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播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传播学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3892326.jpg)
- 赵建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6943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传播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播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概论1
1 传播与信息、符号3
1.1 所有传播活动传播的都是信息4
1.1.1 信息的定义4
1.1.2 信息社会与信息爆炸6
1.2 信息传播符号及其功能10
1.2.1 符号的定义10
1.2.2 符号的分类11
1.2.3 符号的基本功能15
1.3 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5
1.3.1 意义的定义15
1.3.2 编码与译码16
1.3.3 共通的意义空间19
2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21
2.1 传播过程模式22
2.1.1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22
2.1.2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25
2.1.3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27
2.2 传播类型30
2.2.1 通常的传播分类30
2.2.2 新的传播分类47
第2篇 大众传播57
3 控制研究:传播者59
3.1 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60
3.1.1 与控制研究相关的几个概念60
3.1.2 控制观念与控制体制61
3.1.3 传播制度对社会制度的能动作用64
3.2 宏观控制65
3.2.1 社会控制体系中的媒介组织65
3.2.2 政治权利控制65
3.2.3 经济控制67
3.2.4 受众监督控制68
3.2.5 文化控制69
3.3 微观控制70
3.3.1 把关和把关人70
3.3.2 影响把关的因素71
3.3.3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72
3.3.4 把关过程及其实质73
4 内容分析74
4.1 控制的实质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75
4.1.1 控制的实质是对传播内容的控制75
4.1.2 内容分析的重要性及原则76
4.2 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内容77
4.2.1 传受错位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77
4.2.2 错位关系下传播内容的设置78
4.3 传播中的暴力内容79
4.3.1 媒体传播中的暴力与现实中的暴力79
4.3.2 传播中的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的暴力犯罪81
4.3.3 有关电视暴力对人们行为可能带来的效果假说82
4.3.4 对传播中暴力内容的控制82
4.3.5 为什么对媒体传播中的暴力和性内容控制乏力83
5 媒介研究85
5.1 媒介及其比较研究86
5.1.1 关于媒介的概念86
5.1.2 电视与其他媒介的比较86
5.1.3 媒体与信息传播的真实性88
5.2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90
5.2.1 从“三功能说”、“四功能说”到“五功能说”90
5.2.2 大众媒介的正面功能和负面功能92
5.2.3 大众媒介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95
5.3 媒介理论106
5.3.1 媒介即讯息106
5.3.2 媒介:人的延伸108
5.3.3 热媒介与冷媒介111
5.3.4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评析111
5.4 媒介组织111
5.4.1 媒介组织的内部关系112
5.4.2 媒介组织的外部关系112
5.4.3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目标与制约因素113
5.5 媒介的经营理念114
5.5.1 注意力经济114
5.5.2 影响力经济115
6 受众研究118
6.1 受众和受众的地位119
6.1.1 大众·大众文化·受众119
6.1.2 受众能否成为“上帝”119
6.1.3 关于“受众即市场”121
6.1.4 网络时代受众地位和作用的变化121
6.2 受众的基本权利122
6.2.1 传播权122
6.2.2 知晓权122
6.2.3 传媒接近权122
6.2.4 隐私权122
6.3 “使用与满足”理论123
6.3.1 “使用与满足”的有关研究123
6.3.2 “使用与满足”理论123
6.4 公众传媒素养教育124
6.4.1 传媒素养教育的缘起、现状和意义124
6.4.2 传媒素养教育的含义、内容及对象125
7 效果研究129
7.1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和多种分类130
7.1.1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及多种表现形态130
7.1.2 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多种分类131
7.2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132
7.2.1 超强效果论——“子弹理论”132
7.2.2 有限效果论134
7.2.3 适度效果论135
7.2.4 强大效果论136
7.2.5 谈判效果论138
7.2.6 小结138
7.3 传播致效因素研究139
7.3.1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139
7.3.2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143
7.3.3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49
7.3.4 传播效果与心理150
8 宏观效果研究156
8.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57
8.1.1 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157
8.1.2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58
8.1.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159
8.2 “沉默的螺旋”160
8.2.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160
8.2.2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评价162
8.3 培养理论163
8.3.1 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164
8.3.2 对培养理论的评价165
8.4 知识沟理论166
8.4.1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166
8.4.2 知识沟理论的意义169
第3篇 传播学史与传播学研究方法173
9 传播学简史与主要流派175
9.1 传播学发展简史及现状176
9.1.1 传播学发展简史176
9.1.2 信息论、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82
9.1.3 传播学发展现状184
9.2 传播学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185
9.2.1 经验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85
9.2.2 批判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87
9.3 传播学在中国190
9.3.1 传播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概况190
9.3.2 大量学习、借鉴西方传播学经典191
9.3.3 传播学学习、研究的人数大量增加191
9.3.4 存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191
10 传播学研究方法194
10.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与意义195
10.1.1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征195
10.1.2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95
10.2 抽样调查法196
10.2.1 抽样调查法的定义与特点196
10.2.2 随机抽样技术196
10.2.3 问卷设计197
10.3 内容分析法201
10.3.1 内容分析法的含义与用途201
10.3.2 内容分析的程序与技术202
10.4 控制实验法204
10.4.1 控制实验法的含义与用途204
10.4.2 控制实验的基本程序与技术204
11 【附章】 传播学在美国的现状:学会机构、学科教育和学术研究207
11.1 传播学学会机构208
11.1.1 全国性学会机构208
11.1.2 国际学会机构210
11.2 传播学学科教育211
11.2.1 传播学本科生教育213
11.2.2 传播学研究生学位216
11.3 传播学研究217
11.3.1 视觉传播研究218
11.3.2 公共关系219
11.3.3 通俗传播学220
11.3.4 大众传播学221
11.3.5 组织传播222
11.3.6 健康传播224
11.3.7 语言和社会互动225
11.3.8 人际传播226
11.3.9 政治传播227
11.3.10 文化间传播学228
11.3.11 教学和成长传播学229
11.4 结语231
参考文献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