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中国与形上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现代中国与形上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30363401.jpg)
- 项退结著 著
- 出版社: 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
- ISBN:986758735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中国与形上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现代世界与形上学1
一、导言1
二、究竟什么是形上学2
三、形上学对现代世界的无比影响8
(一)形上学塑造成现代科技并控制它的实际用途9
(二)形上学是造成今日世界两大政治阵营的决定性力量11
(三)形上学是道德生活的主要动力12
(四)形上信念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幸福14
第二章 塑造现代中国的近百年思想17
一、近百年来中国变化之决定性因素17
二、清末民初21
康有为与谭嗣同21
严复、梁启超、王国维23
国父和章太炎26
三、五四运动至大陆赤化30
(一)五四运动及其关键人物31
蔡元培33
陈独秀与《新青年》33
胡适之35
(二)反传统和反孔倾向36
(三)杜威与罗素的影响37
(四)马克斯主义的开始和氾滥38
(五)实证论的胜利39
(六)若干其他重要思想41
柏格森的生之张力41
梁漱溟42
冯友兰43
熊十力45
(七)五四运动与当代中国47
四、大陆赤化至今48
(一)锁国的大陆思想界49
冯友兰的悲剧50
所谓毛泽东思想53
(二)大陆以外的中国思想界55
以中国固有思想为主倾向56
以实证论为主的倾向57
沙特型存在主义的风行一时58
新士林哲学58
哲学界概况58
五、西化与传统文化对抗之较深意义59
第三章 思想的历史性及独立性63
一、绪论63
二、思想的塑造作用66
(一)思想如何会发生影响?66
(二)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塑造力67
三、思想的历史性与历史主义71
(一)思想的历史性71
(二)各种形式的历史主义73
四、思想的独立性77
(一)思想的主动性78
(二)思想的客观性79
第四章 经验主义的若干形态与认识论问题81
一、绪论81
二、经验主义大师—休谟83
三、孔德的实证论87
四、逻辑实证论91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运作主义94
六、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弱点99
(一)休谟99
(二)孔德103
(三)逻辑实证论104
(四)行为主义与运作主义104
(五)形上学及伦理学方面的后果106
第五章 思想的认识论及形上学基础107
一、绪论107
二、思想的客观性与认识论问题108
三、认识论和形上学的起步111
(一)确切性的不同类型111
(二)如何胜过认识能力和客观实在之间的鸿沟?112
第六章 亚里斯多德的存有物概念与矛盾律119
一、亚里斯多德形上学的特点与存有物概念119
二、形上学与理则学的最高原则—矛盾律124
(一)矛盾律的阐述124
(二)矛盾律的普遍有效性127
第七章 黑格尔辩证法对矛盾律的挑战131
一、绪言131
二、黑格尔的辩证法132
(一)黑格尔自己的叙述133
(二)黑氏辩证法的出发点134
(三)黑氏对矛盾律的攻击136
三、辩证法的剖析与批判137
第八章 西洋古典形上学的若干基本概念144
一、存有物与存有144
二、潜能与实现146
三、存在与本质149
四、质料与型式150
五、变化与原因151
六、存有等级与秩序155
(一)什么是存有等级?155
(二)西洋哲学史中的存有等级与秩序155
(三)波伦易与不可归约的更高因素156
(四)秩序与偶然158
七、目的性、希求与价值159
八、尾声161
第九章 与西洋哲学比较之下的孔孟形上学163
一、绪论163
二、从海德格对西洋哲学的批判看中国哲学164
(一)海德格对西洋哲学的批判165
存有物与形上学166
存有与沉思168
(二)上述批判烘托出的东方及中国哲学之特色174
三、与西洋古典形上学比较下的孔孟形上学177
(一)孔孟形上学概说180
孔子的宇宙观181
孔子的人观187
孟子的宇宙观与人观188
(二)与西洋哲学及古典形上学的比较190
可互相发明补充之处190
变化问题的澄清194
二种形上学及二种途径197
第十章 传统主义与乌托邦之间—对中国哲学之未来的构想199
一、导言199
二、传统主义与乌托邦200
三、传统与理想203
四、若干具体建议207
五、尾声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