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3839250.jpg)
- 张应强,周明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龄出版社
- ISBN:780082891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672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8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全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863
第五编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二)——劳技实践教学863
第一章实践能力培养与劳技课的教学8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863
一、马克思以前及其所处时代的技术教育863
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技术教育观865
三、当代综合技术教育的新特点869
第二节 劳技课的性质和特点873
一、鲜明的实践性,技术的基础性和多样性,生动的教育性是中学劳动课的三大属性873
二、一纲多本,载体教学,学生亲知是中学劳技课教学三大特点876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878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定义878
二、“劳动技术教育”所包含的要点878
三、对有关劳动技术教育的几个术语的辨析883
第四节 突出特色是搞好劳技课教学的保证884
一、突出技术的教与学884
二、积极组织学生技术操作实习885
三、重视教学中的物质成果生产887
四、注意因地制宜887
第二章 劳技课的准备与组织策略889
第一节 确定开设项目889
一、原则性890
二、科学性891
三、统筹性891
四、经济性892
五、实用性892
第二节 场地建设与学教具配备893
一、劳动安全894
二、劳动保护894
第三节 备课与教案896
一、教学计划与课时进度896
二、中学劳技课备课特点与做法899
三、几种教案分析902
第四节 组织教学908
一、周到的准备908
二、严密的组织908
三、明确责任与任务909
四、安全制度909
第三章 劳技课的思想品德教育策略915
第一节 劳动观念教育916
一、培养爱劳动的情趣916
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919
三、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高品德素质920
第二节 价值观念教育920
一、利用物质生产,认识金钱、技术、人生的价值921
二、利用无偿劳动,培养奉献精神922
三、利用有偿劳动,了解经济规律923
四、利用各种劳动组织形式,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924
第三节 集体主义教育925
一、加强学生组织,突出集体作用926
二、加强纪律约束,突出服从意识教育927
三、加强实际锻炼,克服心理障碍928
第四节 竞争观念教育929
一、引发竞争意识929
二、明确竞争观念930
三、优化竞争修养931
第四章质量评估与成绩考核932
第一节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933
一、知识理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934
二、实习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934
第二节 学生成绩考核936
第五章 劳技课的日常教学管理939
第一节 课堂教学管理939
一、用定位法管理学生939
二、章程应易懂易行940
第二节 教学安全管理941
一、防火安全942
二、用电安全942
三、操作安全942
第三节 财务管理与物品管理943
一、服从精神943
二、廉洁精神943
三、勤俭精神943
第六章 劳技课的课外活动946
第一节 中学劳技课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946
第二节 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948
第三节 课外兴趣小组950
第四节 课外劳动技能竞赛952
第七章 自制工具与学教具954
第一节“简单机械—自行车维修”项目的自制工具与学教具954
一、飞轮原理演示器954
二、自行车挂架955
三、飞轮旋具956
第二节“电工与电子技术”类的自制工具与学教具957
一、家用电器的使用与维护957
二、无线电技术基础958
第三节 通用类自制工具与学教具959
一、防止锤头脱落保护装置959
二、多功能学生劳技实习课桌960
附:坚持劳动技术教育是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961
中小学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困境及出路965
第六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三)——生产劳动实践975
第一章 社会主义教育初创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975
第一节 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的思想来源976
一、“五四”运动前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976
二、革命根据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978
三、前苏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981
第二节 建国初期教育战线面临的主要任务983
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教育工作指导方针983
二、改革旧学制,建设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984
三、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985
四、几点思考986
第三节 建国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989
一、宏观实践989
二、微观实践990
三、经验与教训993
第二章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995
第一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发表及其对教育的影响998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所阐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998
二、“红与专”问题大辩论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影响999
第二节1958~1959年教育革命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的探索1002
一、把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看成是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措施之一1003
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确立扩大了办学形式,突出表现为不顾实践情况,纷纷创办农业中学、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民大学等1003
三、大破大立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方法1004
第三节1960~1963年调整巩固时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实践1006
一、宏观层次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办学规模和办学结构问题上1006
二、宏观实践领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007
三、在微观领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功不可没1007
第四节1964~1965年教育战线的热点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1009
一、1964年教育战线的热潮1009
二、热潮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探索1010
第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1013
第一节 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14
第二节 开门办学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16
第三节 上山下乡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18
第四节“五七道路”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20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1026
第一节 拨乱反正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重新确立和发展1026
一、重新评价建国后17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1027
二、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的重申与发展1028
三、恢复和发扬“勤工俭学”的优良传统1029
第二节 几个教育理论问题的讨论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发展1030
一、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1030
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讨论1032
三、关于教育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讨论1035
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1038
一、基础教育改革1039
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1040
三、高等教育改革1041
第四节 新时期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的发展1043
一、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的广泛开展1043
二、产学合作的实践1045
三、农科教结合的探索1046
四、普通教育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验1048
第七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四) ——家校合作教育1053
第一章 家校合作: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与时代的呼唤1053
第一节 今日家庭和学校面对的新时代1053
一、竞争与合作的时代1053
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1054
三、转变与跨越的时代1055
第二节 今日学校和学校教育1057
一、学校教育的理想1057
二、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理想能实现吗1059
第三节 今日家庭和家庭教育1061
一、中国家庭的现代演进1061
二、家庭教育:缔结中华民族的未来1064
第四节 今日儿童1071
第二章 家庭和学校: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天然合作者1075
第一节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075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1076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优势与局限性1079
第四节 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冲突与协调1081
第五节 家校合作中“学校应当领导家庭”1083
第三章 家校合作的理想1085
第一节家校合作: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1085
第二节 家校合作: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1088
第三节 家校合作: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1090
第四章 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1092
第一节 家校合作活动的分类1092
一、按合作活动中家长担任的角色分类1092
二、按家长参与的活动层次分类1095
三、按家校合作活动的目的分类1096
第二节 家校合作中的角色意识1097
一、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1097
二、家校合作中教师的角色1098
第三节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1098
一、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1099
二、家校合作实践中的偏差1101
第四节 如何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1103
一、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1103
二、确保家校交流渠道畅通1105
第五章“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1123
第一节 制定“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分析框架1123
一、校内外环境分析1124
二、策划和组织1124
三、分工和指导1124
四、执行1124
五、评估1125
第二节“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活动1125
一、访问学校1125
二、幼儿园——家庭合作活动1126
三、小学——家庭合作活动1129
四、中学——家庭合作活动1133
第六章“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1136
第一节 制定“以家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分析框架1136
一、家庭内外环境分析1136
二、策划和组织1137
三、分工和指导1137
四、活动计划的执行1137
五、评估和反馈1137
第二节“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活动1138
一、家长教育1138
二、家长与儿童发展中心1140
三、家长咨询委员会1141
四、家庭学习活动1141
五、家访1143
第八编 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一) ——小学学科实践教学1149
第一章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1149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技能1149
一、怎样进行词语教学1149
二、怎样进行句子教学1153
三、怎样进行段和篇的教学1161
第二节 作文教学和听说教学1171
一、怎样指导学生审题1171
二、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一段话1178
三、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1184
第二章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1192
第一节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1192
一、怎样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1192
二、怎样组织学生讨论及动手操作1197
第二节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1204
一、怎样进行计算教学1204
二、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1214
三、怎样培养学生运用所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1220
第三章 小学自然实践教学1228
第一节 课堂教学实验技能1228
一、如何指导学生实验1228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230
三、如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1233
四、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1236
第二节 教学实践活动指导1239
一、如何建立红领巾气象站1239
二、如何建立自然角1241
三、如何搞好科技夏令营1245
第四章 小学思想品德实践教学1248
第一节 学段式实践教学1248
一、低年级教学模式1248
二、中年级教学模式1251
三、高年级教学模式1255
第二节 疏导式实践教学1258
一、角色扮演教学模式1258
二、活动游戏教学模式1259
三、讲解议论教学模式1260
四、故事讲述教学模式1261
五、行为训练教学模式1262
第五章 小学劳动课实践教学1264
第一节“自我服务劳动”课型实践教学1264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64
二、操作程序1265
三、实现条件1265
第二节“手工制作”课型实践教学1267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67
二、操作程序1267
三、实现条件1268
第三节“家务劳动”课型实践教学1270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70
二、操作程序1270
三、实现条件1271
第四节“公益劳动”课型实践教学1272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72
二、操作程序1273
三、实现条件1274
第六章 小学社会课实践教学1277
第一节“历史常识”课型实践教学1277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77
二、操作程序1278
三、实现条件1279
第二节“地理常识”课型实践教学1282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82
二、操作程序1283
三、实现条件1284
第三节“法律常识”课型实践教学1285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85
二、操作程序1286
三、实现条件1287
第四节“社会生活常识”课型实践教学1289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89
二、操作程序1289
三、实现条件1291
第七章 小学英语实践教学1294
第一节“情境”实践教学1294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94
二、操作程序1295
三、实现条件1296
第二节“画、演、说、唱”课堂实践教学1298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298
二、操作程序1298
三、实现条件1299
第三节 能力培养“四环节”实践教学1302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302
二、操作程序1302
三、实现条件1303
第四节“交际会话”课实践教学1305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1305
二、操作程序1306
三、实现条件1307
第八章 小学体、音、美实践教学1311
第一节 小学体育实践教学1311
一、体育游戏课教学模式1311
二、体育亲授课教学模式1315
第二节 小学音乐实践教学1318
一、低年级唱游课教学模式1318
二、中高年级唱游课教学模式1323
第三节 小学美术实践教学1327
一、美术四步教学法1327
二、美术设计制作课型教学模式1328
三、美术绘画兴趣课型教学模式1331
四、美术基础知识课型教学模式1335
第九编 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二) ——中学学科实践教学1341
第一章 中学语文实践教学1341
第一节 实用文教学1341
一、记叙文教学1341
二、说明文教学1345
三、议论文教学1348
四、应用文教学1352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1355
一、文言文教学的内容1355
二、文言文教学的方法1361
第三节 文学作品教学1367
一、诗歌教学1367
二、散文教学1371
三、小说教学1374
四、剧本教学1379
五、童话、寓言、民间故事教学1382
第四节 语文知识短文教学1386
一、语文知识短文教学的内容1386
二、语文知识短文教学的方法1388
第五节 作文教学1392
一、作文训练的过程1392
二、作文训练的方式1402
三、实用文的作文训练1408
第六节 课外阅读与活动1414
一、语文课外阅读指导1414
二、语文课外活动1418
第二章 中学数学实践教学1424
第一节 数学能力的培养1424
一、运算能力的培养1424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432
第二节 数学课外活动1438
一、如何组织和开展数学课外活动1438
二、如何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1444
第三章 中学英语实践教学1456
第一节 语言技能训练1456
一、听前准备活动1456
二、听力中的练习活动1458
三、听后练习1460
四、补充听力材料1460
五、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1461
第二节 交际能力与交际能力测试1463
一、口头测试1465
二、听力测试1467
三、书面测试1468
第四章 中学物理实践教学1471
第一节 物理教学的一般方法1471
一、讲解1471
二、讨论1472
三、实验1473
四、练习解题1477
五、复习1483
六、辅导和自学1485
七、参观1486
八、中学物理课外活动1487
第二节 物理教学的选择与设计1488
一、教学方法的特征与分类1488
二、实践教学方法设计的一般程序1492
第五章 中学化学实践教学1495
第一节STS教育和活动课教学1495
一、怎样在化学教学中进行STS教育1495
二、怎样组织化学活动课教学1502
三、怎样搞好化学竞赛辅导,培养更多尖子学生1507
第二节 实践能力培养1513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513
二、怎样进行化学学习方法指导1518
第六章 中学思想政治实践教学1521
第一节 启发式在教学中的应用1521
一、启发式在讲授法中的应用1521
二、启发式在谈话法中的应用1523
三、启发式在讨论法中的应用1525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几种主要的学习方法指导1527
一、认真读书1527
二、集中思想听课1528
三、记好听课笔记和记忆1528
四、善于思考问题1530
五、应用理论说明实际问题1530
第三节 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1530
一、传授知识的方法1531
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1535
三、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方法1538
第七章 中学历史实践教学1542
第一节 历史课堂教学1542
一、怎样讲授历史人物1542
二、怎样讲授乡土史1545
第二节 组织课外历史教育活动1555
一、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的种类1557
二、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的原则、内容和形式1558
三、开展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1560
四、历史兴趣小组的组织和活动1561
五、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的形式1562
第八章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1568
第一节 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能力的培养1568
一、怎样安排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1568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1577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584
第二节 通过地理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589
一、地理课外活动的意义1589
二、地理课外活动的原则1590
三、地理课外活动的类型1591
四、地理课外活动设计举例1595
第九章 中学生物实践教学1601
第一节 生物教学实践能力培养1601
一、怎样指导好学生实验1601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1608
三、怎样指导学生自学和阅读课外读物1614
第二节 生物教学大课堂1624
一、怎样组织课外活动1624
二、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野外采集和制作标本1630
第十章 中学体音美实践教学1640
第一节 体育实践教学1640
一、体育亲授课教学模式1640
二、体育复习课教学模式1643
三、体育起微引深教学法1645
四、体育立体式程序教学法1649
第二节 音乐实践教学1652
一、音乐综合课教学模式1652
二、音乐六阶段教学法1653
第三节 美术实践教学1655
一、美术知识课教学模式1655
二、美术绘画课教学模式1658
三、美术欣赏课教学模式1661
四、美术设计课教学模式1663
五、美术手工制作课教学模式1666
六、简笔画四步教学法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