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物资流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当代中国物资流通](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365649.jpg)
- 《当代中国物资流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79页
- 文件大小:227MB
- 文件页数:712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物资流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社会主义物资流通的发展3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的物资流通(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3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物资流通4
一、清理仓库物资5
二、对重要物资在全国各大区间进行计划调拨5
三、在东北地区建立以计划分配调拨为主的物资流通体制6
第二节 “一五”时期的物资流通7
一、对重要物资实行分类分级管理7
二、重要物资的综合平衡和计划分配9
三、组织订货,衔接产需11
四、保证重点生产建设的物资供应12
第二章 “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物资流通(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14
第一节 “大跃进”时期的物资流通14
一、仓促下放物权造成流通渠道混乱14
二、“大跃进”引起物资供应全面紧张16
三、采取紧急措施调整分配、供应关系1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物资流通18
一、调整物资分配计划19
二、调整物资分配体制19
三、组织清仓查库20
四、初步改革订货会议20
第三节 物资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21
一、刘少奇对改革物资体制的指导思想22
二、建立国家物资管理机构和全国统一的经营网络23
三、物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效25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及其后两年的物资流通(一九六六——一九七八年)2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物资流通29
一、“文化大革命”对物资流通的干扰和破坏29
二、物资工作的两次调整和整顿32
三、在困境中坚持为生产建设服务34
第二节 粉碎“四人帮”后两年的物资流通36
一、恢复统配物资管理办法36
二、改进物资供应方式37
三、开展全国物资战线学大庆运动38
四、在上海等地进行物资管理改革试点39
五、研究制订物资流通发展长远规划41
第四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物资流通(一九七九——一九九二年上半年)43
第一节 探索改革和发展物资流通的道路44
一、扩大生产企业物资购销自主权44
二、对部分计划分配物资实行灵活的分配供应办法46
三、对重点生产建设所需物资推行配套承包供应47
四、推进物资流通产业化发展48
第二节 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53
一、缩小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范围53
二、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买卖的商品经济观念54
三、适当调整计划价,逐步放开市场价55
四、发展横向联合和物资协作56
五、发挥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在发展市场中的重要作用57
六、创建物资贸易中心58
七、开办钢材市场60
八、加强县级物资工作60
九、加强市场管理和宏观调控61
十、坚持文明经商62
第三节 进一步推进物资流通的改革和发展63
一、加强领导,研究制订《改革方案》63
二、按照《改革方案》组建物资部65
三、开创物资工作的新局面69
第二编 中国社会主义物资流通的综合管理85
第五章 物资流通计划管理85
第一节 物资计划管理体制85
一、改革开放前的物资计划管理体制85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物资计划管理体制87
三、物资计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分工88
第二节 物资平衡计划89
一、全社会物资平衡计划89
二、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平衡计划90
第三节 物资分配计划91
一、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申请和物资分配计划的编制92
二、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分配原则和各使用方向分配量的确定92
三、地区、部门的物资分配计划94
四、当年准备物资的使用94
第四节 物资进出口计划94
第五节 计划分配物资的订货与供应95
一、不同层次的订货会议95
二、实物流通方式98
第六章 物资市场交易100
第一节 物资市场的发展100
一、市场交易逐步发展100
二、物资价格逐步放开101
三、多渠道流通格局逐步形成102
第二节 物资市场的建设103
一、物资贸易中心103
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104
三、生产资料交易所105
四、生产资料服务公司106
五、物资专业经营网点107
第三节 物资市场的管理107
一、物资市场的交易规范107
二、物资市场的管理监督108
三、物资市场的计划指导109
第七章 物资协作和物资开发111
第一节 物资协作111
一、物资协作的形成和发展111
二、物资协作的作用和种类112
三、物资协作的组织和管理113
第二节 物资开发115
一、物资开发的主要方式116
二、物资开发的组织与管理117
第八章 物资流通企业管理119
第一节 物资企业概况119
第二节 国营物资企业基本管理制度120
一、经理负责制度120
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21
三、经济责任制度121
第三节 物资企业加强管理的措施122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22
二、加强企业基础管理123
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123
四、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124
五、开展企业升级活动124
第九章 物资价格管理126
第一节 物资价格管理体制的沿革126
一、一九七八年以前的物资价格管理体制126
二、一九七九年以来物资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126
三、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及改革措施129
第二节 物资价格体系131
一、计划内物资价格131
二、计划外物资价格132
三、进出口物资价格133
四、物资的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133
五、非商品收费133
第十章 物资流通财务会计135
第一节 物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沿革135
一、一九七八年以前的物资企业财务管理135
二、改革开放后物资企业的财务管理136
三、物资部门资金和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37
第二节 建立核算制度,加强财务管理138
一、修订会计核算制度138
二、强化资金管理139
三、推行目标管理139
四、加强财务分析140
五、严格财务监督140
六、积极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技术141
七、开展会计工作达标升级活动141
第三节 物资财会队伍的建设142
一、物资财会队伍状况142
二、财会人员的管理142
三、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143
第十一章 物资统计和信息管理145
第一节 物资统计的建立与发展145
一、物资统计的任务145
二、国家统计部门的物资统计工作145
三、物资系统的统计工作146
四、物资统计工作的新发展147
第二节 物资统计工作的内容149
一、物资统计的指标和要求149
二、物资统计分析预测149
第三节 物资流通信息工作的发展150
第十二章 物资流通教育153
第一节 普通学校教育153
一、高等物资院校教育153
二、中等物资专业学校教育155
第二节 职工教育156
一、职工教育的发展156
二、职工教育的成效158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159
一、师资队伍建设159
二、教材建设160
第十三章 物资流通科学技术162
第一节 物资科技的发展162
一、一九七八年以前物资科技情况162
二、物资科技工作的新发展162
第二节 物资科技管理165
一、制订物资科技管理法规、政策165
二、物资科技计划管理165
三、物资科技成果管理166
第三节 物资科技主要成果简介167
第十四章 物资流通法制建设170
第一节 一九四九——一九七八年的物资流通法制建设170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70
二、“一五”计划时期170
三、“二五”计划及调整时期171
四、“文化大革命”和整顿恢复时期173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资流通法制建设174
一、加强物资流通的立法工作174
二、进行物资法规、规章的清理177
三、加强执法检查177
四、开展法律咨询服务178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178
第十五章 物资流通理论研究和新闻出版179
第一节 物资流通理论研究179
一、物资流通理论研讨主要内容概述179
二、物资经济研究机构和研究团体182
三、国际物流学术交流活动183
第二节 报纸期刊184
一、物资报纸184
二、物资期刊186
第三节 图书出版188
第三编 中国社会主义物资流通的专业管理193
第十六章 黑色金属材料流通193
第一节 黑色金属材料流通体系193
一、黑色金属材料流通体系的形成193
二、黑色金属材料流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195
第二节 钢材的计划平衡和分配197
一、钢材的计划平衡197
二、钢材的资源管理198
三、钢材的计划分配200
第三节 钢材的流通方式201
一、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钢材的流通方式201
二、市场流通钢材的流通方式203
第四节 中国黑色金属材料总公司204
第十七章 有色金属材料流通207
第一节 有色金属材料流通的组织与管理207
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色金属材料流通的组织与管理207
二、改革开放以来有色金属材料流通的组织和管理209
三、有色金属材料流通体系212
第二节 有色金属材料的节约代用213
一、采用代用材料213
二、改进生产工艺215
三、加强消耗定额管理215
四、实行节约奖励216
第三节 有色金属材料供求信息网216
第十八章 木材流通218
第一节 木材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18
第二节 木材流通管理219
一、木材的资源管理220
二、木材的计划分配221
三、木材的订货221
四、木材流通的主要方式222
五、木材进出口管理222
第三节 木材运输管理223
一、木材运输特点223
二、木材运输方式223
三、木材运输管理224
第四节 木材的节约代用224
一、木材节约代用工作的发展224
二、木材节约代用的成效225
第五节 木材流通加工226
一、木材流通加工的特点226
二、木材流通加工的发展226
第十九章 建筑材料流通228
第一节 建材流通的发展228
第二节 建材流通的组织和管理230
一、建材的管理分类230
二、建材的流通渠道231
三、建材的产需衔接231
四、水泥运输的流向管理233
第三节 散装水泥的推广使用235
一、使用散装水泥的发展过程235
二、使用散装水泥的优越性和经济效益237
第二十章 化工轻工产品流通238
第一节 化工轻工产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238
一、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管理238
二、中央化工外汇进口物资的计划管理239
三、民用爆破器材的流通管理239
四、轮胎翻新工业的归口管理240
第二节 化工轻工产品流通企业241
一、化工轻工公司的性质和任务241
二、化工轻工公司的经营范围241
三、化工轻工公司的服务特点242
四、中国化工轻工总公司243
第二十一章 燃料流通245
第一节 燃料流通的发展245
一、一九七七年以前的煤炭流通245
二、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煤炭的集中统一管理246
三、一九八二年以后的煤炭流通248
第二节 燃料流通的组织和管理248
一、燃料的平衡和分配248
二、燃料的订货249
三、燃料的供应管理250
四、燃料的运输管理和储存管理251
第三节 市场用煤的供应管理253
一、市场用煤的范围253
二、市场用煤的供应办法253
三、对经营市场用煤的优惠政策253
四、市场用煤的价格及价差补贴254
第四节 燃料的流通加工和节约254
一、发展民用型煤254
二、推广使用动力配煤255
三、压缩烧油,以煤代油255
四、加强节能降耗的管理和科技工作256
第二十二章 机电产品流通258
第一节 机电产品流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58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258
二、“一五”计划时期259
三、六十年代初期259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260
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260
第二节 机电产品管理方式261
一、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产品的管理262
二、国家合同订购产品的管理262
三、国家组织产需衔接产品的管理263
四、自由购销产品的管理263
第三节 机电产品市场的发展263
一、一九八○年前机电产品市场的特点263
二、一九八○年后机电产品市场的发展263
第四节 机电设备公司系统的经营与服务264
一、由分配调拨向经营服务的转变264
二、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265
三、开展优质服务活动265
第二十三章 汽车流通266
第一节 汽车流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266
第二节 汽车流通管理268
一、计划管理与市场导向268
二、进出口管理269
三、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管理270
第三节 汽车流通渠道和销售网点270
一、流通渠道270
二、销售网点271
第二十四章 农业机械流通273
第一节 农业机械流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73
一、农业机械流通体系的形成273
二、农业机械流通管理体制的演变274
三、农业机械流通的规模275
第二节 农业机械流通的重大变革276
一、流通体制的改革276
二、经营原则的改革276
三、经营服务对象和范围的变化277
第二十五章 设备成套供应279
第一节 设备成套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79
一、设备成套供应机构的建立279
二、设备成套工作的发展280
第二节 设备成套供应遭受破坏及逐步恢复283
第三节 设备成套供应在改革中前进284
一、调整机构,加强领导285
二、多渠道组织设备资源285
三、实行合同制和承包制286
四、推行成套设备招标、投标287
五、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287
六、坚持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需要为成套工作的中心288
第二十六章 基本建设物资供应291
第一节 基建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291
第二节 基建物资的管理293
一、基建物资的计划管理293
二、基建物资的供应管理294
三、基建物资的节约代用294
第三节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物资供应295
一、“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的物资供应295
二、六十年代“三线”建设的物资供应295
三、七十年代进口成套设备项目和沿海港口建设的物资供应296
第四节 按项目核算核销和配套承包供应297
一、按项目核算核销298
二、配套承包供应299
第二十七章 物资储运303
第一节 物资储运业的建立和发展303
第二节 物资储运仓库的经营管理305
一、物资入库管理306
二、储运质量管理306
三、物资运输管理307
四、仓库安全管理308
五、仓库财务管理和收费308
第三节 物资储运业的开拓创新309
一、思想观念更新309
二、储运主业延伸310
三、开发经营311
四、储运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312
五、加强职工教育312
第四节 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313
第二十八章 集装箱运输和制造315
第一节 集装箱运输315
一、集装箱铁路运输315
二、集装箱水路运输316
三、集装箱公路运输317
四、国际集装箱联运和集装箱运输系统(多式联运)的工业试验317
第二节 集装箱制造318
第三节 中国集装箱总公司318
一、集装箱和集装化器具的租赁运输319
二、集装箱和集装化器具的生产销售和技术开发320
第二十九章 物资包装322
第一节 现代物资包装业的建立和发展322
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物资包装322
二、现代包装工业的发展324
第二节 包装行业的管理328
第三十章 拆船加工331
第一节 拆船加工业的发展331
第二节 拆船加工的效益332
第三节 拆船加工的组织和管理333
第三十一章 物资再生利用336
第一节 物资再生利用的发展336
第二节 废金属的管理337
一、管理机构的沿革337
二、流通方式的改革338
第三节 废钢铁的加工340
第四节 物资再生利用科技341
一、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发展341
二、物资再生利用主要科技成果简介341
第三十二章 国民经济各专业部门的物资供应344
第一节 物资供应体系344
一、物资供应机构的类别344
二、物资供应机构领导关系的调整345
第二节 物资供应的组织和管理346
一、物资供应的主要任务346
二、指令性计划分配物资的管理348
三、计划外资源的组织349
第三节 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的组织350
一、生产企业物资供应的机构和任务350
二、经济合理地组织生产企业内部的物资供应351
第三十三章 铁路系统的物资供应353
第一节 铁路物资供应体系353
一、物资供应管理机构和人员状况353
二、厂库设施和机械设备354
三、物资供应规模355
第二节 铁路系统物资供应的组织和管理355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56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56
三、严格审核和执行物资申请、分配、供应计划356
四、经济合理地组织进料357
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系357
六、坚持内外贸结合,扩大出口实力358
七、开展节约利废和综合利用359
八、加强仓库管理,提高物资保管、保养水平360
九、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360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素质361
第三十四章 国防军工物资供应362
第一节 国防军工物资供应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62
第二节 国防军工物资供应的组织和管理365
一、国防军工物资供应管理分工365
二、国防军工物资供应管理制度366
三、国防军工物资供应的作用367
第三节 军工企业转产民品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369
一、物资供应369
二、产品销售369
第三十五章 国家战略物资储备371
第一节 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建立和发展371
一、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的建立371
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事业的发展372
第二节 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管理374
一、国家储备仓库的布局原则374
二、国家物资储备的计划管理374
三、国家储备仓库和物资的管理376
第三节 新时期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377
一、国家物资储备工作重点的转移377
二、进一步调整储备仓库建设布局,加强储备仓库改造378
三、以储为主,多种经营378
四、探索搞活储备物资新路子379
五、发展科学技术,加强队伍建设380
第四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资流通385
第三十六章 华北地区的物资流通385
第一节 北京市物资流通385
一、概述385
二、改进物资计划管理387
三、多渠道组织短缺资源389
四、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管理390
第二节 天津市物资流通391
一、概述391
二、坚持集中物力保重点393
三、发展外向型物资经营395
第三节 河北省物资流通397
一、概述397
二、改革物资流通体制398
三、改进供应服务400
第四节 山西省物资流通402
一、概述402
二、实行倾斜供应404
三、深化物资企业改革406
第五节 内蒙古自治区物资流通407
一、概述407
二、坚持为农牧业发展提供物资保障409
三、努力保证重点生产建设所需物资410
四、呼伦贝尔盟物资流通改革试点411
第三十七章 东北地区的物资流通413
第一节 辽宁省物资流通413
一、概述413
二、积极组织计划外物资资源414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415
第二节 吉林省物资流通416
一、概述416
二、对全省重点生产建设单位实行“包保”供应418
第三节 黑龙江省物资流通420
一、概述420
二、扶持地方原材料工业发展422
三、提高物资企业管理水平424
四、搞好生产资料市场建设425
第三十八章 华东地区的物资流通(上)429
第一节 上海市物资流通429
一、概述429
二、面向全社会组织物资流通431
三、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433
四、坚持搞好服务和节约工作436
第二节 江苏省物资流通438
一、概述438
二、蓬勃发展的横向联合和物资协作440
三、活跃的生产资料市场442
四、蒸蒸日上的县级物资工作445
第三节 浙江省物资流通446
一、概述446
二、开发短缺物资资源448
三、增强物资企业实力449
四、努力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451
第三十九章 华东地区的物资流通(下)452
第一节 安徽省物资流通452
一、概述452
二、积极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453
三、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发育455
四、发展物资流通科学技术456
第二节 福建省物资流通457
一、概述457
二、保证重点和抗灾扶贫的物资供应459
三、组织物资资源,扩大市场销售461
四、发展外向型物资流通462
第三节 江西省物资流通464
一、概述464
二、千方百计组织市场资源464
三、坚持把农用物资供应放在第一位466
四、经济合理地组织物资流通466
第四节 山东省物资流通468
一、概述468
二、保证重点生产建设的物资需要469
三、强化县级物资工作470
四、增强物资企业活力472
第四十章 中南地区的物资流通475
第一节 河南省物资流通475
一、概述475
二、大力支援农业生产476
三、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物资需要477
第二节 湖北省物资流通478
一、概述478
二、确保重点生产建设需要的物资供应480
三、推行多种供应方式481
四、发展综合和专业的生产资料市场482
第三节 湖南省物资流通483
一、概述483
二、推动物资企业走向市场485
三、发展农村物资销售网点486
第四节 广东省物资流通487
一、概述487
二、把物资企业推向市场489
三、生产资料市场的形成和发展490
四、经济特区的物资流通492
第五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资流通494
一、概述494
二、扶持地方工业的发展496
三、认真开展物资节约497
四、按经济区域组织物资流通498
第六节 海南省物资流通498
一、概述498
二、海南省物资流通的特点500
第四十一章 西南地区的物资流通502
第一节 四川省物资流通502
一、概述502
二、切实保证重点需要504
三、采取多种形式建设生产资料市场506
四、强化物资系统职工教育509
第二节 贵州省物资流通510
一、概述510
二、发展多种灵活的供应方式512
第三节 云南省物资流通513
一、概述513
二、推进物资流通合理化515
三、保证支前的物资供应516
四、积极发展边境贸易517
第四节 西藏自治区物资流通517
一、概述517
二、努力为建设西藏作贡献519
第四十二章 西北地区的物资流通521
第一节 陕西省物资流通521
一、概述521
二、实行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522
三、按经济区域合理组织物资流通525
第二节 甘肃省物资流通526
一、概述526
二、运用多种方式搞活物资流通528
第三节 青海省物资流通530
一、概述530
二、开展配套承包供应531
三、切实搞好职工教育532
第四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物资流通533
一、概述533
二、努力降低流通费用534
第五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物资流通535
一、概述535
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物资流通537
探索与展望539
附录一 物资流通基本情况统计550
附录二 物资部(总局、局)历届领导人员名单567
彩色插图目录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