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杨宽著作集 战国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杨宽著作集 战国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495570.jpg)
- 杨宽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13757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792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82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杨宽著作集 战国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 战国史的重要性1
连年进行兼并战争的时代特征2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4
大变革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7
战国史对今后的深远影响9
二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11
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11
《竹书纪年》和校正《史记》东方六国纪年的考订14
合纵连横史料的去伪存真16
乐毅破齐史料的去伪存真18
《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的虚假20
载有战国史料的著作22
战国史料的编年整理和考订32
战国典章制度的分类编纂和考订37
战国地理的考证和地图的编绘38
考古发现的新史料39
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42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45
一 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45
冶铁鼓风炉的重大进步45
铸铁冶炼技术的发明48
铸铁铸造工艺的进步51
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51
渗碳制钢技术的发明53
固体渗碳制钢技术的发明和宝剑的制作55
铁矿的开发56
各国冶铁手工业地点58
铁工具的广泛使用60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61
堤防的普遍建筑62
运河的开凿和水利工程的兴办64
运河开凿工程技术的进步70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72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72
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级75
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78
蚕桑事业的发展及麻的分布80
漆园和果园的经营82
四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83
荒地的开垦83
牛耕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进步84
灌溉方法的改进86
施肥技术的进步86
农业产量的提高87
一年两熟制的推广89
五 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89
农本理论的产生89
管理农业生产的政策91
农业科学的兴起92
第三章 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96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96
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96
青铜工艺技术的创造100
建筑技术的进步104
煮盐业的发达109
酿酒技术的进步110
制陶技术的进步110
皮革业的进步110
手工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考工记》的成书111
二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112
与小农结合的家内手工业普遍存在113
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普遍存在113
官营手工业的规模114
豪民所经营的大手工业117
三 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118
四方土特产的交流118
商业和交通的发展120
垄断市场的大商人的出现124
各种巨富的产生125
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126
人口的增加126
城市人口的增加127
城郭的发展128
商业城市的兴起130
都城的规模扩大131
市的规模宏大137
市中的工商业税以及争夺城市139
军市的兴起140
五 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141
铜币的四种形式141
各国大商业城市所铸铜币142
铜币的广泛流通148
黄金的使用150
高利贷的横行152
券的普遍应用153
六 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154
计然的贸易理论和商业政策154
白圭的贸易致富理论158
农家和法家的抑商主张160
第四章 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62
一 农田制度的变革162
“国”“野”对立的制度和井田制度162
井田制度的逐步瓦解和田地逐步私有化165
田亩的租税制度的推行170
魏、秦等国的身分制和授田制172
名田制度和地主的成长175
二 各国政权的改组和改革177
鲁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177
六卿分晋及其改革178
田氏代齐179
吴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180
越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182
郑国的争夺政权184
秦献公的取得政权及其政治改革185
戴氏代宋187
燕国的“禅让”事件188
三 社会结构的变化189
自耕小农的普遍存在189
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191
依附于地主的庶子、佃农和雇农194
官府的奴隶196
地主和商人占有的奴隶199
第五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203
一 魏国李悝的变法204
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204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205
李悝的平籴法206
李悝制定《法经》206
二 赵国公仲连的改革208
三 楚国吴起的变法209
楚悼王起用吴起实行变法209
吴起“损有余、补不足”的变法措施209
吴起整顿楚国吏治209
吴起变法的成效210
吴起被杀害211
四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212
韩昭侯起用申不害进行改革212
申不害讲究统治之“术”213
五 齐国邹忌的改革215
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215
邹忌推行法家政策215
六 秦国卫鞅的变法217
秦孝公起用卫鞅实行变法217
卫鞅第一次变法218
卫鞅第二次变法220
卫鞅变法的成功及其被杀害228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230
一 官僚制度的建立230
官僚制度的产生230
俸禄制度的推行231
赏金办法的实施232
“玺”“符”制度的建立233
年终考绩的“上计”制度确立235
视察和监察地方的制度236
选拔官吏的制度和办法237
二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238
相国和将军的官制238
尉和御史的官制241
七国官制的不同242
秦汉时代九卿的由来243
三 郡县制度的建立245
县和郡的产生245
战国时代郡的特点246
战国时代县的组织248
四 加强统治的有关制度的创设250
法律的制定、颁布和执行250
户口的登记和赋役的摊派253
国家两大财政机构的创始255
连坐法的推行260
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260
五 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267
郡县征兵制度268
常备兵制度270
军队的编制和军中赏罚的规定270
六 爵秩等级的规定272
三晋、齐、燕的爵秩等级272
楚的爵秩等级273
秦的二十等爵273
法律维护爵秩等级276
七 封君制的设置280
战国时代封君制的特点280
各国封君的情况288
封号的三种类型290
八 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291
礼乐制度的作用291
即位礼和朝礼292
对神祇和祖先的祭礼293
丧礼和墓葬制度294
战国墓葬可分三大等级295
沿用谥法的礼制298
第七章 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300
一 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300
各大国的疆域300
各小国的疆域303
少数部族的分布306
二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310
晋国六卿的兼并和“三家分晋”310
对戎狄部族的攻灭兼并311
对小国的攻灭兼并313
魏攻取秦河西地和灭中山313
三晋伐齐和列为诸侯315
楚、三晋和秦图谋向中原开拓317
田氏列为诸侯318
赵、楚和魏、卫的大战318
楚南收扬越和取得苍梧320
韩灭郑和三晋对外兼并321
秦与周围少数部族的斗争322
中山的复国322
周分裂为西周和东周323
秦、魏石门之战324
韩、赵、秦、魏间的战争和魏迁都大梁325
魏迁都大梁后的形势326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327
三 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327
武器的进步327
各国兵额和参战军队人数的增多333
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335
总的战争方式的变化340
四 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341
关塞亭障的防守341
各国内地长城的建筑345
边地长城的建筑349
五 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351
兵法的讲求351
孙武的军事理论352
孙膑的军事理论355
尉缭的军事学358
《六韬》伐灭敌国的谋略360
后期墨家的守城战术363
六 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364
良种马的培养和伯乐的相马法364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相马经》366
第八章 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368
一 魏和齐、秦大战以及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368
魏国的进一步强大368
齐、魏桂陵之战369
魏国扭转战局370
魏惠王称王和逢泽之会371
齐、魏马陵之战372
齐、魏“会徐州相王”374
秦取得魏的河西375
张仪为秦相而连横375
秦惠文君称王376
公孙衍合纵和五国相王378
合纵、连横活动的产生379
二 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380
张仪兼为秦、魏之相380
公孙衍为魏相和五国伐秦381
秦灭巴蜀382
秦对巴蜀的羁縻政策383
秦兼并义渠土地385
齐宣王破燕和中山攻取燕地386
公孙衍为韩相和田文为魏相而合纵失败386
秦、韩、魏和楚、齐对峙局势388
秦、韩、魏大胜楚、齐和秦取汉中389
秦武王为窥周室而攻取宜阳391
楚怀王灭越393
三 孟尝君合纵齐、韩、魏而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394
齐国靖郭君和孟尝君的专权394
齐、魏、韩胜楚的垂沙之役396
楚怀王被秦拘留398
孟尝君入秦为相399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00
赵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401
宋灭滕、伐薛和取淮北403
秦、赵、宋和齐、韩、魏对峙局势403
齐、韩、魏攻入秦函谷关405
四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和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406
秦国穰侯的擅权406
赵武灵王之死和李兑专权407
齐、秦联合而各自略地408
秦将白起大败韩、魏于伊阙408
秦取得韩、魏大块土地409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国410
苏秦为燕间谍而破齐的计策411
燕昭王和苏秦定策攻破齐国413
燕助齐第一次攻宋414
秦、齐并称西帝、东帝416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417
五 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入滇418
齐灭宋和秦取安邑418
秦、赵主谋合纵五国伐齐420
乐毅为赵、燕“共相”而破齐423
苏秦因反间而车裂于市426
秦、魏分取宋地和楚收回淮北427
秦两次围攻魏都大梁428
燕攻破东胡和开拓辽东432
齐将田单复国432
秦对巴蜀的经营和对西南的开发433
秦将白起攻取楚都郢和攻破楚国433
楚将庄?入滇称王436
秦灭亡义渠438
六 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439
秦破赵、魏的华阳之役439
赵破秦的阏与之役440
范雎相秦及其“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战略441
秦攻取韩上党和破赵于长平444
秦进围赵都邯郸和魏、楚合纵救解的成功448
楚考烈王灭鲁452
秦昭王灭西周452
魏安釐王攻取陶郡和灭亡卫国453
第九章 秦的统一455
一 秦兼并六国和完成统一455
秦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455
燕、赵连年大战457
燕、楚、魏分别攻齐457
秦灭东周和攻取赵的太原458
信陵君合纵五国攻秦和攻韩取管458
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460
秦攻取赵的上党和河间462
秦接受韩郡守投献和秦灭韩463
秦间谍工作成功和秦破赵464
荆轲刺秦王和秦破燕464
秦灭魏465
秦灭楚465
秦灭瓯越、闽越466
秦灭燕、赵467
秦灭齐467
对西南少数部族地区设官治理467
防御匈奴和建置九原郡467
统一南越和建置南海、桂林、象郡468
二 秦统一的原因469
人民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469
秦在兼并战争中推行了符合人民愿望的政策472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建成统一国家475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统一476
三 秦始皇的完成统一479
秦始皇的登位和秦统一条件的成熟479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481
《吕氏春秋》鼓吹用“义兵”兼并天下483
秦始皇消灭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484
秦始皇采用法家主张兼采阴阳家、儒家学说485
尉缭使用间谍兼并六国的策略487
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政策488
秦始皇的评价问题493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498
一 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498
士的变化及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498
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士”之风500
游说和养士之风501
“子”和“夫子”开始作为学者和老师的尊称502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502
九流十家出于王官503
二 墨子的天志、兼爱和尚贤学说504
墨家渊源于巫祝504
墨子和墨家505
要求解决“三患”、达到“三务”506
尚贤、尚同和各尽所能的主张507
非乐、非攻、非命和非儒508
三 老子主张柔弱和无为的道家学说510
道家渊源于史官510
老子和老子书的年代512
柔弱胜刚强的原则512
防止失败、争取胜利的策略513
反对大国兼并取天下514
道是万物本体的学说515
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516
四 道家的几个流派516
杨朱的“为我”学说516
列子的“贵虚”学说517
稷下的道家519
稷下道家的“精气”为“道”说519
稷下道家的“水”为“万物本原”说520
庄子的相对主义521
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523
五 慎到的法治、势治理论523
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523
主张国君无为而治523
提倡法治524
重势学说525
六 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的儒家学说525
曾子一派儒家的发展525
曾子的修身之道527
曾子的阴阳二气化生天地万物说529
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530
所谓圣和圣人532
七 孟子主张“王道”和“仁政”的儒家学说534
孟子事迹534
主张效法先王和实行“王道”534
人性本善的理论535
实行“仁政”的学说535
八 黄帝书的黄老学派思想537
黄老学派和它的代表作黄帝书537
要求采取缓和矛盾的政策538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按“法度”统治538
改进道家学说作为理论依据539
九 《易系辞传》所阐明的“易”的哲理541
《易系辞传》的作者问题541
社会进化的历史观543
理想中的圣人之治544
对仁义的重视545
对老子“道”的宇宙观的发展和革新547
十 《商君书》代表的战国晚期卫鞅一派法家思想547
进步的历史观547
主张加强法治和奖励耕战548
完成统一的目标549
十一 荀子主张礼治的儒家学说550
荀子事迹550
人力战胜自然的思想550
人性本恶的理论552
礼治的主张553
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完成统一553
十二 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554
韩非事迹554
法、术、势的兼用555
为实现统一的法家政策556
主张按照客观规律办事557
“当今争于气力”的思想558
性恶论的扩大559
十三 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560
《管子》中齐法家的著作560
对发展生产和分明赏罚的重视561
对计算筹划的重视562
重视农业的政策563
术数、法令、分职、威势的兼用564
“任法”和“法法”的主张566
顺应“天道”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的理论567
十四 鹖冠子实现“大同”的道家学说568
鹖冠子的著作568
所谓“泰上成鸠之道”569
所谓“太一”的“大同之制”570
对法制的特别重视571
对人才的广博选拔和使用571
对用兵“计谋”的重视572
十五 方士的医药、养生、修炼和求神仙的方技573
方士的起源和特点573
燕齐海上方士求神仙575
东方海中神山和西方黄河之源昆仑山576
屈原的神游昆仑和两幅楚帛画577
方士食六气的方技578
方士祝由的方技579
方士炼丹术的起源580
十六 术士依托鬼神的数术580
数术的来源和特点580
星气之占和望气之术581
听音预测之术583
式盘(罗盘)的占验583
龟卜与筮占584
战斗中“避兵”的巫术584
对敌国君主咒诅的巫术585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586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探讨586
科学技术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586
新器械的创造587
数学的进步590
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593
力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596
力学和光学的理论的探讨598
二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599
历法的进步599
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602
所谓天象灾异的记载605
全国性的地理志的发表609
邹衍的“大九州”学说611
三 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的自然观611
后期墨家和《墨经》611
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分辨612
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学说613
四 惠施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617
惠施的“遍为万物说”617
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617
五 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讨论619
物质粒子是否可以再分割的讨论619
“石”是否由“坚”和“白”两种物质粒子相“盈”而构成的讨论621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讨论623
六 阴阳五行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说623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623
月令的五行相生说626
楚帛书的月历性质和四季之神“创世”神话628
“五常”附会“五行”之说636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638
七 医学的发展638
养生之道和生理卫生的讲究638
经脉学说的逐渐形成640
对传染病的预防642
“气功”养生之道的开创643
所谓“得道”的“真人”646
民间医学的进步和名医扁鹊647
《素问》的医学理论649
第十二章 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653
一 文字的变革和书法的起源653
文字的变革653
书法的起源655
二 文体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656
散文的发展657
诗歌的发展659
屈原创作的《楚辞》660
荀况创作的赋曲662
小说家的产生664
三 艺术的发展668
实用艺术品的发展668
绘画的发展672
雕刻的进步677
音乐的发展680
四 娱乐活动和武艺、体育锻炼的开展687
民间娱乐活动的开展687
宫廷的娱乐活动和戏剧的萌芽692
武艺的讲究和体育锻炼694
五 改进生活的技艺的进步698
烹饪调味技术的进步698
开造水井技术的进步701
丝织工艺的进步701
染色工艺的进步704
刺绣工艺的进步705
竹木器和漆器工艺的大发展705
金银器和玉器工艺的进步710
琉璃质量的提高711
游乐“苑囿”建设的发展711
六 史书的编著和史学的发展713
史官的历史记载713
春秋时代历史书的编著715
《穆天子传》的编著720
权变和游说故事的编辑723
七 古文献的整理725
《诗经》和《尚书》的编辑和流传725
礼书的编辑727
附录一 战国郡表729
附录二 战国封君表738
附录三 战国大事年表750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777
后记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