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维修工程技术 AMCP 706-132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维修工程技术 AMCP 706-132](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3644797.jpg)
- 王宏济译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5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维修工程技术 AMCP 706-132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简称与略语表1
目录1
1-1 什么是维修工程?7
第一章 引言7
1-3 维修工程的目标10
1-2 维修工程与维修的相互关系10
1-4 维修工程各要素组同有关科目间的相互关系13
参考资料,文献17
2-1 引言19
第二章 寿命周期内维修工程的工作19
2-2 初步设计阶段21
2-2.1 程序模型22
2-2.2.2 维修参量24
2-2.2.1 工作参量24
2-2.2 工作参量与维修参量24
2-2.3.1 研制计划25
2-2.3 规划技术25
2-2.3.2.2 后勤保障各要素27
2-2.3.2.1 后勤保障规划的安排与依据27
2-2.3.2 后勤保障计划27
2-3.1 招标书的内容29
2-3 核准阶段29
2-3.3 评定各承包者的报告31
2-3.2 承包者工作31
2-3.4 保障计划33
2-3.5.1 管理保障计划34
2-3.5 承包者建议的计划34
2-3.5.2 保障设备计划35
2-3.5.4 人员与训练计划36
2-3.5.3 备件及其保障计划36
2-3.5.7 承包维修计划37
2-3.5.6 设施计划37
2-3.5.5 装备出版物计划37
2-3.5.9 维修文件汇编与分析计划38
2-3.5.8 技术辅助计划38
2-3.5.11 运输、包装与贮存计划39
2-3.5.10 维修鉴定计划39
2-4 全面研制阶段40
2-4.1.1 管理保障计划41
2-4.1 保障计划——工作条款41
2-4.1.3 备件及其保障计划42
2-4.1.2 保障设备计划42
2-4.1.5 装备出版物计划43
2-4.1.4 人员与训练计划43
2-4.1.9 维修文件汇编与分析计划44
2-4.1.8 技术辅助计划44
2-4.1.6 设施计划44
2-4.1.7 承包维修计划44
2-4.1.10 维修鉴定计划45
2-4.2 综合权衡对维修的作用46
2-4.1.11 运输、包装与贮存计划46
2-5 生产阶段47
2-6.1 数据分析48
2-6 部署使用阶段48
2-6.2 装备改进49
2-6.3 基地工作50
2-7 淘汰处理阶段51
参考资料,文献53
3-1 引言54
第三章 维修工程对设计的影响54
3-2 维修工程设计原理55
3-3 设计时维修工程对可靠性设计思想的影响58
3-3.1.2 概率定理60
3-3.1.1 概率定义60
3-3.1 可靠性的统计学处理60
3-3.1.4 “浴盆”曲线62
3-3.1.3 指数分布62
3-3.1.5 系统可靠性模型64
3-4 维修工程对寿命周期后勤的影响65
3-3.1.6 维修工程能够做些什么?65
3-4.1 费用的综合权衡66
3-4.2 工具要求67
3-4.3 环境的适应性68
3-4.3.2 诱发环境69
3-4.3.1 自然环境69
3-4.4 寿命周期内的维修71
3-4.3.3 维修工程的作用71
3-4.5 人员训练要求73
3-4.6 安全性74
3-4.6.1.1 电击75
3-4.6.1 电子系统的安全性问题75
3-4.6.1.2 电击的防护76
3-4.6.1.3 辐射危害77
3-4.6.1.5 机械性危害78
3-4.6.1.4 内向爆炸与爆炸78
3-4.6.1.7 绝缘材料79
3-4.6.1.6 超载的防护79
3-4.7.1 材料选择80
3-4.7 结构技术80
3-4.6.1.8 防火80
3-4.7.2.1 敷形涂覆81
3-4.7.2 元件的物理保护81
3-4.7.2.2 封装82
3-4.7.2.3 振动控制83
3-4.7.3.1 电子装备器材的测试点84
3-4.7.3 测试点84
3-4.7.3.2 机械装备的测试点87
3-4.7.5 轴承88
3-4.7.4 间接测试88
3-4.7.5.4 套筒轴承89
3-4.7.5.3 密封轴承89
3-4.7.5.1 不加润滑的轴承89
3-4.7.5.2 半润滑轴承89
3-4.7.5.8 降低额定值90
3-4.7.5.7 轴承密封90
3-4.7.6 润滑90
3-4.7.5.6 锥形滚柱轴承90
3-4.7.8 自调零部件91
3-4.8 腐蚀问题91
3-4.7.7 固定关节91
3-4.8.2 表面保护层92
3-4.8.1 材料选择92
3-4.8.2.1 表面保护层选择应考虑的问题93
3-4.8.2.2 表面保护层的类型94
3-4.9 耐用性95
3-4.9.1 提高耐用性96
3-4.9.1.1 选择原材料96
3-4.9.2 耐用性试验97
3-4.9.1.3 质量控制97
3-4.9.1.2 公差与配合97
3-4.9.3 耐用性的设计98
3-4.10 冗余安排99
3-4.7.5.5 滚柱轴承与滚珠轴承99
3-4.10.1 简单冗余100
3-4.10.2 复合冗余102
3-4.10.3 运行冗余与备用冗余103
3-4.10.4 冗余,可靠性及其综合权衡104
3-4.10.5 装备器材中的冗余举例105
3-5 在装备设计中维修工程对可维修性各个方面的影响106
3-5.1 综合权衡的各个参量107
3-5.2 可维修性设计评审108
3-5.3 以分队级维修为目标的设计109
3-5.4 装备对后勤系统的适应性110
3-5.5 备件标准化111
3-5.6.1 模件种类112
3-5.6 降低对所需技术熟练水平的要求112
3-5.6.3 模件设计应考虑的问题113
3-5.6.2 模件化结构的优点113
3-5.6.4.1 弃件式模件的优缺点114
3-5.6.4 弃件式模件应考虑的问题114
3-5.7.1 紧固件的种类115
3-5.7 标准化紧固件的各种类型115
3-5.6.4.2 弃件式模件的设计要求115
3-5.7.2 标准化116
3-5.8 对寿命周期备件要求所进行的综合权衡117
3-5.10 润滑与保养部位的可达性118
3-5.9 零部件的可达性118
3-5.11 固体电路元件的保护119
3-5.13.1 电缆设计120
3-5.13 电缆与电线120
3-5.12 不需维修的装备120
3-5.13.2 电缆路线的选定121
3-5.13.3 电接插件122
3-6 维修工程在制定设计中人的因素要求时应负的责任123
3-5.14 标准测试设备使用的设计123
3-6.2.1 人体度量资料的来源与使用124
3-6.2 人体度量(人体测量学)124
3-6.1 人的因素工程124
3-6.3.1 视觉125
3-6.3 人的感觉能力125
3-6.2.2 人体度量的种类125
3-6.4.1 热126
3-6.4 过高过低温度下人的反应126
3-6.3.2 触觉126
3-6.3.3 噪声126
3-6.3.4 振动对行动的影响126
3-7 工作状况的历史数据与军用手册参考材料可帮助维修工程评价设计127
3-6.4.2 寒冷与风127
3-7.1.1 维修工程分析数据系统128
3-7.1 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数据的收集系统128
3-7.2 工程设计、可靠性工程、可维修性工程以及人的因素工程等各种手册129
3-7.1.2 维修管理系统129
参考资料,文献131
4-1.1 维修级别133
4-1 引言133
第四章 维修方案133
4-1.2 保障综合134
4-1.3 维修剖析135
4-2.1.2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138
4-2.1.1 装备器材寿命周期各时间要素138
4-2 维修参量138
4-2.1 定量的维修参量138
4-2.1.4 平均修复时间?ct140
4-2.1.3 单项故障排除工作时间Mct1140
4-2.1.6 修复时间最大值Mmaxct141
4-2.1.5 修复时间中值?ct141
4-2.1.8 预防维修时间中值?pt142
4-2.1.7 平均预防维修时间?pt142
4-2.1.11 装备每工作小时要求的维修工时(可维修性指数)143
4-2.1.10 维修停机时间率?143
4-2.1.9 预防维修时间最大值Mmaxpt143
4-2.1.12 利用率145
4-2.2 在技术要求中的各维修参量146
4-2.2.2 典型的定量技术要求147
4-2.2.1 某一现行技术要求的摘要举例147
4-3 维修工程工作程序模型148
4-3.1.1 第1.0步——确定项目149
4-3.1 维修工程工作程序模型149
4-3.1.4 第4.0步——进行维修任务分析152
4-3.1.3 第3.0步——研订保障数据152
4-3.1.2 第2.0步——研订维修方案152
4-3.1.7 第7.0步——创始并改进维修数据系统153
4-3.1.6 第6.0步——确定并解决问题153
4-3.1.5 第5.0步——评审并肯定各项要求153
4-3.2.1 基本资料154
4-3.2 维修工程工作程序模型的应用154
4-3.1.8 第8.0步——执行数据系统产生的结果154
4-3.1.9 第9.0步——报告现场经验154
4-3.2.3 第2.0步——拟订维修方案155
4-3.2.2 第1.0步——确定项目155
4-3.2.4 第3.0步——制订保障数据157
4-3.2.5 第4.0步——进行维修任务分析159
4-3.2.6 第5.0步——评审并肯定各项要求160
4-3.2.9 对其他装备的应用161
4-3.2.8 第7.0步——创始并改进维修数据系统161
4-3.2.7 第6.0步——确定并解决问题161
4-4.1 维修计划162
4-4 维修进度计划162
4-4.2 装备工作与维修的综合163
4-5.2 分队维修166
4-5.1 陆军野战装备器材维修166
4-5 维修组织166
4-5.3.2 广泛支援维修167
4-5.3.1 直接支援维修167
4-5.3 支援级维修167
4-6 保障规划168
4-5.4 基地维修168
4-5.3.3 战地与中继支援维修168
4-6.1 修理级别分析169
4-6.2 修理配置表170
参考资料171
4-6.3 预防维修与排除故障维修171
5-1.1 维修工程分析法172
5-1 引言172
第五章 维修工程分析172
5-1.2 维修工程分析的各项工作173
5-1.3 维修的资料来源179
5-2 初始维修配置表(PMAC)180
5-2.1 PMAC的制订181
5-2.1.2 PMAC的说明182
5-2.1.1 PMAC制订步骤182
5-2.1.3 规定维修级别188
5-2.2 PMAC的规定变量189
5-2.1.5 PMAC的修订189
5-2.1.4 正式评审189
5-3 后勤保障分析数据系统191
5-3.1 后勤保障输入资料表196
5-3.1.2 工作要求与维修要求(资料表A)197
5-3.1.1 资料表的梗概197
5-3.1.3 可靠性与可维修性特性(资料表B)198
5-3.1.4 任务分析摘要(资料表C)200
5-3.1.6 保障与测试设备或训练器材的说明与理由(资料表E)201
5-3.1.5 维修任务分析(资料表D)201
5-3.1.7 设施的说明与理由(资料表F)202
5-3.1.9 补给保障要求(资料表H)203
5-3.1.8 技能鉴定与理由(资料表G)203
5-3.2 资料数据输出报告204
5-4 维修工程对保障的影响作用206
5-5 维修率208
5-5.1.2 数学模型209
5-5.1.1 核对表209
5-5.1 维修率的应用209
5-5.2 维修率与系统其他参量之间的关系210
5-5.1.4 各种估算方法的优缺点210
5-5.1.3 自动化模型210
5-5.2.3 与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关系211
5-5.2.2 与利用率的关系211
5-5.2.1 与故障率的关系211
5-5.3 对维修率变化有关的各要素212
5-5.5 使用场合213
5-5.4 故障率213
5-5.7 气候条件或地理条件214
5-5.6 零部件对损坏的敏感性214
5-5.9 战时和平时215
5-5.8 使用率215
5-5.10.2 估算的指导方针216
5-5.10.1 核对表说明216
5-5.10 用核对表法决定维修率216
5-5.11.1 典型数学公式217
5-5.11 用数学分析决定维修率217
5-5.10.3 注意事项217
5-5.11.2 公式的使用219
参考资料,文献228
6-1 引言229
第六章 试验,论证与鉴定229
6-1.1.2 第Ⅱ类试验与论证230
6-1.1.1 第Ⅰ类试验与论证230
6-1.1 保障试验230
6-1.1.5 数据的分析与校正231
6-1.1.4 第Ⅳ类试验与论证231
6-1.1.3 第Ⅲ类试验与论证231
6-1.2 相互关系232
6-1.1.6 保障试验方案的设计232
6-2.1 试验的类型233
6-2 试验233
6-2.1.2 工作试验与鉴定(OT D)235
6-2.1.1 研制试验与鉴定(DT E)235
6-2.3 及早确定试验方法236
6-2.2 试验方案236
6-2.5 试验保障的规划237
6-2.4 试验计划准则237
6-2.7 规划238
6-2.6 经费提供238
6-2.9 测试、测量与诊断设备(TMDE)239
6-2.10 抽样,准确度与置信水平240
6-3 可维修性论证242
6-3.1 可维修性论证的一般要求244
6-3.2 论证试验计划245
6-3.2.1 背景资料245
6-3.2.3 试验组246
6-3.2.4 保障器材物资246
6-3.2.2 相互关系246
6-3.3.1 装备种类247
6-3.3 任务选择247
6-3.2.7 重复试验247
6-3.2.5 准备阶段247
6-3.2.6 论证247
6-3.3.2 随机抽样或是分层抽样248
6-3.3.3 任务出现频数249
6-3.3.4 任务数量249
6-3.4 论证的实施250
6-3.4.1 引入人为故障250
6-3.4.3 数据的收集251
6-3.4.4 数据处理与分析251
6-3.4.2 维修任务的实施251
6-4 分析技术253
6-3.5 有关的活动253
6-3.4.5 报告253
6-4.1 实验的设计254
6-4.2 方差与显著性检验的分析255
6-4.2.1 显著性检验255
6-4.2.2 方差分析257
6-4.3 回归分析与曲线拟合263
6-4.4 相关分析268
6-5 维修鉴定269
6-5.1 鉴定顺序与其他应考虑的问题270
6-5.2 实物分解与鉴定评审271
6-5.2.1.1 一般资料272
6-5.2.1.2 鉴定组272
6-5.2.1 实物分解与鉴定计划272
6-5.2.1.3 鉴定规划273
6-5.2.1.4 物资保证273
6-5.2.1.6 鉴定工作表274
6-5.2.1.7 需要进行的活动274
6-5.2.1.5 鉴定项目表274
6-5.2.2.3 维修鉴定之后的事项275
6-5.2.2.2 报告与记录275
6-5.2.2.1 变更275
6-5.2.2 鉴定的实施275
6-5.2.3 实物分解与鉴定的评审报告276
6-5.3 数据分析与使用277
参考资料,文献285
7-1 引言287
第七章 维修与装备改进287
7-2 维修任务289
7-2.1.1 记录的种类290
7-2.1 记录的保存290
7-2.1.2 维修记录的应用与处理291
7-2.2 检查296
7-2.3 预防维修296
7-2.3.2 执行过程297
7-2.3.1 定义与说明297
7-2.3.3 预防维修计划的规划299
7-2.4.1 排除故障维修流程304
7-2.4 排除故障维修304
7-2.4.2 排除故障维修的种类306
7-2.5 装备的修改307
7-2.4.3 排除故障维修的实施307
7-2.5.1 修改308
7-2.5.1.1 修改的分等309
7-2.5.1.2 修改的鉴定309
7-2.5.1.3 装备修改的研究310
7-2.5.1.4 数量的要求310
7-2.5.1.5 修改的实施311
7-2.5.2 其他改动311
7-3 承包维修313
7-3.1 承包维修的阶段划分313
7-3.3 决策314
7-3.2 承包维修的优缺点314
7-3.4 技术条件,要求与资料数据315
7-3.5 承包维修的应用316
7-3.6 规划316
7-3.7 履行与评定317
7-3.8 维修工程的作用318
7-4.1.1 要求319
7-4.1.2 构型控制319
7-4.1 改进程序319
7-4 装备的改进319
7-4.1.2.1 研制装备改进程序320
7-4.1.2.2 正规装备改进程序320
7-4.2.1 设计原始资料321
7-4.2.2 变更的确定321
7-4.2 改进程序的执行321
7-4.2.2.2 装备改进建议书322
7-4.2.2.1 装备性能报告322
7-4.2.2.3 评定变更建议应考虑的关系问题323
7-4.2.2.4 对国防部各种出版物的建议变更表324
7-4.2.3 变更的步骤方法324
7-4.2.4 装备改进的执行334
7-4.2.4.1 装备修改工作命令(MWO)334
7-4.2.4.3 PS期刊335
7-4.2.4.2 装备改进报告与维修汇编335
参考资料,文献336
第八章 数据收集和决策337
8-1 引言337
6-2.8 在维修工程分析过程中的试验数据338
8-1.1 军用数据系统339
8-1.1.1.2 记录与表格340
8-1.1.1.1 用途的例外340
8-1.1.1 陆军维修管理系统(TAMMS),包括抽样数据积累340
8-1.1.1.3 抽样数据积累342
8-1.1.2 后勤保障分析数据系统343
8-1.1.4 装备物资部门标准系统(CCSS)344
8-1.1.3 基地维修能力/生产率与工程技术数据报告(CCEDR)344
8-1.1.5 扩大的各基地电子装备全系统计划(SPEEDEX)345
8-2 数据收集与流程347
8-3 综合权衡348
8-3.1.2 统计法352
8-3.1.1 先定法352
8-3.1 在评价综合权衡待选方案时统计学方法的应用352
8-3.1.3 统计法举例353
8-3.1.4 工程技术判定法355
8-3.2 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权衡357
8-3.2.1 弃件式维修与修复的综合权衡358
8-3.2.2 拼装结构的综合权衡363
8-4 其他需用的系统数据要素375
8-4.1 数据系统特性376
8-4.2 自动化数据系统377
8-5 费用分析378
8-5.1 维修费用的各种因素379
8-5.1.4 人员训练380
8-5.1.3 待修的不能使用的项目380
8-5.1.1 维修中所用的劳动380
8-5.1.2 装备编制380
8-5.1.6 各种设施381
8-5.1.5 备件381
8-5.1.9 装备出版物382
8-5.1.8 承包维修与军方维修382
8-5.1.7 专用工具382
8-5.2.1 相互关系费用估算法383
8-5.2 寿命周期费用分析383
8-5.2.2 工程监督费用估算法385
8-5.2.3 继生费用386
8-5.2.4 费用模型387
8-5.2.4.1 贴现389
8-5.2.4.2 显方程391
8-5.2.4.3 简式方程394
8-5.2.4.4 模型的应用395
参考资料,文献397
9-1.1 诊断与故障判断过程399
9-1 引言399
第九章 诊断和故障判断399
9-1.1.1 鉴别故障现象400
9-1.1.2 确定故障部位402
9-1.1.3 分离故障403
9-1.2 影响因素404
9-1.2.2 机内故障判断的手段与特点405
9-1.2.1 维修方案405
9-1.2.3.1 TMDE与人员之间的关系406
9-1.2.3 测试、测量与诊断设备(TMDE)406
9-1.2.3.2 TMDE的目录与登记408
9-1.2.4 环境条件409
9-1.3.1 固定电站、国防通讯系统与美国陆军安全局设备410
9-1.3 关于陆军各类装备诊断与故障判断方面应考虑的问题410
9-1.3.2 陆军飞机411
9-1.3.3 机动车辆和机动发电设备412
9-1.3.5 轻武器413
9-1.3.4 战斗车辆、建筑机械和装备搬运设备413
9-1.3.7 武器系统、导弹系统与弹药414
9-1.3.6 环境/温度控制设备414
9-1.3.7.2 诊断与故障判断415
9-1.3.7.1 维修方案415
9-1.3.9 战术通讯与电子装备418
9-1.3.8 使用计算机的电子系统418
9-2 诊断与故障判断的有关因素419
9-2.1 人的因素与训练420
9-2.2 军事职业专业化(MOS)级别421
9-2.3 测试与诊断设备的优缺点425
9-2.3.1 类别与样式426
9-2.3.2 优缺点427
9-2.3.3 设计原则428
9-2.5 在选择测试设备中要考虑的综合权衡问题429
9-2.4 诊断层次429
9-2.5.2 自动测试431
9-2.5.1 人机之间的相互关系431
9-2.5.3 资源要求、工作利用率和后勤432
9-3 故障判断技术与手段433
参考资料436
10-1.1 陆军器材部的物资管理438
10-1 引言438
第十章 维修设施438
10-1.2 基地维修设施440
10-1.2.2 基地的其他杂项任务441
10-1.2.1 基地主要职能441
10-1.2.3.1 基地工厂处442
10-1.2.3 基地的基本编制442
10-1.3 承包者设施445
10-1.2.3.2 生产调度,生产技术与工厂供应各处445
10-2.1.1 分队级与航空分队级维修446
10-2.1 陆军维修级别446
10-2 各级维修机构的设施种类446
10-2.1.2.1 直接支援级维修447
10-2.1.2 支援级维修447
10-2.1.2.3 航空中继支援级维修448
10-2.1.2.2 广泛支援级维修448
10-2.2 设施要求449
10-2.1.3 基地级维修449
10-2.2.3 广泛支援级设施450
10-2.2.2 直接支援级设施450
10-2.2.1 分队级设施450
10-3.1.1 确定要求和建立修理制度451
10-3.1 战地支援级维修工作流程451
10-2.2.4 航空中继支援维修设施451
10-2.2.5 基地级设施451
10-3 维修机构工作流程451
10-3.1.2 不能使用的项目的撤离452
10-3.1.4.1 位置选择与工场布局453
10-3.1.4 按编制与装备表(TOE)组织的工场内部的作业453
10-3.1.3 维修自动调节453
10-3.2 基地维修工作流程454
10-3.1.4.3 检查,工作调度与报告454
10-3.1.4.2 进度计划454
10-3.2.1.1 基地维修工作量要求的形成455
10-3.2.1 基地的生产计划与控制455
10-3.2.2 基地经费的提供457
10-3.2.1.2 紧急要求457
10-3.2.3.1 数量上的机动性458
10-3.2.3 基地维修工厂劳动力的性质458
10-3.2.4 生产过程459
10-3.2.3.2 技能的机动性459
10-3.2.4.2 分区车间或固定式工段布局460
10-3.2.4.1 生产布局的特点460
10-3.2.4.4 辅助机构的职能与布局462
10-3.2.4.3 流水生产线布局462
10-3.2.4.5 维修的最终工序463
10-4.1 维修设施要求的确定465
10-4 维修设施要求的确定与获得465
10-4.2 设施的获取466
10-5 重要设备467
参考资料469
11-1 引言470
第十一章 管理与控制470
11-2.1.1 政策的制定473
11-2.1 制定与执行维修政策473
11-2 维修管理的基本步骤473
11-2.1.2 政策的执行474
11-2.2 对装备器材的分析479
11-2.4 应用后勤模型480
11-2.3 制订后勤保障目标480
11-2.5 维修工程分析资料的形成483
11-2.8 确定运输与搬运要求484
11-2.7 选择保障与测试设备484
11-2.6 及时修订维修工程分析资料484
11-2.10 确定设施要求485
11-2.9 技术资料的形成485
11-2.13 进行费用分析486
11-2.12 评审历史资料486
11-2.11 实施人员与训练计划486
11-2.14 确定时间因素487
11-3.1 综合后勤保障方案488
11-3 系统研制时的维修管理控制488
11-2.15 应用寿命周期费用模型488
11-3.2 详细的保障规划490
11-3.3 费用分析491
11-3.4 历史的现场数据492
11-3.5 与合同相符的维修鉴定493
11-3.6 过程内评审495
11-3.7 定型497
11-3.8 借助电子计算机作出决策498
11-4 生产性维修的管理500
11-4.1 一般程序501
11-4.2 要求量的输入503
11-4.4 基地消耗品的控制504
11-4.3 工作命令与报告504
11-4.5 估算维修时间505
11-4.6 安排进度计划506
11-4.8 维修标准507
11-4.7 工作的轻重缓急507
11-4.9 工作度量508
11-4.11.1 待修装备项目的取得509
11-4.11 工作阻滞的防止509
11-4.10 生产线阻滞509
11-4.11.3 各种资源的取得510
11-4.11.2 备件的取得510
11-41.1.4 车间进度计划模型511
参考资料512
术语汇编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