图书介绍

聚酰亚胺 单体合成、聚合方法及材料制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聚酰亚胺 单体合成、聚合方法及材料制备
  • 丁孟贤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1080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83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1006页
  • 主题词:聚酰亚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聚酰亚胺 单体合成、聚合方法及材料制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Ⅰ编 单体合成3

第1章 酐类化合物的合成3

1.1 通论3

1.1.1 酐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3

1.1.2 带活性基团的苯酐衍生物醚化反应的影响因素5

1.2 单元酐类化合物8

1.2.1 苯酐8

1.2.2 硝基苯酐9

1.2.3 卤代苯酐9

1.2.4 羟基苯酐13

1.2.5 三酸酐及其酰氯14

1.2.6 芳炔基苯酐17

1.2.7 芳炔基-1,8-萘二酸酐20

1.2.8 其他芳香单元酐21

1.2.9 脂肪单元酐22

1.3 苯二酐类化合物29

1.3.1 均苯二酐和连苯二酐29

1.3.2 单取代的均苯二酐30

1.3.3 二取代的均苯二酐33

1.3.4 3,6-二羟基均苯二酐38

1.3.5 3,6-烷氧基均苯二酐38

1.3.6 (联)苯氧基取代的均苯二酐40

1.4 联苯二酐类化合物42

1.4.1 联苯二酐42

1.4.2 2,2′-取代联苯二酐45

1.5 含有多联苯的二酐51

1.6 二苯甲烷二酐类化合物57

1.7 两个苯酐由脂肪链隔开的二酐59

1.8 含炔基的二酐62

1.9 含酮基的二酐64

1.10 二苯甲醇四酸二酐及其酯70

1.11 含苯胺结构的二酐72

1.11.1 含仲胺基团的二酐72

1.11.2 三苯胺二酐73

1.12 偶氮二苯酐74

1.13 二苯醚二酐75

1.14 二苯硫醚二酐77

1.15 二苯砜二酐79

1.16 二醚二酐79

1.16.1 中间为聚乙二醇链的二醚二酐80

1.16.2 由二乙基胺连接的二醚二酐81

1.16.3 三苯二醚二酐82

1.16.4 四苯二醚二酐90

1.16.5 多环二醚二酐101

1.17 二硫醚二酐103

1.18 在两个苯酐单元之间含有硅或锗的二酐105

1.18.1 在两个苯酐单元之间含有硅链的二酐105

1.18.2 在两个苯酐单元之间含有锗的二酐110

1.19 含三并环的二酐110

1.19.1 含三并苯单元的二酐110

1.19.2 含氧杂蒽单元的二酐113

1.19.3 其他三并环二酐118

1.20 由偏苯三酸与二元醇、二元酚或二胺反应得到的含酯或酰胺单元的二酐122

1.20.1 含酯基的二酐122

1.20.2 含酰胺链的二酐130

1.21 含六元或七元萘酐单元的二酐133

1.22 脂肪二酐141

1.23 硫代二酐162

1.24 具有其他结构的二酐163

1.25 三元酐168

参考文献169

第2章 胺类化合物的合成177

2.1 通论177

2.1.1 二胺的合成方法177

2.1.2 由硝基还原为氨基的方法177

2.2 单元胺178

2.2.1 含炔基的单元胺178

2.2.2 含氨端基的高分子182

2.2.3 其他单元胺183

2.3 苯二胺186

2.3.1 二氨基苯186

2.3.2 单取代的苯二胺187

2.3.3 3,5-二氨基二苯酮及其衍生物190

2.3.4 二氨基苯甲酸及其酯192

2.3.5 二氨基苯甲酰胺199

2.3.6 二氨基苯胺类化合物202

2.3.7 羟基及烷氧基取代苯二胺204

2.3.8 杂环取代的苯二胺211

2.3.9 带有生色团的苯二胺215

2.3.10 带有软硬段侧链的苯二胺221

2.3.11 苯二酰肼223

2.3.12 二取代苯二胺224

2.3.13 多取代的苯二胺227

2.4 萘二胺229

2.5 联苯胺类230

2.5.1 联苯胺230

2.5.2 单取代联苯胺231

2.5.3 二取代联苯胺233

2.5.4 多取代联苯胺255

2.5.5 三联苯二胺类258

2.5.6 多联苯二胺265

2.6 氨基二苯甲烷类270

2.6.1 二氨基二苯甲烷270

2.6.2 二取代二氨基二苯甲烷类272

2.6.3 多取代二氨基二苯甲烷类273

2.6.4 带硫醚取代基的二苯甲烷二胺275

2.6.5 次甲基上有一个取代基的二氨基二苯甲烷类276

2.6.6 次甲基上有二个取代基的二氨基二苯甲烷类281

2.6.7 多次甲基多苯二胺287

2.6.8 两个苯胺环之间由其他脂肪基团隔开的二胺290

2.7 带炔基的二胺294

2.8 带圈型基团的二胺301

2.9 带酮基的二胺306

2.10 以胺为连接基团的二胺318

2.11 带酯键的二胺331

2.12 带酰胺键的二胺338

2.13 带氨基甲酸酯、脲和线型酰亚胺基团的二胺348

2.14 带二酸盐的二胺350

2.15 二苯醚二胺类351

2.15.1 二苯醚二胺351

2.15.2 单取代二苯醚二胺352

2.15.3 多取代二苯醚二胺354

2.16 二醚二胺类359

2.16.1 带脂肪链的二醚二胺359

2.16.2 带二酰肼的二醚二酐369

2.16.3 带圈型结构的二醚二胺370

2.16.4 芳香二醚二胺376

2.17 硫醚二胺类419

2.18 二苯砜二胺类425

2.19 带磺酸基团的二胺427

2.20 带磺酰胺基团的二胺442

2.21 含金属磺酸盐的二胺443

2.22 含硅和锗的二胺445

2.22.1 含硅的二胺445

2.22.2 含锗的二胺454

2.23 含磷的二胺454

2.24 含吡啶环的二胺464

2.24.1 含一个吡啶环的二胺464

2.24.2 2,6-二苯胺取代吡啶的二胺469

2.24.3 含二个吡啶环的二胺474

2.24.4 含吡啶盐的二胺478

2.24.5 其他含吡啶环的二胺480

2.25 含咪唑环的二胺481

2.26 含噁唑环的二胺488

2.27 含噻唑环的二胺490

2.28 含嘧啶环的二胺493

2.29 含吡嗪环的二胺495

2.30 含三嗪环的二胺502

2.31 含王冠醚单元的二胺507

2.32 含其他杂环的二胺509

2.33 含三稠环的二胺519

2.33.1 蒽二胺和芘二胺519

2.33.2 含芴及芴酮的二胺520

2.33.3 含咔唑单元的二胺523

2.33.4 其他含三稠环的二胺528

2.34 带酰亚胺环的二胺537

2.35 脂肪二胺551

2.36 其他结构的二胺559

2.37 多元胺566

参考文献579

第3章 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598

3.1 单马来酰亚胺598

3.2 马来酸酐与肼的反应产物602

3.3 由二胺与马来酸酐合成双马来酰亚胺(BMI)602

3.4 有二酐参与反应所得到的BMI608

3.4.1 由现成的带酰亚胺单元的二胺与马来酸酐合成608

3.4.2 由二胺与等摩尔的马来酸酐反应后再与二酐反应609

3.5 由聚氨基甲酸酯得到的BMI610

3.6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得到的BMI610

3.6.1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酰氯(MBAC)与二元酚或二元醇得到的BMI610

3.6.2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酰氯(MBAC)与二元胺得到的BMI611

3.6.3 由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酰氯进行富氏反应得到的BMI612

3.7 由异氰酸马来酰亚胺基苯酯(MPI)得到的BMI613

3.8 由N-(p-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得到的BMI614

3.9 由苯基马来酸酐得到的BMI616

3.10 氯代双马来酰亚胺616

3.11 合成双马来酰亚胺的其他方法617

3.12 双衣(柠)康酰亚胺618

3.13 多马来酰亚胺621

参考文献624

第4章 其他化合物的合成626

4.1 酞酰亚胺类化合物626

4.1.1 单酞酰亚胺626

4.1.2 双酞酰亚胺629

4.2 偏苯三酸酐和二酐的部分酯化及其酰氯634

4.3 二元酚638

4.4 二元硫酚653

4.5 二元胺和二元酚的硅化655

4.5.1 脂肪二胺的硅烷化655

4.5.2 芳香二胺的硅烷化656

4.5.3 二元酚的硅烷化657

4.6 二胺的酰化659

4.7 二酸及其衍生物660

4.7.1 带酰亚胺结构的二酸660

4.7.2 其他二酸664

4.8 带双键的化合物665

4.8.1 双酚A的二烯丙基化合物665

4.8.2 带烯丙基的酰亚胺化合物665

4.8.3 带丙烯-2的酰亚胺化合物666

4.8.4 其他带双键的化合物668

4.9 二炔基化合物669

4.9.1 乙炔基化合物669

4.9.2 苯炔基化合物672

4.10 双二烯化合物674

4.11 双[(三苯基)环戊二烯酮]679

4.12 二异苯并呋喃681

4.13 乙内酰脲682

4.14 N-羟烷基二酞酰亚胺685

4.15 二碘化合物688

4.16 二环氧化合物692

4.17 二氰酸酯695

4.18 三氮烯696

4.19 AB单体698

4.20 AB2单体705

4.21 其他化合物709

参考文献716

第Ⅱ编 聚合方法723

第5章 在过程中形成酰亚胺环的聚合723

5.1 二酐与二胺的缩聚723

5.1.1 最早期的报道723

5.1.2 用均相方法制备聚酰胺酸溶液724

5.1.3 芳香二酐与脂肪二胺的聚合725

5.1.4 以二胺与TMA在乙酸/乙酐中合成聚酰胺酰亚胺725

5.1.5 聚酰胺酸的三乙胺盐725

5.1.6 由二胺的盐酸盐以三乙胺作用后与二酐反应得到聚酰胺酸726

5.1.7 在其他溶剂中合成聚酰胺酸726

5.1.8 一步法合成聚酰亚胺729

5.1.9 由二酐与二酰肼得到聚酰亚胺729

5.1.10 由含有六元环酐单元的萘二酐与二胺反应得到聚酰亚胺729

5.2 二酐与二胺衍生物的缩聚731

5.2.1 二酐与硅烷化二胺的缩聚731

5.2.2 二酐与酰化二胺缩聚733

5.2.3 由二酐与二脲缩聚734

5.3 四酸或偏苯三酸与二胺的缩聚735

5.3.1 Yamazaki-Higashi磷化法缩聚736

5.3.2 由脂肪二胺与四酸得到盐,再热酰亚胺化得到聚酰亚胺737

5.3.3 高压缩聚738

5.4 二酸二酯与二胺的缩聚739

5.4.1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直接混合得到高固含量的溶液739

5.4.2 熔融缩聚741

5.4.3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直接加热合成聚酰亚胺741

5.5 聚酰胺酯742

5.5.1 由二酯二酰氯与二胺反应742

5.5.2 二酸二酯在活化剂存在下与二胺聚合744

5.6 以二酸或TMA的酰氯与二胺反应得到聚酰胺酰亚胺745

5.7 二酐与二异氰酸酯的聚合746

5.7.1 由被保护的二异氰酸酯与TMA反应得到聚酰胺酰亚胺746

5.7.2 由二酐(或加部分二酸二酯)与二异氰酸酯的聚合746

5.7.3 由二酐和四酸与二异氰酸酯聚合747

5.7.4 有带异氰酸酯端基的聚合物参加的聚合747

5.7.5 由二异氰酸酯与异氰酸酯反应得到聚DCC,然后与TMA反应再转化为聚酰胺酰亚胺748

5.8 邻位二碘代芳香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在钯催化下与二胺反应转化为聚酰亚胺749

5.9 由酯基或酰胺基的邻位碘代芳香化合物在钯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得到聚酰亚胺749

5.9.1 由二酯的邻碘代物在钯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749

5.9.2 由二酰胺的邻碘代物在钯催化下与一氧化碳反应750

5.10 由二酐的二氰基甲叉衍生物与二胺在低温下反应生成聚酰亚胺750

5.11 由聚氰基酰胺合成聚亚胺酰亚胺751

5.12 由二硫酐与二胺合成聚酰亚胺751

5.13 聚异酰亚胺的合成及转化为聚酰亚胺751

5.13.1 由聚酰胺酸与三氟乙酐及三乙胺作用得到751

5.13.2 由聚酰胺酸与DCC作用得到752

5.14 交替共聚752

5.14.1 统计交替聚合753

5.14.2 严格交替聚合755

5.15 AB型单体的聚合757

5.15.1 由带氨基和二酸的AB单体聚合757

5.15.2 由带氨基和二酸单酯的AB单体聚合758

5.15.3 由带氨基甲酸酯和酐基的AB单体聚合759

5.15.4 由氨基和二酸的聚合,聚酞酰亚胺(PPI)760

5.15.5 由带磺酰氯和酐基的AB单体聚合761

5.15.6 天门冬氨酸(ASP)的酸催化聚合761

5.15.7 以松香为原料合成的聚合物762

5.16 超枝化聚酰亚胺的合成763

5.16.1 由二氨基邻位二酸单酯型AB2单体合成的超枝化芳香聚酰亚胺763

5.16.2 由三元酐或其三酯与二胺合成超枝化聚酰亚胺764

5.16.3 由三元胺与二酐合成超枝化聚酰亚胺766

参考文献768

第6章 由带酰亚胺环的单体的聚合771

6.1 以双(卤代酞酰亚胺)或双(硝基酞酰亚胺)与二元(硫)酚二钠盐合成聚酰亚胺771

6.1.1 由双(卤代酞酰亚胺)与二元酚盐的缩聚771

6.1.2 由双(硝基酞酰亚胺)与二元酚盐的缩聚773

6.1.3 环状齐聚物的制备777

6.1.4 以还原偶联反应合成聚酰亚胺779

6.1.5 以硫醚连接的聚合782

6.2 由酰亚胺交换反应获得聚酰亚胺784

6.2.1 由酞酰亚胺与胺的交换反应784

6.2.2 由N-苯基酞酰亚胺与各种胺的交换反应785

6.2.3 以2-氨基吡啶作为交换剂786

6.2.4 以2-氨基嘧啶为交换剂787

6.2.5 以咪唑为交换剂788

6.2.6 在熔融状态下的酰亚胺交换反应789

6.2.7 由氨基酸作为交换剂790

6.2.8 由苯磺酰亚胺作为交换剂790

6.3 由醚的交换反应得到聚酰亚胺791

6.4 由带酰亚胺环的二卤化物与二硼酸化合物在钯催化剂作用下缩聚得到聚酰亚胺792

6.5 由带酰亚胺环的二卤化物与二胺在钯催化剂作用下与CO反应得到聚酰胺酰亚胺793

6.6 由四酰二亚胺的碱金属化合物与二卤代物反应获得聚酰亚胺794

6.7 聚酯酰亚胺和聚酰胺酰亚胺794

6.7.1 由带羧端基的含酰亚胺单元的单体与二元醇的缩聚795

6.7.2 由带羧端基的含酰亚胺单元的单体与双酚的二乙酸酯的缩聚796

6.7.3 由带胺端基的齐聚物与二酸的缩聚797

6.7.4 由带羧端基的酰亚胺化合物与二胺的聚合798

6.7.5 羟基苯酐衍生物的缩聚798

6.7.6 由N-(4-乙酰氧基苯基)酞酰亚胺-4-甲酸缩聚799

6.8 由氢离子转移反应得到聚酰亚胺800

6.8.1 由均苯四酰亚胺与二乙烯基砜的聚合800

6.8.2 由二(N-乙烯基)均苯四酰亚胺与吡嗪的聚合800

6.8.3 氢硅烷反应801

6.9 由N,N′-二氨基双酰亚胺参与的聚合802

6.9.1 由N,N′-二氨基萘四酰亚胺与二酐得到聚酰亚胺802

6.9.2 聚硫醚萘酰亚胺802

6.9.3 由3,3′-联(N-氨基酞酰亚胺)合成聚酰亚胺803

6.10 其他聚合方法803

6.10.1 由带双环氧基团的酰亚胺与二酸的聚合803

6.10.2 由带二炔基的酰亚胺单体氧化偶合805

6.10.3 含酰亚胺结构的硅氧烷的成环及开环聚合806

6.10.4 带三氟乙烯醚酰亚胺化合物的聚合807

6.10.5 由Diels-Alder反应得到的聚酰亚胺808

6.10.6 聚酰亚胺与尼龙6的共聚合811

6.10.7 由四腈合成含酞腈的聚酰亚胺813

6.10.8 聚酰亚胺磷酸酯813

6.10.9 双酰亚胺与环氧的聚合814

6.10.10 由带羟端基的聚硅氧烷和带氯硅烷端基的聚酰亚胺得到的嵌段热塑弹性体814

6.10.11 由N,N′-二羟端基的酰亚胺与二腈、二胺或二仲胺的聚合815

6.10.12 N,N′-羟烷基四酰二亚胺与碳酸酯的交换聚合816

6.10.13 由二酐与二氯代物及氰酸钠反应得到聚酰亚胺816

6.11 树枝状聚醚酰亚胺817

6.11.1 由氨基二酚与硝基酞酰亚胺出发817

6.11.2 从N-[3,5-双(4-羟基苯甲酰基)苯]-4-氟代酞酰亚胺出发819

6.11.3 由N,N′-二羟基-4″-氨基三苯甲烷与氯代苯酐出发819

6.11.4 由氨基二酚与偏苯三酸酐出发820

6.11.5 由N-3,5-二特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苯基-4-氟代酞酰亚胺出发820

6.11.6 由带有树枝状结构的侧基的单体聚合得到820

6.11.7 由硅化的N-(4-羧基苯基)-4,5-二(4-乙酰氧基硫基)酞酰亚胺聚合得到821

参考文献821

第7章 双马来酰亚胺(BMI)的聚合824

7.1 BMI的聚合824

7.1.1 热聚合824

7.1.2 在引发剂参加下聚合826

7.2 BMI与二胺的聚合826

7.2.1 在NMP中有乙酸参与下聚合826

7.2.2 在间甲酚中有乙酸参与下聚合827

7.2.3 由多元胺与BMI的聚合827

7.2.4 含聚苯硫醚的BMI与带胺端基聚苯硫醚的反应828

7.3 BMI与二元醇或二元酚的聚合828

7.3.1 BMI与二元醇或二元酚的聚合828

7.3.2 BMI与二胺在环氧树脂中聚合829

7.3.3 双(二氯代马来酰亚胺)与双酚的取代反应829

7.4 BMI与烯丙基化合物的聚合830

7.4.1 BMI与烯丙基化的酚醛树脂的反应830

7.4.2 由BMI与二烯丙基化合物的反应832

7.4.3 二烯丙基苯胺与BMI的聚合832

7.4.4 二烯丙基醚与BMI的共聚833

7.4.5 烯丙胺与BMI的加成833

7.5 BMI与氰酸酯的共聚合834

7.5.1 BMI与氰酸酯的共聚834

7.5.2 双酚A的二氰酸酯与低熔点的三种BMI混合物的共聚834

7.5.3 BMI与氰酸酯及烯丙基双酚的聚合835

7.5.4 BMI与氰酸酯及环氧树脂的共聚835

7.6 BMI与不饱和聚酯的共聚835

7.6.1 BMI与不饱和聚酯的共聚835

7.6.2 BMI与不饱和聚酯及苯乙烯共聚835

7.7 BMI与聚氨酯及环氧的共聚836

7.7.1 BMI与聚氨酯-环氧树脂的反应836

7.7.2 聚氨酯,环氧及BMI共聚836

7.8 通过Diels-Alder反应得到聚酰亚胺836

7.8.1 BMI与双呋喃化合物的反应836

7.8.2 由双(二烯)与BMI反应840

7.8.3 由苯并环丁烯与马来酰亚胺的共聚842

7.8.4 由环戊二烯酮与BMI的聚合843

7.8.5 由双(四甲基环戊二烯)与BMI的聚合843

7.8.6 蒽端基的聚酯与BMI的反应844

7.8.7 由2-吡喃酮化合物与BMI的共聚844

7.8.8 由二酰基苯与BMI的反应846

7.9 由BMI得到聚硫醚酰亚胺846

7.9.1 由BMI与硫化氢反应846

7.9.2 由BMI与二硫醇反应847

7.9.3 由BMI与二硫酚反应847

7.9.4 聚酰亚胺硫醚848

7.9.5 聚二硫苯四酰二亚胺848

7.10 双马来异酰亚胺的聚合849

7.10.1 溶液聚合849

7.10.2 熔融聚合850

7.10.3 由双异马来酰亚胺与二胺反应得到PMA,再与BMI反应851

7.11 BMI在活性溶剂中的聚合852

7.11.1 BMI与苯乙烯的悬浮聚合852

7.11.2 MDA-BMI/MDA齐聚物在N,N-二甲基丙烯酰胺中的聚合852

7.11.3 MDA-BMI/DMMDA齐聚物在N-乙烯基吡咯烷酮中的聚合853

7.12 光固化853

7.12.1 BMI与苯的光加成反应853

7.12.2 BMI的光环化聚合854

7.13 超枝化聚马来酰亚胺855

7.13.1 N-丙基马来酰亚胺与N-烯丙基马来酰亚胺的反应855

7.13.2 由N-二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与二胺反应856

7.14 BMI其他相关的聚合856

7.14.1 由4-羧基-2-哌啶酮的聚合856

7.14.2 由四溴甲基化合物与BMI的反应857

7.14.3 悉尼酮(sydnone)与BMI的反应858

7.14.4 由双偶氮甲碱与BMI共聚859

参考文献859

第8章 大分子反应862

8.1 聚酰胺酸的酯化862

8.2 聚酰亚胺的氯甲基化863

8.2.1 用多聚甲醛/氯化磷/氯化锌体系进行氯甲基化863

8.2.2 用氯甲基甲醚在四氯化锡存在下氯甲基化863

8.3 聚酰亚胺的磺化864

8.3.1 聚酰胺酸用硫酸磺化864

8.3.2 聚酰亚胺用氯磺酸磺化865

8.3.3 聚酰亚胺用发烟硫酸或SO3磺化866

8.4 聚酰亚胺的磷化867

8.4.1 由苯基二氯化磷以富氏反应与二苯醚单元形成环状结构867

8.4.2 以磷酰氯与带羟基的聚酰亚胺反应867

8.4.3 以亚磷酸酯与带溴甲基的聚酰亚胺反应868

8.5 带甲基的聚酰亚胺的溴化868

8.5.1 在侧甲基上的溴化868

8.5.2 在核上的溴化869

8.6 氯甲基化的聚酰亚胺的酯化869

8.6.1 氯甲基化聚酰亚胺用肉桂酸酯化869

8.6.2 氯甲基化聚酰亚胺用丙烯酸酯化870

8.7 在含羟基的聚酰亚胺上醚化870

8.7.1 由溴代物与聚酰亚胺上的羟基反应870

8.7.2 用DEAD将含羟基的聚酰亚胺与另一羟基化合物作用醚化871

8.8 以带羟基的聚酰亚胺与二酰氯作用得到含酰氯的聚合物871

8.9 酰亚胺氮与邻位羟基反应得到苯并噁唑872

8.10 由溴甲基化的聚酰亚胺与羧酸盐的酯化873

8.11 在聚酰胺酸上偶氮化873

8.12 由含硫醚链的聚酰亚胺合成聚酰亚胺锍盐874

8.13 缩环反应874

8.14 带脂肪胺单元的聚酰亚胺与叠氮苯的反应875

8.15 水可溶的聚酰胺酸三乙醇胺盐875

8.16 将聚硫醚酰亚胺用过氧化氢氧化为聚砜酰亚胺875

8.16.1 聚硫醚天冬酰亚胺的氧化875

8.16.2 芳香聚硫醚酰亚胺的氧化876

8.17 由原子转移聚合在聚酰亚胺上得到梳状接枝共聚物876

8.18 氯甲基化的聚酰亚胺的季铵化877

8.19 超枝化聚合物的改性878

参考文献879

第Ⅲ编 材料制备883

第9章 膜状材料883

9.1 薄膜883

9.1.1 气相沉积883

9.1.2 多孔膜884

9.1.3 薄膜的炭化和石墨化885

9.1.4 由空心纳米微粒组成的超低介电常数膜886

9.2 表面改性886

9.2.1 聚酰亚胺表面的改性886

9.2.2 用聚酰亚胺对其他底物的表面进行改性890

9.3 聚酰亚胺表面的金属化894

9.3.1 化学镀铜894

9.3.2 镀银895

9.3.3 电镀896

参考文献897

第10章 粒状材料898

10.1 聚酰亚胺粉末898

10.1.1 由聚酰胺酸溶液加热制得898

10.1.2 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脱水剂成粉899

10.1.3 两步法制备粉末900

10.1.4 聚异酰亚胺粉末900

10.1.5 聚苯乙烯-co-酰亚胺微粒900

10.1.6 溶液沉淀法制备微球901

10.1.7 在分散剂参与下得到聚酰胺酸粒子,再在介质中加热得到聚酰亚胺粒子901

10.2 聚酰亚胺中空粒子902

10.2.1 由分散聚合得到以聚酰胺酸包裹的聚苯乙烯,酰亚胺化后溶去聚苯乙烯,得到聚酰亚胺中空微球902

10.2.2 用蒸气沉积法制备中空微球902

10.2.3 里面含有硅油的聚酰胺酸胶囊903

10.2.4 纳米多孔微球903

10.3 功能性聚酰亚胺粒子903

10.3.1 含铂聚酰亚胺粒子903

10.3.2 聚酰亚胺钯催化剂903

10.3.3 含雌酮的聚酰亚胺微粒904

参考文献905

第11章 纤维906

11.1 由聚酰胺酸溶液纺丝906

11.1.1 导论906

11.1.2 干法纺丝907

11.1.3 湿法纺丝908

11.2 由聚酰亚胺溶液纺丝912

11.2.1 干法纺丝913

11.2.2 干喷-湿纺913

11.2.3 湿法纺丝915

11.3 热塑性聚酰亚胺的熔融纺丝916

11.3.1 PMDA/m,m′-BAPB聚酰亚胺纤维916

11.3.2 ODPA/3,4′-ODA纤维917

11.4 电纺丝917

11.4.1 PMDA/ODA的聚酰胺酸溶液的电纺丝和石墨化917

11.4.2 BPDA/PPD聚酰胺酸的电纺丝918

11.4.3 PMDA/PPD聚酰胺酸的电纺丝918

11.5 中空纤维918

11.5.1 中空纤维制备方法概述919

11.5.2 P84中空纤维920

11.5.3 BPADA/MPD中空纤维920

11.5.4 6FDA/6FBA中空纤维920

11.5.5 双层中空纤维膜921

参考文献922

第12章 泡沫材料924

12.1 由二酸二酯与二胺得到的预聚物前体制备泡沫材料924

12.1.1 由BTDA的二酯与MDA及DAP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得到泡沫924

12.1.2 有发泡剂参与的发泡927

12.1.3 聚酰亚胺中空微球929

12.1.4 由ODPA的二酯与ODA得到泡沫930

12.1.5 泡沫薄膜931

12.1.6 柔软的聚酰亚胺泡沫931

12.1.7 夹层泡沫材料932

12.1.8 加脂肪二酐的泡沫932

12.1.9 聚酰胺酰亚胺泡沫932

12.1.10 以二甲基氨基乙醇进行酯化得到前体化合物933

12.1.11 有三元胺TAP参与的泡沫933

12.2 由含有热不稳定链段的聚酰亚胺经高温分解得到的纳米泡沫材料934

12.2.1 用聚氧化丙烯嵌段或接枝的聚酰亚胺泡沫934

12.2.2 由聚酰胺酸和聚氨基甲酸酯的共混物发泡937

12.2.3 由聚酰亚胺嵌段聚甲基苯乙烯发泡937

12.2.4 在含氟聚酰亚胺上接枝聚丙烯酸然后发泡938

12.2.5 PMDA/PPD-聚乙二醇共混体系939

12.2.6 BTDA/MDA-己内酰胺共混体系939

12.2.7 PMDA/ODA-超枝化化合物共混体系939

12.2.8 由接枝聚氧化丙烯得到聚酰亚胺纳米泡沫薄膜941

12.2.9 由PMDA/ODA-聚氨酯得到多孔薄膜942

12.3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泡沫材料(PMI)942

12.3.1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的合成942

12.3.2 用甲基丙烯酸特丁酯和甲基丙烯酰胺在环糊精存在下水溶液中聚合943

12.3.3 聚丙烯酰亚胺和聚甲基丙烯酰亚胺以醇为发泡剂945

12.3.4 以金属盐为促进剂946

12.3.5 以甲酰胺为发泡剂947

12.4 其他方法得到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947

12.4.1 由甲酸为发泡剂947

12.4.2 由异氰酸酯反应产生的CO2发泡947

12.4.3 由四酸与二胺反应发泡948

12.4.4 用酰亚胺交换反应得到的树脂发泡948

12.4.5 由二酐与甘氨酸及异丙醇反应得到的泡沫949

12.4.6 由二酐与二异氰酸酯得到的开孔泡沫950

12.4.7 热塑性聚酰亚胺泡沫950

12.4.8 以聚氨酯泡沫为模板得到聚酰亚胺泡沫950

12.4.9 以超临界CO2使聚酰胺酸凝胶发泡951

12.4.10 利用单体结构得到含微孔的聚酰亚胺952

12.4.11 掺杂聚苯乙烯磺酸钠然后在水中溶出得到纳米泡沫952

12.4.12 以陶瓷粉加到聚酰亚胺中然后用HF腐蚀掉陶瓷粉得到泡沫薄膜952

参考文献953

第13章 杂化材料955

13.1 聚酰亚胺-无机杂化材料955

13.1.1 黏土杂化的聚酰亚胺955

13.1.2 二氧化硅杂化956

13.1.3 炭纳米管复合材料961

13.1.4 纳米金刚石/PI961

13.1.5 掺杂磷酸961

13.2 聚酰亚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杂化材料961

13.2.1 氧化钛的杂化962

13.2.2 银的杂化962

13.2.3 掺铜965

13.2.4 氧化铁的杂化965

13.2.5 铝的杂化966

13.2.6 钯的杂化967

13.2.7 在超临界CO2中掺杂金属967

13.2.8 含锆的聚酰亚胺967

13.2.9 EuL3/PI杂化969

13.2.10 含金的聚酰亚胺969

13.2.11 ZnS掺杂的聚酰亚胺970

13.2.12 掺杂Mg/Al970

13.2.13 掺杂氧化镧971

13.2.14 掺锡971

13.2.15 由带金属盐的二胺得到聚酰亚胺972

13.2.16 掺杂钛酸钡972

13.2.17 掺杂纳米磁粉972

13.2.18 掺杂氧化锌973

参考文献973

附录976

缩写对照表9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