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
  • 王社教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319460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1

二、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农业地理研究的意义及现状5

附图10

绪论图 苏皖浙赣地区明代行政区划图10

第一章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1

第一节 自然条件概述11

一、地貌类型复杂多样11

二、气候较今冷湿14

附表16

表1-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干湿状况16

三、土壤状况17

第二节 农业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9

一、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19

图1-1 明代旱涝蝗灾分布图26

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7

一、明初的人口统计31

第一节 人口数据的考释和评价31

第二章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变迁31

二、中后期的人口数据34

表2-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户口变化34

一、人口增长特征38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劳动力流失38

表2-2 明清时期苏皖浙赣地区家族人口增长状况41

二、农业劳动力的流失45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劳动力分布54

一、明初移民与屯垦54

二、中后期的人口流动62

表2-3 万历年间休宁县十一、十二和十五都部分田地分配统计64

三、劳动力分布的变化68

表2-4 明代前后期劳动力分布状况70

第三章 土地垦殖特征74

一、田地统计与土地类型74

第一节 垦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74

二、垦田面积的核定77

表3-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本区田地数字及升降百分比78

表3-2.A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南直隶各府州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79

表3-2.B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浙江布政司各府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80

表3-2.C 洪武、嘉靖、万历三朝江西布政司各府田土数及升降百分比81

表3-3 万历以前丈田情况84

表3-4 明代各地田、地、山、塘等项所占田额比重95

一、明初荒地的复垦98

第二节 土地垦殖的阶段特征98

二、中后期的土地拓殖与田地抛荒103

一、田地分布变化的特点110

第三节 田地分布的变化110

表3-5 南直隶、浙江、江西不同时期分府田地数111

表3-6 部分州县万历十年后田额与丈田后田额之比较113

表3-7 明代本区各府州垦殖指数的变化124

图3-1 洪武二十四年垦殖指数图128

图3-2 万历十年垦殖指数图129

二、田地分布变化的原因130

第四章 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存在问题134

第一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134

一、明代对于本区水利建设的重视134

二、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137

三、水利建设的区域特点146

表4-1 部分丘陵山地区水利灌溉面积及其所占的比重147

图4-1 明代水利分区图150

表4-2 明代太湖流域主要水利工程一览表154

表4-3 嘉靖时期赣南山地各县水利工程数量及灌溉面积178

一、各自为阵,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甚少179

第二节 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179

三、农田水利与漕运的矛盾181

二、灾后补苴有余,平时预防不足181

四、中后期水利工程的失修与破坏183

第五章 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187

第一节 水稻的生产和分布187

一、水稻的主要品种187

表5-1 各地水稻品种数量190

二、主要水稻产区及其演化194

表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县征米数196

图5-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秋粮米数分布图200

三、关于双季稻的生产201

四、水稻产量估测204

表5-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稻亩产207

第二节 麦类作物的分布209

一、黄淮平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209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麦的生产212

表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各地夏税麦数216

第三节 其他粮食作物219

一、豆类作物219

图5-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夏税麦数分布图222

二、黍、稷、粟、高粱等作物224

表5-5 淮北平原部分州县夏税秋粮内容及所占份额226

三、芋薯类作物230

第四节 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和粮食流通232

一、粮食作物区域组合特征232

图5-3 粮食作物组合区域特征图235

二、各地粮食供求状况236

表5-6 明代后期苏皖浙赣地区各府州粮食供求状况238

三、粮食运输路线与粮食集散市场246

图5-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粮食供给状况图251

第六章 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分布252

第一节 棉、麻生产与蚕桑业252

一、棉花的生产和分布254

二、麻类作物及其主要产区261

表6-1 麻类作物的分布262

三、蚕桑业的分布269

图6-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棉麻与蚕桑业分布图277

四、葛与黄草的作用和分布279

第二节 油料作物282

表6-2 油菜和芝麻的分布283

一、油菜的分布283

图6-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油料作物分布图287

二、芝麻产区288

第三节 茶叶的主要产区290

一、茶叶的主要产区290

二、名茶的分布296

图6-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茶叶产区图297

第四节 染色作物及其分布300

图6-4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染色作物分布图305

第五节 经济作物构成的区域差异306

第一节 农业区域特征的形成和演变310

一、明代最富庶的农业区310

第七章 农业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因素310

表7-1 洪武、弘治、万历三朝苏皖浙赣地区各项农业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重311

二、区域分工渐趋形成312

三、区间联系日益加强316

四、农业结构发生转变319

第二节 农业特征的形成因素322

一、自然条件323

二、地理位置324

图7-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水运网络与农业圈层差异图325

三、历史传承328

表7-2 苏皖浙赣地区唐开元、长庆年间贡赋品种330

第八章 过去与未来33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335

一、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335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338

第二节 几点认识344

一、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45

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347

三、转变农民经营观念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48

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351

后记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