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陆象山哲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陆象山哲学研究
  • 黄信二著 著
  • 出版社: 秀威资讯
  • ISBN:978986221321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822页
  • 主题词:(宋)陆九渊-学术思想-哲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陆象山哲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历史向度中之象山19

第一节 陆象山之生平21

壹、《年谱》等史料记载中之象山21

贰、从「象山成长史」见其史观与哲学问题意识的形成31

一、象山哲学批判精神之形成31

二、历史观与终身问题意识之确立32

第二节 从儒学史至象山学的发展背景34

壹、从儒学史见象山学术之脉络35

一、象山思想史之脉络35

二、象山心学之传承与源流39

贰、「朱陆之争」及其「调和可能性」之分析51

一、争议史实与源起52

二、争议的持续发展54

三、本文对「朱陆调和可能性」之分析56

参、从象山哲学看儒佛两家之区别69

一、宋明理学的时代背景70

二、象山区分儒佛的动机与态度72

三、象山区分儒学与佛学的判准73

第三节 象山哲学之当代研究概况80

壹、当代象山哲学研究之分类82

一、本文对当代研究之分类方式、目的与原则82

二、研究象山哲学之各类型文章细部整理84

贰、心与本心理论之当代研究概况分析96

一、有关方东美先生的观点96

二、有关唐君毅先生的观点100

三、有关牟宗三先生的观点103

四、有关徐复观先生的观点105

五、有关冯友兰先生的观点107

六、有关张岱年先生的观点110

七、有关劳思光先生的观点112

八、有关曾春海先生的观点115

九、有关张立文先生的观点117

十、有关崔大华先生的观点120

十一、有关李之鉴先生的观点121

十二、有关林继平先生的观点121

十三、当代研究象山学者间之争议124

第二章 象山心学之精神——发明本心与日新日进131

第一节 论象山哲学中之「本心」观念134

壹、「本心」之意义135

一、「本心」观念之立论位置135

二、「本心」观念之特性138

三、「本心」与「心」二概念之区别139

四、象山「本心」观念之理论基础:从「心」推论至「本心」如何可能——「象山之背景哲学」141

贰、「心即理」之意义144

一、「理」之基础义:实理与实处观145

二、「理」之应用义148

三、「心即理」之意义151

参、「本心」理论之应用与确证154

一、「吾心」与「宇宙」之统合154

二、文字与历史之还原156

三、学问头柄之寻求158

四、易简精神之追求159

第二节 论象山哲学中之「日新」观念162

壹、为何要探讨象山之「日新」观念163

贰、象山「日新」观念之意义165

一、有关「为学」与日新之关系165

二、有关「进德」与日新之关系167

参、「日新」与「本心」观念之关系169

一、「日新之谓盛德」:从「日新」观念检视象山之「天人关系」之定位170

二、「此天之所与我者」:从「天人关系」检视「日新」与「本心」观念172

三、「志于道一也」:从「道之隐现性」观察「日新」与「本心」观念173

肆、「日新」观念于整体象山哲学中之意义176

一、从「立根本」思考:「日新」观念是寻求「可久可大」之学177

二、从「天」与「人」之关系思考178

三、从「人」与「自我」之关系思考178

四、从「人」与「社会」之关系的考察180

第三节 陆象山心学之精神181

壹、象山心学之精神:以「日新」与「本心」两观念所彰显心学精神之特性与意义182

贰、象山心学之功能:提供儒家哲学实践之基础184

一、道德实践之「基础」的重视及其「表达型态」于当代之危机184

二、象山哲学对道德成规例外情况之「抉择」标准187

(一)区分「道德」之「基础」与其「应用」187

(二)从道德之真实「基础」思索「成规之例外」的解决之道189

参、象山心学之应用192

一、象山哲学所继承者:在于孔孟学说一脉之精神193

二、象山所创新者:透过「儒学对中原文明发展之意义」的观察195

三、象山哲学非「禅学」——评「心学无用论」之误201

第三章 象山哲学之方法215

第一节 象山心学之方法217

壹、「心」观念的方法论意义:创造性机制218

一、对一般观念的研究与反省218

二、创造性机制:一种「方法意识」下对「心」观念之重新诠释219

(一)「心」的二层理解220

(二)创造性机制:一种方法意识下对「心」观念的重新诠释222

贰、「创造性机制」观念之应用225

一、象山哲学对「人」之定位225

二、象山哲学对「历史」之定位226

三、象山哲学对「宇宙」之定位229

参、「创造性机制」观念于儒家心学中的意义231

第二节 象山之为学方法234

壹、「明理」:象山学习理论之基础235

一、对文本保有批判与怀疑之精神:「为善解书」与「心通意解」235

二、从「为善解书」至处「优游涵泳之境」:从理性至理性范围之外——论「哲学机制」的观念237

三、从空间至时间,从工具至生命:使「有限」能向「无限之生命自体」溯源的「哲学机制」观念238

贰、明「一以贯之」之理240

一、博览原则:「广览而详究之」241

二、「一以贯之」原则242

三、追求「真一、与「明理」原则242

四、避免「内无益于身,外无益于人」的读书目标244

参、明「学志」合一之理:「意愿」与「能力」之辩证245

一、「立志」是「意愿」问题而非「能力」问题246

二、在「意愿」之外:重视「从容不迫」与「不失己、不滞物」原则247

三、注意「意愿」外的阻碍:社会气氛对人向学意愿之潜在影响248

四、「意愿」的助力:「明大端、立大志」与「享心宽体胖之乐」248

肆、对为学方法之检讨249

一、「为学」为何无法收立竿见影之效:「立志」与「下工夫」250

二、为何「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冲突仍无法解决251

三、从象山为学方法反思中西哲学表达类型之差异252

(一)象山为学方法遵循孔学传统252

(二)中国哲学虽从「为己之学」朝向「为人之学」发展,但仍无法完成一系统性理论之建构,满足当代哲学的要求253

第四章 象山哲学之应用——对人与社会的处理259

第一节 陆象山人观及其形成之理由:「开放」与「还原」的分析结构262

壹、「学说根源」——思孟学派人观对象山的影响263

一、「从其大体」之人264

二、「修道以仁之人」:以「修身之人」做为士农工商各种社会性角色扮演之基础266

贰、象山人观「预设之内涵」268

一、「完整之人」与「全人」之可能性268

二、象山人观之特性:「志高」与「宽松」原则并存270

参、象山「选择」(形成)此一预设可能之理由273

一、从哲学史之角度观察其人观哲学的形成274

二、从「象山之创见」观察其人观哲学的形成275

(一)象山人观具「开放」之特性276

(二)象山人观具有「还原」之特性278

肆、象山实践理论之工天:对「人观」理论的自我校正与完成283

一、以「自知其非」(知非)工夫为学习之头柄284

二、透过「三节 」与「三鞭」实践「仁」之目标285

三、通过「克己」工夫避免「仁义」观念流于文字形式286

四、「义利之辨」的工夫287

五、透过克己工夫「尽去心之累者」,则心性情才是一288

第二节 陆象山对「人」与「社会」的处理:论心学可为实学之基础与反思「心学无用论」291

壹、何谓「象山实学」293

贰、象山哲学为实学的条件298

一、象山哲学具备解决自身问题之能力298

二、象山的解决问题能力具备统合「理想」与「现实」两者之辩证特性299

三、象山哲学具有其使「辩证特性」建基于自然背景中的哲学穿透力301

参、象山哲学为实学的基础304

一、象山如何以「宇宙」一观念,统合先秦儒学的各种关键观念305

二、象山如何能使其理论紮根于自然,使其理论具有可立足于广大自然背景中的穿透力:一种有关儒学中「主观的最大化之判准」观念的提出308

肆、反思心学无用论312

一、从象山强调的「心通意解」反思「外在知解」的弊端312

二、象山的「荆门之政315

第五章 象山哲学对儒学研究方法之启示——哲学与人之主体的完成319

第一节 个体的成长:创生之历程322

壹、主体的自省323

贰、方法的提出324

一、方法意识之「基础」325

二、方法意识之「应用」326

参、整体的把握329

第二节 伦理的成长:价值之实践331

壹、自然理想之基础331

贰、社会价值的实践333

参、中庸精神之追求334

一、从个人观点言334

二、从社会观点言335

第三节 哲学的成长:智慧之开显336

壹、哲学的智慧336

一、象山对哲学智慧的探讨:象山言「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之目标336

二、从「象山哲学」之特徵,观察儒学重「演绎之学」的特性337

三、儒家以「为己之学」彰显其「生命存在之意义」340

四、以「演绎法则」探求「为己之学」的内涵,并定位「人之存在意义」的儒学特徵341

贰、统合之世界342

参、自由的绝对344

本书结论349

参考书目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