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法前沿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环境法前沿问题研究
  • 王树义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4404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环境法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法前沿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我国经济转型与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3

一、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中国当代经济的双重转型3

二、经济转型的双重性对环境法律制度提出的客观要求6

三、中国现行环境法经济激励制度的实然检视15

四、经济转型背景下环境法经济激励制度的创新22

第二章 构建我国的自然资源物权制度37

一、中国物权立法中关于创设自然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争执37

二、中国《物权法》关于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最终选择42

三、中国现行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环保功能缺失及其症结47

四、合理初始分配自然资源物权的路径选择55

第三章 完善我国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62

一、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是当代国家的普遍选择62

二、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物权化68

三、当代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变迁的域外借鉴79

四、完善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建议91

第四章 构建我国的生态税制103

一、生态税制的发展背景103

二、生态税制的功能定位106

三、构建我国生态税制的构想125

第五章 构建我国的生物自然力法148

一、生物自然力的复兴及其法制需求148

二、逻辑起点——生物自然力内涵阐释151

三、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155

四、本构建框架下的研究现状述评156

五、生物自然力法的构建价值169

六、本构建性研究的方法论特色173

七、本构建性研究的当今与未来179

中篇183

第六章 构建我国的环境公益损害救济制度183

一、法域之维的环境与环境公益损害183

二、公地悲剧理论与环境公益损害救济186

三、环境公益损害救济的法理192

四、国外环境公益损害救济制度及其实践195

五、我国环境公益损害救济面临的困境200

六、建立我国环境公益损害救济制度之构想207

七、对我国环境公益损害救济法律制度的寄望222

第七章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选择224

一、环境公共利益与环境公益诉讼224

二、环境公益诉讼:谁具有原告资格226

三、环保NGO——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229

四、保障环保NGO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途径235

五、结语238

第八章 我国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239

一、环保行政部门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纷争239

二、“怠于行政职责”论之辩240

三、结语246

第九章 环境侵权诉讼科学证据的采信248

一、法官和专家的关系定位248

二、法庭对科学证据审查判断标准的演进252

三、相关规则的适用性259

第十章 利益衡量在我国环境司法中的适用262

一、利益衡量——司法中的“黄金”方法262

二、环境司法中利益衡量的适用265

三、环境司法中利益衡量的约束与规范294

四、结语300

第十一章 构建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调解机制302

一、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调解机制相关理论问题考量302

二、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调解机制的组织构造及协调314

三、我国现行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调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324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民事纠纷非诉调解机制的若干思考331

第十二章 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349

一、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必要性分析350

二、我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可行性论证354

三、具体建议357

下篇361

第十三章 城乡环境正义及其实现路径361

一、城乡环境正义的内涵与特点362

二、实现城乡环境正义:时代的呼唤与重任364

三、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环境正义的体制障碍369

四、实现城乡环境正义的基本路径372

五、结语375

第十四章 改革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构想377

一、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设想377

二、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方案389

三、改革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建议423

第十五章 对我国基本环境法律制度的反思431

一、中国现行环境法律制度的无奈与尴尬431

二、从宏观角度大尺度反思我国环境法律制度问题435

第十六章 后京都时代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对策442

一、气候文明:生态文明的助推器442

二、国际条约:走向气候文明的先导450

三、环境正义:国际气候条约的核心价值453

四、后京都时代环境正义的类型460

五、后京都时代环境正义的实现461

六、后京都时代中国构建气候保护法律秩序的对策建议466

第十七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治理的政府责任478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困境478

二、环境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要务486

三、治理困境——谁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环境治理买单494

四、政府——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责任人497

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分担503

六、结语510

第十八章 生态学对环境法的贡献及其局限性511

一、科学基础:生态学对环境法的基本贡献511

二、昏暗的照明柱:生态学对环境法贡献的局限517

三、科学理性与法律理性的兼容:法律的自主性521

四、反思性接受:环境法接纳生态学的基本立场522

五、三种反思性接受机制之示例527

后记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