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下
  •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110670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污染源调查-调查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1章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对象和内容1

1.1 普查时点1

1.2 普查对象与范围1

1.2.1 工业源普查对象与范围1

1.2.2 农业源普查对象与范围3

1.2.3 生活源普查对象与范围4

1.2.4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对象与范围5

1.3 普查内容6

1.3.1 工业源普查内容及污染物种类6

1.3.2 农业源普查内容及污染物种类8

1.3.3 生活源普查内容及污染物种类9

1.3.4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内容及污染物种类11

1.4 普查的组织实施11

1.4.1 基本原则11

1.4.2 组织机构11

1.4.3 普查的实施步骤12

第2章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13

2.1 普查的技术路线13

2.2 普查的技术准备15

2.2.1 制定技术规定15

2.2.2 编制产排污系数15

2.2.3 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16

2.2.4 编制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格18

2.2.5 开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软件21

2.3 清查及普查对象的确定22

2.3.1 清查内容22

2.3.2 清查原则22

2.3.3 清查阶段与方法22

2.3.4 清查单位及普查对象数量23

2.4 污染物产生、排放量的核算方法23

2.4.1 实际监测法23

2.4.2 产排污系数法23

2.4.3 物料衡算法26

2.4.4 三种方法的使用原则26

第3章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质量保证28

3.1 质量保证28

3.1.1 清查过程的质量保证28

3.1.2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28

3.1.3 入户普查阶段的质量保证29

3.1.4 数据录入过程的质量保证30

3.1.5 数据汇总审核30

3.2 国家组织质量核查31

3.2.1 准备阶段及清查工作质量核查31

3.2.2 普查表数据填报质量核查31

3.2.3 数据录入质量核查32

3.3 普查范围完整性、数据质量可靠性整体评价32

第4章 工业源普查结果分析33

4.1 工业源普查对象概况33

4.1.1 分行业概况33

4.1.2 分地区概况35

4.2 工业源废水污染物35

4.2.1 工业废水产生、治理、排放情况35

4.2.2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42

4.2.3 各流域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80

4.2.4 工业废水排入环境水体的污染物量分析104

4.3 工业源废气污染物104

4.3.1 工业废气产生、治理、排放概况104

4.3.2 工业废气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108

4.4 工业源固体废物130

4.4.1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贮存、丢弃总体情况131

4.4.2 冶炼废渣133

4.4.3 粉煤灰137

4.4.4 炉渣139

4.4.5 煤矸石142

4.4.6 尾矿144

4.4.7 脱硫石膏147

4.4.8 污泥149

4.4.9 放射性废物151

4.4.10 全国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贮存、丢弃情况152

4.5 危险废物158

4.5.1 危险废物产生情况158

4.5.2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情况163

4.5.3 危险废物处置情况167

4.5.4 危险废物贮存情况171

4.5.5 危险废物倾倒丢弃情况178

4.6 放射性污染源188

4.6.1 伴生放射性污染源188

4.6.2 工业源电磁辐射设备情况210

4.6.3 工业用放射源及含放射源设备情况216

4.6.4 工业源射线装置情况223

4.7 工业源小结228

4.7.1 工业污染源数量多,污染物排放量大228

4.7.2 工业源区域分布差异大,结构性污染矛盾突出229

4.7.3 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229

4.7.4 工业源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230

4.7.5 工业固体废物情况230

4.7.6 危险废物情况231

4.7.7 放射性污染源情况231

编辑说明233

后记235

(下册)1

第5章 农业源普查结果分析1

5.1 农业源普查基本情况1

5.1.1 普查对象数量1

5.1.2 污染物排放(流失)总体情况3

5.2 种植业普查结果及分析19

5.2.1 普查总体情况19

5.2.2 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22

5.3 畜禽养殖业普查结果及分析40

5.3.1 普查总体情况40

5.3.2 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43

5.4 水产养殖业普查结果及分析61

5.4.1 污染源普查总体情况61

5.4.2 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63

5.5 农业源小结83

第6章 生活源普查结果分析85

6.1 生活源普查对象基本情况85

6.2 生活源能源消费情况89

6.2.1 总体情况89

6.2.2 城镇居民生活燃气消费情况90

6.2.3 锅炉91

6.3 生活源用水、污水及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情况92

6.3.1 用水及污水排放情况92

6.3.2 污水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情况98

6.4 生活源废气及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情况113

6.4.1 生活源废气治理与排放情况113

6.4.2 废气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情况116

6.5 机动车数量及污染物排放情况121

6.5.1 机动车保有量总体情况121

6.5.2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126

6.6 生活垃圾产生及处理情况128

6.6.1 生活垃圾产生情况128

6.6.2 生活垃圾处理情况131

6.7 医疗废物产生、处理情况133

6.8 医用电磁辐射设备、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情况135

6.8.1 医用电磁辐射设备情况135

6.8.2 医用放射源及含放射源设备情况139

6.8.3 射线装置143

6.9 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源147

6.9.1 农村生活源普查数量147

6.9.2 农村生活源污水及污染物147

6.9.3 农村生活垃圾产生与排放情况150

6.10 生活源小结151

第7章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结果分析153

7.1 数量与分布总体情况153

7.1.1 全国概况153

7.1.2 各地区状况154

7.1.3 各流域状况156

7.2 污水处理厂156

7.2.1 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156

7.2.2 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情况163

7.2.3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削减情况167

7.2.4 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处置情况168

7.3 垃圾处理厂(场)172

7.3.1 垃圾处理厂(场)基本情况172

7.3.2 渗滤液、焚烧废气与残渣产生、处理、排放情况179

7.4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厂187

7.4.1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厂基本情况187

7.4.2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情况191

7.4.3 次生污染的产生、处理、排放情况192

7.5 集中式污染处理设施小结196

第8章 总体情况197

8.1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对象概况197

8.1.1 普查对象数量及区域分布197

8.1.2 全国各流域普查对象分布200

8.2 普查对象资源能源消耗情况200

8.2.1 能源消耗情况200

8.2.2 水资源消耗情况202

8.3 污染产生及排放情况205

8.3.1 废水及水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205

8.3.2 废气及大气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243

8.3.3 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产生及排放情况259

8.3.4 放射性污染266

8.4 污染治理情况269

8.4.1 废水治理情况269

8.4.2 废气治理情况270

8.4.3 固体废物治理情况270

第9章 普查反映的环保问题与对策建议及普查结果的开发利用279

9.1 主要污染物普查数据与常规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279

9.1.1 化学需氧量数据差异主要原因279

9.1.2 二氧化硫数据差异主要原因280

9.2 普查反映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280

9.2.1 许多水污染物排放未在环境管理控制范围内280

9.2.2 工业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280

9.2.3 经济较发达、人口密集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的比例大280

9.2.4 “三河”、“三湖”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281

9.2.5 农业源对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贡献率高281

9.2.6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城市空气环境的压力大281

9.2.7 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危险废物符合环保要求的贮存比例低281

9.2.8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欠账多,污泥和垃圾渗滤液无害化处理率低281

9.3 对策建议282

9.3.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282

9.3.2 拓展水污染防治范围,加大防治力度,提高水源水质282

9.3.3 综合防治大气污染,不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282

9.3.4 切实加强农业源污染防治,统筹城乡环境保护283

9.3.5 强化放射性污染源和危险废物监管,确保环境安全283

9.3.6 深化总量控制制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83

9.3.7 继续抓好重点地区和流域污染防治283

9.3.8 构建污染源全防全控体系,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284

9.4 普查的主要成果284

9.4.1 构建了开展大规模污染源普查的工作体系、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284

9.4.2 掌握了各类污染源情况,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284

9.4.3 查清了全国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285

9.4.4 首次基本摸清了各类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285

9.4.5 首次获得了某些特殊的、危害大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信息285

9.4.6 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工业污染源排放的行业特征285

9.4.7 明确了分流域、分区域各类污染源数量和污染物排放状况285

9.4.8 锻炼了环境保护队伍,强化了环境保护基础工作286

9.5 普查成果的初步应用与开发建议286

9.5.1 建立普查数据应用平台286

9.5.2 核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基数286

9.5.3 建立新的环境统计平台287

9.5.4 认真分析研究普查数据,服务于环境监督管理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