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仪平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247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审美文化-研究-中国;民族性-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当代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意味着什么1
二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反思7
三 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12
(一)人类学的“古典”形态15
(二)人类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形态17
(三)人类学的“现代”形态19
四 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的凸显24
五 学术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28
第一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32
一 持中致和的审美范型33
(一)以“和”为美33
(二)“中和”与“调和”35
(三)“持中致和”:中国的和谐美理念37
二 缘情尚意的艺术观念42
三 守雌致柔的美学理想51
四 讲人伦重世俗的文化风尚61
五 主内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71
(一)内省型思维方式71
(二)体悟型思维方式76
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人格气质81
一 阴柔理想与偏于女性化的文化气质82
二 中和范型与女性化的大脑运作方式89
三以“情”为美与女性的心理功能特征96
四 世俗审美精神与女性的人间化情怀101
五 内省体悟思维与女性的直觉认知方式104
第三章 中国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110
一 问题的一个核心切入点110
二“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112
三 从历史演化进程中追根溯源124
(一)“两种生产”的理论解析126
(二)历史演化的另一种形式130
(三)中国早期社会进化的独特性132
第四章 历史叙事中的“母性”人格141
一 宫廷中的“母性”人格叙事141
(一)神圣人母142
(二)人间母性147
(三)女性干政165
(四)则天称帝174
二 历史中的“母性崇拜”礼俗179
(一)三月三日上巳节180
(二)祀高禖182
(三)先蚕仪礼183
(四)辽再生礼185
第五章 想象世界中的母性形象188
一 文学形态中的母亲形象188
(一)现实层面对母亲养育之恩的赞美与讴歌188
(二)潜意识中对母性权威的认同与崇拜195
(三)普泛化的对母性人格的崇敬与追求201
(四)“母性崇拜”情结对叙事风格的影响205
二 神话传说中的母神崇拜207
(一)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强调210
(二)对女性神抚养功能的推崇221
三宗教世界中的母性信仰223
(一)女性神的权威地位224
(二)对女性神救助功能的崇拜230
(三)女神外貌形象与“母性原型”232
第六章 父权社会、母性崇拜与中国美学235
一“中和”美学与“阴阳两仪”236
(一)“执两用中”与“二元对立”236
(二)中西美学精神与两性文化差异239
二 儒家美学符码的三重意义247
(一)中国父权话语的美学陈述248
(二)主阴尚柔的非父性化“话语”250
(三)显性的、社会理性层面的思想意义252
(四)世俗的、人际礼仪层面的理论内涵255
(五)隐性的、文化无意识层面的民族情结258
三 道家美学的“守雌尚柔”思想262
(一)以“母”为本的形而上学263
(二)“贵柔主静”的实践理性266
第七章 审美文化民族性的形成机制274
一 文化的性别气质观念与人格认同理论274
(一)“两性人格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致”275
(二)性别气质的同异性选择276
(三)“性别交叉认同”理论279
二 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崇高“母性”280
(一)讲血缘、重宗嗣、主人伦的社会权威话语280
(二)以“家”为本,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体制282
(三)“男主外,女主内”的“权益分配模式”283
三“家庭世界”里的“母性”人格284
(一)母性人格在家中拥有的权威285
(二)母性人格所享有的孝敬和荣耀288
四以“相夫教子”为天职的“母亲”293
(一)恩养:母氏劬劳294
(二)向学:母氏圣善299
(三)成人:母氏圣训300
(四)大义:忠君报国302
(五)政治:为官之道304
五 母性人格认同的“路线图”307
参考文献310
后记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