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看守所论 以刑事诉讼为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看守所论 以刑事诉讼为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77/34439204.jpg)
- 白俊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5871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看守所-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看守所论 以刑事诉讼为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1
二、研究范围与局限13
三、选题的意义14
四、研究的方法17
第一章 看守所的历史沿革和考察19
第一节 古代羁押场所的设置与性质19
一、古代羁押场所名称19
二、古代中央羁押场所26
三、古代地方羁押场所30
四、古代特殊羁押场所35
五、古代羁押场所性质41
第二节 近现代看守所制度的建立和发展45
一、清末修律与看守所制度初创45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看守所制度49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看守所制度53
四、根据地时期的看守所制度61
五、新中国看守所制度的建立与发展67
第三节 域外看守所制度的考察72
一、域外看守所的历史沿革72
二、法国、德国的审前羁押场所74
三、英国、美国的审前羁押场所78
四、日本、意大利的审前羁押场所81
五、我国台湾地区的审前羁押场所85
第四节 经验和启示88
第二章 看守所中立的理性思考91
第一节 看守所中立的理论基础91
一、看守所体制的学术观点91
二、看守所中立的理论根据96
三、看守所中立与制度的改革方向103
第二节 看守所中立的必要性分析107
一、在押人员死亡与看守所中立之间的关系107
二、暴力、虐待行为与看守所中立之间的关系115
三、刑讯逼供行为与看守所中立之间的关系121
四、律师会见难与看守所中立之间的关系126
五、超期羁押与看守所中立之间的关系132
第三节 看守所中立的可行性分析137
一、羁押机构中立化的古今中外考察137
二、侦羁相对分离的改革实践140
三、看守所中立的症结与趋势145
第四节 看守所制度的法律根据与改革实践148
一、看守所制度的法律根据148
二、看守所羁押监管制度的改革实践157
第三章 看守所的定位与功能164
第一节 看守所的定位164
一、看守所是居于中立地位的机关164
二、看守所是羁押措施的执行主体167
三、看守所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场所169
第二节 看守所承担的功能173
一、承担功能的依据173
二、学界观点的争鸣176
第三节 看守所功能的种类181
一、羁押安全功能181
二、人权保障功能183
三、诉讼保障功能187
四、感化教育功能189
五、刑罚执行功能206
六、深挖犯罪功能的废除221
第四章 看守所的羁押制度237
第一节 分别羁押制度237
一、男性与女性在押人员分别羁押237
二、未成年与成年在押人员分别羁押240
三、共犯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分别羁押242
四、初犯与累犯分别羁押245
五、已决和未决在押人员分别羁押246
第二节 收押换押制度248
一、收押的根据248
二、入所检查制度249
三、过渡管理制度250
四、换押登记制度251
第三节 财物保管使用制度252
一、入所时自带款物处理252
二、家属寄送物品管理252
三、在押人员物品的保管和使用253
四、现金接收、保管、使用254
第四节 告知制度255
第五节 提审讯问制度255
第六节 卫生医疗制度257
第五章 在押人员羁押待遇与诉讼权利保障259
第一节 看守所在押人员羁押待遇259
一、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待遇规定259
二、我国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待遇现状262
三、联合国审前羁押待遇准则264
四、提升我国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待遇268
第二节 在押人员的诉讼权利保障274
一、律师会见权274
二、申诉控告权276
三、委托辩护权279
四、申请变更、解除羁押措施权281
五、检举、自首权283
六、知情权285
第六章 看守所监督机制创新289
第一节 法律监督289
一、执法监督289
二、检察监督291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294
第二节 社会监督296
一、特邀监督员的监督296
二、在押人员的投诉监督298
三、媒体的监督300
四、律师的监督301
结论303
参考文献306
致谢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