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大顺,张彦军主编;王大涛,段宝军,安桂花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ISBN:978756138163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183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发展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1
第一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3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5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作用5
第二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7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7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8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3
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实质及其影响因素13
一、心理发展概述13
二、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4
三、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19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规律21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1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与心理年龄特征22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25
第一节 认知发展理论2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5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30
第二节 人格发展理论32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32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5
第四章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38
第一节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与教育38
一、注意概述38
二、中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40
三、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41
四、注意规律与课堂教学42
第二节 中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44
一、感知觉概述44
二、中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46
三、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47
第三节 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与教育48
一、记忆概述48
二、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50
三、中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51
第四节 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53
一、思维概述53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55
三、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7
第五节 中小学生想象的发展与教育58
一、想象概述58
二、中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59
三、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59
第五章 中小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61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发展61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61
二、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63
三、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67
第二节 中小学生性格的发展68
一、性格及其特征68
二、中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69
三、中小学生性格评定71
第三节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73
一、自我意识概述73
二、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74
第四节 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77
一、亲子关系77
二、同伴关系79
三、师生关系84
第六章 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87
第一节 智力差异与教育87
一、儿童智力类型的差异87
二、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89
三、儿童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90
第二节 人格差异与教育91
一、人格概述91
二、气质差异92
三、性格差异94
第三节 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96
一、认知方式概述96
二、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98
第四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99
一、性别的心理和行为差异99
二、性别差异的教育意义101
第七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4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104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104
二、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06
第二节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08
一、学习心理问题108
二、人际关系问题112
三、常见的中小学生情绪问题113
四、行为问题116
五、青春期性心理问题119
第三节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120
一、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120
二、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121
第八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28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28
一、学习的实质129
二、学习的分类129
三、学习的特点132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134
一、桑戴克的尝试-错误说134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35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136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38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141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142
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44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46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49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149
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150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151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51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152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52
第九章 知识的建构155
第一节 知识及知识建构155
一、知识及其类型155
二、知识建构的机制157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160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与过程160
二、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165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168
一、错误概念的性质169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70
三、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172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173
第十章 技能的形成177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177
一、技能及其特点177
二、技能的分类179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及培训180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80
二、动作技能的培训182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186
一、心智技能的含义及作用186
二、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187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190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194
第十一章 学习策略197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197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197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98
第二节 认知策略198
一、注意策略199
二、精加工策略200
三、复述策略202
四、编码与组织策略202
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203
一、元认知及其作用203
二、元认知策略205
第四节 资源管理策略209
一、时间管理策略209
二、努力管理策略211
三、学业求助策略212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15
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215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216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216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与教育217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217
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220
第三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223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223
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225
第四节 助人行为及其培养227
一、助人行为的含义227
二、助人行为的形成228
三、助人行为的培养229
第五节 侵犯行为及其控制232
一、侵犯行为的含义232
二、侵犯行为的形成232
三、侵犯行为的矫正234
第十三章 学习动机237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作用237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237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238
三、学习动机的类型239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241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242
一、强化动机理论242
二、需要层次理论242
三、成就动机理论243
四、成败归因理论243
五、成就目标理论244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245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46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246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247
第十四章 问题解决与学习迁移253
第一节 问题解决254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实质254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256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59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62
第二节 学习迁移265
一、学习迁移概述265
二、学习迁移理论268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70
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272
第十五章 教学活动的设计275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276
一、教学设计及其类型276
二、教学设计的系统观277
第二节 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设计279
一、教学目标设计279
二、教学目标的陈述282
三、教学任务及其分析285
第三节 教学媒体与环境的设计286
一、教学媒体及其作用286
二、教学媒体的类型及其选择287
三、教学环境及其创设289
第四节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设计290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290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290
三、教学模式的种类291
四、主要教学模式介绍292
第十六章 课堂管理299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299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299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300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300
四、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301
第二节 课堂群体管理302
一、课堂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302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303
三、课堂管理中的群体动力304
第三节 课堂纪律管理308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308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309
三、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311
第十七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314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概述314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含义314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315
第二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316
一、测验的效度316
二、测验的信度318
三、测验难度与区分度319
第三节 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应用321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321
二、学绩测验的命题323
三、学绩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327
第四节 教学成效的质性评价328
一、观察法329
二、档案袋评价330
第十八章 教师心理333
第一节 教师角色334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334
二、教师角色的作用335
三、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337
第二节 教师职业素养338
一、教师知识338
二、教师能力340
三、教学专长341
四、教师动机342
五、教师情感344
第三节 教师职业发展344
一、职业适应345
二、职业倦怠347
三、职业促进349
第四节 教师心理健康351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351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352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354
附录358
附录一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考试)大纲358
附录二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80
附录三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85
附录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90
参考文献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