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从事地质工作60年的回顾与思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陈梦熊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2206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55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681页
- 主题词:水文地质-文集;工程地质-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从事地质工作60年的回顾与思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发展史1
第一章 发展简史3
第一节 解放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概况4
第二节 创建和大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6
第三节 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到大动乱时期(20世纪60年代)8
第四节 破浪前进的20世纪70年代9
第五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发展10
第二章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发展与成就15
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主要成就16
第二节 水文地质普查成果促进工农业发展18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开发利用20
第四节 水文地质编图工作的成就28
第五节 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的组建经过与主要成就29
第三章 为农业服务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34
第一节 地下水与发展农牧业的关系34
第二节 抗旱斗争中积极投入群众打井运动37
第三节 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与旱、涝、碱、咸的综合治理40
第四节 合理开发利用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资源43
第四章 为城市民用及工业供水服务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48
第一节 城市供水勘察概况48
第二节 北京市的水源勘察49
第三节 西安市的城市供水水源勘察51
第四节 城市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53
第五节 城市和工业供水勘察的几点经验54
第五章 地热地质工作55
第一节 地热地质工作发展历程55
第二节 我国地热资源分布概况和类型56
第三节 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58
第四节 我国地热开发利用前景63
第六章 为矿山开发服务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65
第一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65
第二节 我国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的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66
第三节 我国矿床的主要水文地质特征71
第四节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的主要经验72
第一节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研究的新进展75
第七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文地质工作的新进展75
第二节 实施西北地区找水特别计划77
第三节 开展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战略研究77
第四节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研究的新进展79
第五节 技术方法研究的新进展80
第八章 为建设黄河水利工程所开展的工程地质工作83
第一节 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工程地质工作概述83
第二节 为治理黄河开展的工程地质工作85
第三节 重要水利枢纽的工程地质勘察86
第四节 黄河中游区域工程地质与水土流失等问题的调查研究88
第五节 黄河治理途径与今后工作展望89
第九章 为开发长江水利水力资源所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91
第一节 长江流域概况和工程地质工作的发展91
第二节 三峡水利枢纽的工程地质勘察92
第三节 长江支流已建部分重要水利枢纽的工程地质勘察95
第四节 长江中下游防洪排涝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工程地质勘察97
第五节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地质工作展望98
第十章 山区铁路新线的工程地质勘察100
第一节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发展100
第二节 横跨秦岭、大巴山的宝成线101
第三节 成昆线大会战103
第四节 武汉长江大桥的工程地质勘察104
第五节 通往世界屋脊的青藏线105
第六节 主要经验与体会106
第一节 工程地质工作新发展108
第十一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工作的新发展108
第二节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坝址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的新进展109
第三节 重大工程的可行性论证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111
第四节 若干重大理论问题与技术方法的研究112
第十二章 开拓环境地质工作的新领域115
第一节 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与成就115
第二节 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发展与成就126
第三节 “八五”期间环境地质工作的新发展131
第四节 “九五”期间环境地质研究的重大进展134
第五节 地质环境监测与信息系统建设137
第十三章 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与治理措施141
第一节 我国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其分布141
第二节 我国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143
第三节 地质灾害过程模拟和过程控制研究144
第四节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方法技术研究146
第五节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示范工程研究148
第六节 面临的任务与对策154
第十四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与成就156
第一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的发展与成就156
第二节 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发展与成就167
第三节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的发展与成就170
第四节 地质力学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177
第五节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研究180
第一节 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和工程学院(武汉)185
第十五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成就185
第二节 长春吉林大学的环境与资源学院(原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186
第三节 成都理工大学的环境与资源学院(原成都地质学院水工系)189
第四节 西安长安大学环境资源学院(原西安地质学院水工系)192
第十六章 新世纪展望195
第一节 水文地质领域195
第二节 工程地质领域197
第三节 环境地质领域198
附录 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大事纪(1952~2000年)203
中篇 历年有关论著选编225
一、有关水文地质学发展史的研究227
(一)五十年来我国水文地质学的演变与发展227
(二)水文地质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234
(三)新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的发展237
(四)新中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四个时期239
(五)我国20世纪50年代水文地质科学概况及其发展243
二、有关水资源问题的研究248
(一)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248
(二)我国水资源的综合分析与21世纪展望255
(三)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特征与初步评价265
(四)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273
(五)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79
(六)城市水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287
(七)农业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294
(八)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301
(九)新疆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305
(十)柴达木盆地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311
(十一)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第四纪盆地系统319
(十二)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325
(十三)当前水资源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有关意见330
(十四)关于水资源的定义与内涵331
(十五)中国地热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分布规律332
(十六)发扬我国矿泉水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矿泉水资源344
三、有关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349
(一)试论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349
(二)环境水文地质学的最新发展与今后趋向354
(三)关于海平面上升与控制城市地面沉降359
(四)固体废物污染的调查研究与地质处理368
(五)吉林西部平原高氟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374
(六)为促进人体健康,积极保障和改善饮用水质量375
(七)西北干旱区荒漠化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379
四、有关水文地质编图方法的研究385
(一)我国水文地质编图工作的发展与成就385
(二)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系的编图原则与编图方法(摘要)388
(三)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原则的探讨389
(四)我国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编图经验397
(五)最新《水文地质图国际图例》评介401
(六)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的演变与发展404
(七)地下水系统研究与地下水资源图407
(一)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领域418
五、有关工程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418
(二)环境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与最新发展423
(三)关于海平面上升及其环境效应429
(四)沿海地区地质环境与地质环境系统436
(五)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与综合性生态环境地质调查441
(六)关于岩土工程及其理论体系447
(七)近年来我国铁路工程地质的发展448
(八)铁道新线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任务与技术要求454
(九)滑坡的基本原理与滑坡类型459
(十)关于新地质构造运动469
(十一)关于兰州的几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策474
(十二)兰州西盆地范家坪组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476
(十三)加快开发我国的地质旅游资源(节 要)480
六、20世纪90年代为新出版的专著所写“序言”482
(一)《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序言482
(二)《黑龙江水文地质志》序484
(三)《中国喀斯特水研究》序486
(四)《岩溶水系统——山西岩溶大泉研究》序487
(五)《岩溶化学环境水文地质》序488
(六)《中国温泉资源》序489
(七)《中国地热资源》序491
(八)《环境水文地质学》序492
(九)《环境地质研究》第三辑前言493
(十)《地下水管理》序494
(十一)地矿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1994~1995)年报序496
(十二)《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优化设计》序498
(十三)《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序500
(十四)台湾新书《地质与工程》简介502
七、国外考察或参加国际会议的论述和报道504
(一)当前水文地质学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动向504
(二)参加国际水文地质协会第18届大会总结511
(三)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动态预测与资源评价517
(四)参加地下水系统调查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体会525
(五)亚太地区水文地质图编图工作现状与发展动向531
(六)参加汉诺威国际水文地质图学术讨论会简介541
(七)参加亚太地区沿海城市地质讨论会的体会与建议545
(八)参加前苏联地质部组织召开的“采矿与环境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概况547
(九)参加“地下水资源未来危机”国际学术会议的体会与建议552
(十)几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报道与国外动态554
(十一)国际主要水文地质组织简介557
(十二)国内外地下水研究现状与今后展望562
八、早期发表的有关西北区域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574
(一)甘肃中部之地文574
(二)泛论甘肃中部的变质岩系579
(三)祁连山东段之山系583
(四)青海门源先蜜寺附近地质地理概况592
(五)从黄河是否经川谈到疆界问题596
(一)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598
九、有关地质学发展史的研究598
(二)20世纪前半叶前地质调查所在开拓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610
(三)20世纪50年代初南京地质机构的一次历史性大调整613
(四)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614
(五)缅怀几位老一辈的地质学家(孙云铸、黄汲清、朱庭祜、谢家荣)616
(六)悼念芬兰著名水文地质学家乔柯·苏弗里博士(1942~1999)622
下篇 六十年地质生涯的回顾与思考625
一、我的简要经历627
二、地质生涯60年的回顾与思考633
三、我与中国科学院637
四、我的青少年时代639
五、野外小故事三则648
主要论著目录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