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34395425.jpg)
- 胡继明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414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9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引言1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1
1.2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2
1.3 语料的取舍与择定4
1.4 《广雅疏证》同源词研究的价值5
2.王念孙与《广雅疏证》10
2.1 王念孙生平事迹10
2.2 《广雅疏证》与《广雅》13
2.3 《广雅疏证》的主要内容16
2.3.1 校勘文字,订正讹误17
2.3.2 匡正《广雅》误采及先儒误说19
2.3.3 揭示《广雅》体例20
2.3.3.1 《广雅》属辞之例,皆本于《尔雅》20
2.3.3.2 二义同条或三义同条20
2.3.3.3 异体字同条21
2.3.4 旁征博引,全面疏证《广雅》21
2.3.4.1 广搜书证,考辨词义21
2.3.4.2 认识词义现象,揭示词义规律22
2.3.4.3 因声求义,同条共贯,不限形体25
2.3.4.3.1 讲解联绵词26
2.3.4.3.2 推求本字与通假字27
2.3.4.3.3 探求语源,击联同源词28
2.4 《广雅疏证》在汉语研究史上的地位38
3.《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42
3.1 同源词概说42
3.1.1 同源词的性质和判定42
3.1.1.1 同源词的性质42
3.1.1.2 同源词的判定43
3.1.1.3 同源词的判定方法45
3.2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的意义和依据46
3.2.1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的意义46
3.2.2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的依据48
3.2.2.1 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语音关系的依据48
3.2.2.2 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意义关系的依据51
3.3 分析《广雅疏证》同源词意义关系的方法52
3.4 《广雅疏证》同源词分析55
3.4.1 之部55
3.4.2 职部68
3.4.3 蒸部78
3.4.4 幽部84
3.4.5 觉部107
3.4.6 冬部110
3.4.7 宵部117
3.4.8 药部132
3.4.9 侯部139
3.4.10 屋部145
3.4.11 东部149
3.4.12 鱼部166
3.4.13 铎部186
3.4.14 阳部195
3.4.15 支部210
3.4.16 锡部225
3.4.17 耕部231
3.4.18 脂部248
3.4.19 质部258
3.4.20 真部265
3.4.21 微部269
3.4.22 物部285
3.4.23 文部297
3.4.24 歌部327
3.4.25 月部349
3.4.26 元部386
3.4.27 缉部415
3.4.28 侵部418
3.4.29 叶部426
3.4.30 谈部433
4.1.1.1 音同448
4.1.1 语音关系类型448
4.1 语音关系类型及音转规律448
4.《广雅疏证》同源词的类型及音转和音义结合的规律448
4.1.1.2 音近451
4.1.1.3 音同音近451
4.1.1.4 音转452
4.1.1.4.1 声转452
4.1.1.4.2 韵转454
4.1.1.4.3 声转韵转455
4.1.1.5 音同音转456
4.1.1.6 音近音转458
4.1.1.7 音同音近音转459
4.1.1.8 混合音转型461
4.1.2 音转规律462
4.1.2.1 声转规律463
4.1.2.1.1 准双声463
4.1.2.1.2 旁纽464
4.1.2.1.3 准旁纽466
4.1.2.1.4 邻纽467
4.1.2.2.1 对转468
4.1.2.2 韵转规律468
4.1.2.2.2 旁转469
4.1.2.2.3 旁对转471
4.1.2.2.4 通转472
4.2 词义关系类型476
4.2.1 相同476
4.2.1.1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476
4.2.1.2 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476
4.2.1.3 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480
4.2.1.4 各词语的意义在其词义系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481
4.2.1.4.1 本义与本义相同482
4.2.1.4.2 本义与引申义相同483
4.2.1.4.3 引申义与引申义相同485
4.2.2 相关487
4.2.2.1 具有共同的性质488
4.2.2.2 具有共同的特征488
5.1.1 训诂之旨,本於声音491
4.2.2.3 具有泛指与特指的关系491
4.2.2.4 表示因果492
4.2.3 相同相关492
5.《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和方法494
5.1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理论494
5.1.2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505
5.2 《广雅疏证》击联同源词的方法512
5.2.1 音义结合法513
5.2.2 右文法518
5.2.3 声训法521
5.2.4 音转法522
5.2.5 综合法523
5.3.1 声义并同526
5.3 《广雅疏证》对同源词的表述方式526
5.3.2 声近义同529
5.3.3 声义相近531
5.3.4 并音某某反(切),义相近也532
5.3.5 一声之转533
5.3.6 语之转534
5.3.7 并通535
5.3.8 并字异而义同537
5.3.9 凡言某者,皆某之义538
5.3.10 其义一也539
5.3.11 之言540
5.4 音义结合的规律541
5.4.1 音同义关542
5.4.2 音转义关545
5.4.3 音转义同548
5.4.4 音同音转义关551
5.4.5 音同义同554
5.4.6 音近义关555
5.4.7 音同音转义同557
5.4.9 音近音转义关559
5.4.8 音近义同559
5.4.10 音同音近义关560
5.4.11 音同义同义关561
5.4.12 音同音转义同义关561
5.4.13 音同音近音转义关562
5.4.14 音同音近义同563
5.4.15 音同音近义同义关564
5.4.16 音近音转义同564
6.1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568
6.1.1 理论上的突出建树568
6.《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成就和不足568
6.1.2 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与创新572
6.1.2.1 因声求义,不限形体572
6.1.2.2 沿流溯源,类聚群分,同条共贯572
6.1.2.3 比类声符,探求语源意义573
6.1.3 揭示了汉语同源词词义的系统性和音义结合的规律性573
6.1.4 训诂实践的丰硕成果577
6.2 《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不足578
7.主要参考文献582
后记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