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诠释与工夫 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辩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诠释与工夫 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辩证](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3869022.jpg)
- 林月惠著 著
-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 ISBN:978986016599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诠释与工夫 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辩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1
一、前言1
二、儒家一体观的意涵2
(一)从〈西铭〉的争议与诠释谈起:一体与兼爱2
(二)再论孟子与夷子之辩:一本与二本10
(三)从「一本」到「一体」15
三、儒家一体观的现代意义23
(一)人与存有相互开显23
(二)人与人的相互感通25
(三)人与万物并育共生27
(四)个体与群体共同圆成28
四、结语31
2宋儒对於「仁」的诠释——以《论语》「观过,斯知仁矣」为例33
一、前言33
二、宋儒对於「仁」的诠释33
(一)仁至难言33
(二)宋儒诠释「仁」的系谱与进路36
三、宋儒对《论语》「观过,斯知仁矣」的诠释42
(一)朱子对「观过知仁」的诠释43
(二)湖湘学派对「观过知仁」的诠释51
四、结语60
3非《传习录》:冯柯《求是编》析评65
一、前言65
二、冯柯撰写《求是编》的用意68
三、冯柯《求是编》对《传习录》的辩驳74
(一)朱、陆是非74
(二)《朱子晚年定论》80
(三)心即理86
(四)良知与知行91
(五)格物、致知与诚意97
四、冯柯论点的衡定111
(一)「朱、陆是非」不是「儒、释之辨」112
(二)《朱子晚年定论》不是朱子晚年悔悟问题114
(三)「心与理一」不等同於「心即理」115
(四)「良知」与「知行合一」自有殊胜义123
(五)格物、致知、诚意实为一事131
五、结语140
六、附录:《求是编》与《传习录》对照表143
4王阳明的体用观147
一、前言147
二、朱子与阳明体用观的差异147
三、阳明体用观的四个面向154
(一)良知本体之体用154
(二)本体与工夫161
(三)良知与见闻之知164
(四)良知与七情171
四、结语178
5王龙溪「见在良知」释疑181
一、前言181
二、「见在良知」之概念溯源及其意涵182
三、「见在良知」之释疑189
(一)「见在良知」不是「感性知觉」190
(二)「见在良知」是「理性底事实」199
(三)「见在良知」彰显「道德实践动力」的「当下具足」202
四、结语214
6阳明后学的「克己复礼」解及其工夫论之意涵217
一、前言217
二、阳明后学的「克己复礼」解219
(一)邹东廓的「克己复礼」解225
(二)王龙溪的「克己复礼」解238
(三)罗近溪的「克己复礼」解247
三、阳明后学「克己复礼」解的工夫论意涵258
(一)颜子之学259
(二)第一义工夫265
四、结语272
7朱子与刘蕺山对《中庸》首章的诠释277
一、前言277
二、朱子对《中庸》首章的诠释280
(一)性、道、教的意涵281
(二)「戒慎恐惧」与「慎独」298
(三)中和与致中和303
三、蕺山对《中庸》首章的诠释315
(一)性、道、教的意涵315
(二)慎独(「独体」与「独知」)319
(三)中和与致中和322
四、朱子与刘蕺山对《中庸》首章的「诠释冲突」332
(一)「理气二分」与「理气为一」333
(二)「教化」之「教」与「复性」之「教」336
(三)「念虑」之「独」与「独体」之「独」340
(四)「心统性情」与「心之性情」344
五、余论351
8附录:牟宗三先生对宋明儒学的诠释与衡定——从〈黄宗羲对于「天命流行之体」之误解〉谈起355
一、前言:牟宗三先生对宋明儒学研究之贡献355
二、〈附识〉(〈黄宗羲对于「天命流行之体」之误解〉)之思路358
(一)根本的谬误——儒、释皆悟流行之体359
(二)理气的错置361
(三)心性的误解364
(四)圆顿言说方式的不相应367
三、「天命流行之体」的意涵370
(一)天命流行之体与一本论370
(二)天命於穆不已与性体、心体375
(三)天命流行之体与良知流行之体382
四、结语〈附识〉所引发思考之相关问题384
参考书目389
人名索引405
概念索引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