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纲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美学纲要
  • 陈瑞生,盛天启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01413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美学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者说明1

第一章 绪论1

一 美学的研究对象1

(一)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

(二) 美学的产生以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两种见解3

(三)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6

二 美学同其它学科和关系8

(一) 美学和哲学的关系9

(二) 美学和心理学的关系10

(三) 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10

(四) 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关系11

三 干部为什么要学习美学15

(一) 学习美学有助于干部树立科学的审美观15

(二) 学习美学有助于提高干部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16

(三) 学习美学有利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17

(四) 学习美学有助于干部实施审美教育18

四 怎样学习美学19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解决方法论问题19

(二)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0

(三) 学习美学原理要和学习美学史相结合20

第二章 美的本质与特征22

一 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途径22

(一) 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23

(二) 从精神世界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25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本质28

二 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30

(一) 美的产生和发展30

(二)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3

三 美的特征37

(一) 美具有形象性37

(二) 美具有创造性39

(三) 美具有功利性39

(四) 美具有客观性41

一 自然美的本质43

第三章 自然美43

(一) 自然美的本质在于“自然的人化”44

(二) 怎样理解未经加工改造的自然景物的美47

二 自然美的根源50

(一) 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来看自然美的根源51

(二)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自然美的根源53

(三) 劳动使潜在的自然美实现其美的价值55

三 自然美的特点56

(一) 自然美的形式胜于内容56

(二) 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57

(三) 自然美可以成为社会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58

(四) 自然美具有变易性和丰富性59

第四章 社会美62

一 社会美的根源62

(一) 生产劳动是社会美的基本来源63

(二) 劳动者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社会美的进步发展65

二 社会美的特征68

(一) 社会美重在内容68

(二) 社会美的主要内容是善70

三 社会美集中体现在人的美73

(一) 人体美的自然形式73

(二) 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75

(一) 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79

一 艺术美的本质79

第五章 艺术美79

(二) 艺术美的客观性主观性82

(三) 艺术美的重要标志是艺术的典型性84

二 艺术美的特点87

(一) 艺术美离不开个性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性87

(二) 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受的表现91

(三) 艺术美和美的形式94

三 艺术美与现实丑97

(一) 以丑衬美的艺术中常用的手法97

(二) 化丑为美是艺术中典型化的审美化的结果100

(一) 美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02

第六章 形式美102

一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102

(二)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联系和区别104

(三) 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105

二 形式美的因素和规律108

(一) 形式美的因素108

(二) 形式美的规律111

三 形式美的作用115

(一) 形式美在艺术中的作用116

(二) 形式美在生活中的作用119

(一)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美123

一 优美与崇高美(壮美)123

第七章 美的几种具体形态123

(二) 优美与崇高美的一般特征125

二 悲剧127

(一) 现实生活与艺术中的悲剧127

(二) 马克思主义前的几种主要悲剧理论129

(三) 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131

三 喜剧134

(一) 现实生活与艺术中的喜剧135

(二) 喜剧的一般特征136

(三) 滑稽、讽刺、幽默138

一 美感的本质140

(一) 什么是美感140

第八章 美感140

(二) 美感与快感区别142

(三) 美感形成的基础与条件144

二 美感的基本特征146

(一) 美感的直觉性146

(二) 美感的情感性150

(三) 美感的功利性154

第九章 审美心理160

一 审美心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60

(一) 审美心理研究的历史发展160

(二) 审美心理学的现状与主要流派163

(一) 感觉 知觉 统觉 表象166

(二) 通感 联觉 联想170

(三) 想象 情感 理解173

三 审美心理的过程176

(一) 审美注意与审美期待176

(二) 审美愉悦与审美认识178

(三) 审美判断与鉴赏力180

第十章 审美标准181

一 审美标准的客观性181

(一) 审美标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物181

(二) 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来看审美标准的客观性183

(一) 审美标准的相对性184

二 审美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184

(二) 审美标准的绝对性190

三 审美标准的共性193

(一) 共同类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的主观臆造194

(二) 文艺现象是共同美195

(三) 超越时代的共同美199

第十一章 文艺美学201

一 从审美关系方面理解艺术的本质201

(一) 审美关系的性质与范围201

(二) 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不能离开审美关系203

(三) 从审美关系方面理解艺术的本质206

(一) 表现与摹拟体现为艺术目的与艺术手段的关系211

二 表现与摹拟的关系211

(二) 表现与摹拟体现为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关系214

(三) 艺术的目的是一元性的217

三 关于艺术分类的问题218

(一) 美学史上几种关于艺术分类的问题的观点218

(二) 依据艺术的本质的原则看艺术分类问题221

第十二章 艺术系列225

一 艺术规律与艺术性225

(一) 艺术的形象性226

(二) 艺术的情感性227

(三) 艺术的自由联想与想象228

二 音乐 书法 建筑229

(一) 音乐230

(二) 书法232

(三) 建筑233

三 雕塑 绘画 舞蹈234

(一) 雕塑234

(二) 绘画235

(三) 舞蹈237

四 戏剧 电影238

(一) 戏剧238

(二) 电影240

(三) 电视241

五 语言艺术242

第十三章 艺术的创造与欣赏245

一 艺术家245

(一) 艺术家的生活实践与社会倾向245

(二) 艺术家的创作个性247

(三) 艺术天才249

二 艺术的创造活动251

(一) 艺术构思251

(二) 审美意象的物态化254

(三) 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256

三 艺术的欣赏258

(一) 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种类258

(二) 艺术欣赏的层次261

一 技术美学的萌芽、产生和兴起265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美学的萌芽265

第十四章 技术美学265

(二) 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形成的技术美学266

二 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269

(一) 技术美学的研究对象269

(二) 技术美学的范围271

三 技术美学在生产中的作用273

(一) 技术美学在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方面的作用273

(二) 技术美学在产品的艺术设计上的作用277

(三) 技术美学在产品的流通和消费方面的作用280

一 为什么要实施审美教育283

第十五章 审美教育283

(一) 审美教育问题的提出284

(二) 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重要手段286

(三) 进行审美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四化建设的需要288

二 怎样实施审美教育290

(一) 审美教育的特点290

(二) 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292

(三) 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295

三 加强美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98

(一) “四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298

(二) 心灵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根本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