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文学概论
  • 叶凤沅等编写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05522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39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目 录1

绪 论2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

一、文学的审美规律是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

二、文学理论的演变3

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6

一、文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6

二、文学理论指导文学赏评7

三、文学理论指导文学创作7

一、认真掌握基本原理8

二、密切联系文学实际8

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8

三、必须坚持辩证方法9

第一编 文学的特性12

第一章文学的形象性12

第一节 形象是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12

一、形象是文学的特性12

(一)形象是人类认识、反映世界的特殊方式12

(二)形象的分类14

二、形象是审美意识的物化16

(一)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审美反映16

(二)形象的审美特点16

第二节 形象是作家的发现19

一、文学创作的能动性19

二、作家通过想象创造形象21

(一)写实型22

(二)写景型22

三、形象的多元形态22

(三)抒情型23

(四)幻想型23

(五)荒诞型24

四、作家灵活处理形象真实和虚构的关系25

五、形象中渗透着作家的艺术个性26

六、严格区别创作能动性和主观随意性27

第二章 文学的情感性31

第一节 情感是形象的血液31

一、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31

(一)心理学系统的情感类型33

二、文学情感的基本类型33

(二)生理学系统的情感类型34

(三)社会学系统的情感类型35

三、文学情感基因的流程36

(一)情绪流36

(二)情感流36

(三)情操流37

第二节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39

一、作家情感的各类机能39

(一)情感的信号机能39

(二)情感的自控机能40

(三)情感的创造机能41

(一)表达方式的异同46

二、一般情感与创作情感的异同46

(三)媒介对象的异同47

(二)欲求表现的异同47

第三节 文学情感的理性意识与审美魅力48

一、情感和思想的相互渗透48

(一)文学中的思想必须情感化48

(二)情感蕴蓄理性化49

(三)坚持情感和思想的统一50

二、情理融合的现实意义50

(一)正确地再现社会生活50

(二)完美地表现健康情感51

(三)满足读者的审美享受51

(一)抒情文学的情感魅力52

三、文学情感与审美魅力52

(二)叙事文学的情感魅力53

(三)文学情感审美魅力的目的54

第三章文学的审美性56

第一节 审美性是对文学特性的深层把握56

一、文学的审美性及其构成56

(一)文学审美性的涵义56

(二)文学审美性的构成57

二、文学的审美性与形象性、情感性的关系70

(一)审美性与形象性的关系71

(二)审美性与情感性的关系72

(一)文学综合审美功能的构成73

一、文学的综合审美功能73

第二节 审美性是对文学功能的深层把握73

(二)文学审美功能的辩证统一关系78

二、文学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79

(一)美育的目的和特点79

(二)文学对美育具有特殊意义81

第四章文学是人学83

第一节 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写人83

一、文学创作的第一个目标是描绘人83

二、文学要满足读者欣赏人的需要85

三、文学要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86

第二节 文学要充分表现人的情感87

一、人物形象要有丰富的情感87

二、要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去展现人的情感88

三、正确地表现“人性美”能使人物血肉丰满92

四、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有利表现人的深层情感95

第三节 创造典型人物是作家追求的目标97

一、典型人物97

二、典型环境101

三、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102

第五章 文学是语言艺术105

第一节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比较105

一、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105

(一)间接性、意象性的局限105

(二)间接性、意象性能从更多侧面提供丰富的审美意蕴107

(一)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109

(二)多侧面多层次地刻划各种人物的个性109

二、文学形象的广阔性109

(三)深入到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110

三、文学形象的深刻性111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特征112

一、形象可感112

二、凝炼含蓄113

三、富于感情色彩114

四、富于音乐美116

五、模糊朦胧美117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构成118

一、人物语言118

(一)叙述人语言的涵义119

二、叙述人语言119

(二)三种叙述方法120

第四节 文学语言的提炼122

一、丰富文学语言的途径122

二、锤炼文学语言的原则123

第二编文学作品126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构成126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构成因素126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126

二、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128

(一)题材128

(二)主题131

(三)人物133

(四)环境137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及其构成因素139

一、文学作品的形式139

二、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140

(一)情节140

(二)结构142

第三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46

一、内容对形式的主导作用146

(一)一定的内容形成相应的形式146

(二)一定的内容选择相应的形式147

二、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147

(一)旧形式可以表现新内容147

(一)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的审美意义148

三、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意义148

(二)形式与内容相互关系的多能性148

(二)文学内容的审美意义149

(三)文学形式的审美意义149

第七章文学作品的分类151

第一节 文学分类与多边文学151

一、体裁形成与分类谱系151

二、相对分类与多边文学154

第二节 诗歌155

一、诗歌的特点155

(一)言志缘情,浮想联翩155

(二)击节吟咏,曲尽其妙156

(三)凝炼含蓄,意象鲜明157

(二)叙事诗158

(一)抒情诗158

二、诗歌的分类158

(三)格律诗159

第三节 散文160

一、散文的特点160

(一)题材广泛,联想丰富160

(二)形散神聚,结构灵活161

(三)手法多样,语言优美162

二、散文的分类163

(一)叙事散文163

(二)抒情散文164

(三)议论散文164

(一)能细致、多方面地刻画人物166

第四节 小 说166

一、小说的特点166

(二)有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167

(三)能具体、灵活地描写人物活动环境168

二、小说的分类168

(一)长篇小说168

(二)中篇小说169

(三)短篇小说170

(四)微型小说170

(五)创新小说170

(一)高度集中172

(二)冲突尖锐172

第五节 戏剧文学172

一、戏剧文学的特点172

(三)语言多能173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175

(一)悲剧175

(二)喜剧175

(三)正剧176

第六节 影视文学177

一、影视文学的特点177

(一)视觉性形象177

(二)动态性描写178

(三)影视性语言179

(四)蒙太奇方式180

(一)电影文学183

二、影视文学的分类183

(二)电视文学184

第三编文学的创作188

第八章作家与作品188

第一节 作家的艺术使命188

一、作家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188

(一)作家需有高尚的情操188

(二)尊重作家的劳动189

二、作家要善于了解人189

(一)到生活中观察各种人189

(二)要重视情感的积累191

第二节 文学的风格192

一、风格的涵义192

二、风格的类型192

(一)客体的信源投射194

三、风格的形成194

(二)主体的信息反馈195

(三)创作的信道递增197

四、风格的特性198

(一)时代特性198

(二)民族特性199

(三)社会特性199

(四)文体特性201

(五)个人特性201

(六)审美特性203

(一)对创作技法的独特运用207

一、典型化的智能活动207

第一节 典型化207

第九章典型化与创作思维207

(二)对艺术审美的充分表现208

(三)对创造法则的巧妙把握208

二、典型化的基本规律209

(一)调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使之更富艺术真实209

(二)处理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使之符合历史必然210

(三)注意具象与概括的关系,使之生成具象概括性210

(四)解决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使之突出性格个别性211

三、典型化的不同技巧手法212

(一)不同的创作方法有不同的典型化的方法212

(二)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典型化的方法213

(三)不同的创作个性有不同的典型化的方法213

二、抽象思维214

一、人的思维214

第二节 创作思维的多元模式214

三、形象思维216

(一)形象思维的三级层次216

(二)形象思维的特点217

四、模糊思维220

(一)模糊思维的涵义220

(二)模糊思维的科学依据221

(三)模糊思维的客观存在222

(四)模糊思维的创作表现222

五、灵感思维224

六、各类思维的系统渗透226

一、直觉功能227

第三节 创作思维的多层次功能227

二、定向功能228

(一)搜奇索异,跟踪追求228

(二)道听途说,欣然命笔229

(三)思维反馈,创造形象229

三、想象功能229

(一)联系性想象230

(二)幻觉性想象230

(三)虚构性想象230

四、情感功能231

(一)动力效应231

(二)提炼效应231

(一)保证作家的艺术直觉转化为定向性能232

五、理智功能232

(四)移位效应232

(三)结构效应232

(二)保证作品的审美情趣获得社会效果233

(三)保证创作的不同材料取得内在联系233

第十章文学的创作方法236

第一节 文学发展史上的创作方法236

一、创作方法236

(一)创作方法的涵义236

(二)创作方法的意义237

二、现实主义237

(一)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237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239

(一)浪漫主义的发展过程241

三、浪漫主义241

(二)积极浪漫主义242

(三)消极浪漫主义244

四、其他创作方法244

(一)古典主义244

(二)自然主义246

(三)现代主义24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时代的创作方法249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49

(一)产生背景249

(二)基本特征250

二、社会主义时代创作方法的多样化252

(一)继承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传统252

(四)借鉴其他创作方法的积极基因253

(二)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精神253

(三)赞赏革命浪漫主义特色253

第四编文学的发展262

第十一章文学发展的外因262

第一节 经济对文学发展的制约262

一、文学和经济262

(一)从社会结构中考察文学262

(二)经济对文学的决定作用263

(三)文学对经济的反作用264

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265

第二节 上层建筑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67

一、文学和政治267

二、文学和道德270

三、文学和哲学271

四、文学和宗教273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274

一、人民性是历代文学发展的优良传统274

(一)文学的人民性的涵义274

(二)文学的人民性的主要表现276

(三)人民性是文学重要的社会属性278

(四)阶级性是阶级社会文学的社会属性278

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283

(一)“二为”方向的内涵和意义284

(二)“二为”方向的基本要求285

一、精神生产的历史继承性290

第一节 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290

第十二章文学发展的内因290

二、文学历史的发展规律性292

三、纵向继承的渠道294

(一)思想内容的继承294

(二)艺术形式的继承295

(三)创作方法的继承296

第二节 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297

一、民族形成与民族文化297

二、民族文化的交流原因与影响方式299

(一)交流原因299

(二)影响方式301

(一)思想内容的交流302

三、横向交流的渠道302

(二)艺术形式的交流303

(三)创作方法的交流303

第三节 创造民族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学304

一、反对以错误倾向对待中外文学遗产304

(一)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304

(二)全盘西化和排外主义305

二、坚持对待中外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306

(一)历史观点306

(二)辩证方法308

(三)承传择取309

三、创造富于民族气质与现代意识的世界文学309

(一)文学的民族气质309

(二)文学的现代意识311

(三)努力创造世界文学313

第四节 文学风格流派的多样化314

一、流派的涵义314

二、流派的形成315

(一)文学发展315

(二)思想解放316

(三)社会斗争316

三、流派的特性316

(一)政治倾向性316

(二)文艺思潮性317

(三)审美共同性318

(四)国际流行性318

(一)发展风格流派的多样化319

四、风格流派多样化是文学繁荣的重要标志319

(二)我国现代文学风格流派多样化的历史发展320

(三)我国新时期文学风格流派多样化的概况321

第五编文学的赏评326

第十三章文学欣赏326

第一节作品与读者326

一、读者是作家的“上帝”326

二、接受美学327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330

一、文学欣赏的性质330

二、文学欣赏的意义331

(一)通过文学欣赏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331

(二)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332

一、文学欣赏的情理统一334

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特点和规律334

二、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和再评价338

三、文学欣赏的个性差异342

四、文学欣赏的共鸣现象344

(一)阶级的因素345

(二)民族的因素346

(三)历史的因素347

(四)共同美的因素347

(五)人性的因素348

第四节 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349

一、文学欣赏能力的标志349

(一)敏锐的感受力350

(二)丰富的想象力351

(三)准确的判断力352

二、培养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353

(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353

(二)坚持不断的欣赏实践353

(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354

(四)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355

第十四章文学批评358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358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358

二、文学批评的任务360

(一)架设桥梁360

(二)评论作品361

(三)指导创作363

(四)开展论争364

一、文学批评标准的时代性和阶级性365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365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366

(一)真实性标准367

(二)思想性标准369

(三)艺术性标准371

第三节 文学比评的方法373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述评373

(一)感悟式批评373

(二)注释式批评374

(三)考据式批评374

(四)评点式批评375

(一)社会历史批评376

二、西方文学批评流派述评376

(二)形式主义批评377

(三)结构主义批评380

(四)精神分析批评381

(五)原型批评383

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385

(一)从形象和情感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385

(二)坚持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的统一386

(三)从历史、社会、时代的联系中考察作品387

(四)从实际出发,对作品作全面的评价388

(五)通过比较,评价不同作家的作品389

后记3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