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交换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交换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0367636.jpg)
- 金桑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688727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定量社会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交换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交换的本质1
1.1差异的本源1
1.2差异的情感色彩3
1.3差异是发展的必然结果5
1.4差异促进竞争和进步7
1.5有关交换的原始情结9
第二章 交换的动力12
2.1性对交换活动的影响12
2.2禁欲对交换行为的影响14
2.3对欲望的理性分析16
2.4欲望的不同层次18
2.5参与交换是一种本能20
第三章 参与意识23
3.1参与是本能和权利23
3.2竞争的必然性25
3.3有关“杀机”的警示27
3.4参与意识的层次29
3.5增强参预意识的重要性31
第四章 交换的主体34
4.1交换的主体及主体意识34
4.2法律意义上的主体资格36
4.3主体资格独立存在的意义38
4.4契约所表现的独立精神39
4.5主体资格与民主精神41
第五章 有关主体历史演变的研究44
5.1隐秘的历史“情结”44
5.2交换与特权的相互排斥46
5.3难以被认可的主体资格47
5.4不同经济体制的比较49
5.5参与广泛程度的意义51
第六章 有关主体权利的论述54
6.1主体权利是人权的延伸和补充54
6.2对被排斥现象的分析56
6.3漠视他人参与权利的恶果58
6.4应遵循的原则和道德规范60
6.5主体权利意识的苏醒和进步62
第七章 交换与环境的关系64
7.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64
7.2地理环境与交换意识的历史联系66
7.3不同民族之间交换意识的比较67
7.4交换促进着民族的进步和发展69
7.5超越环境限制与交换的创新71
第八章 有关交换的基本理论74
8.1奇妙的异化作用74
8.2对交换过程奥妙的经典描述76
8.3由交换引发的负面效应78
8.4《皇极经世》和天道循环理论79
8.5如何建立交换的良性循环机制81
第九章 交换与劳动的相互关系84
9.1残缺的传统观念84
9.2劳动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财富86
9.3无效劳动对社会的潜在危害88
9.4中国人勤劳却不富裕90
9.5保持劳动的“自由状态”91
第十章 交换层次与有机构成93
10.1交换层次的基本概念96
10.2有机构成的基本概念96
10.3提高技术构成比例的重要意义98
10.4交换中的不公平现象及其根源99
10.5交换层次与自然资源的关系101
第十一章 交换层次与人口素质103
11.1人口素质的基本概念104
11.2基因研究的伟大成果107
11.3突破地域限制的伟大意义107
11.4脱离束缚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109
11.5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是强国之本110
第十二章 有关交换技能的培训112
12.1对初始权利被剥夺的思考114
12.2有关补偿的正义性和必要性117
12.3给予补偿是社会的义务117
12.4传统教育制度的历史罪恶119
12.5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严厉批判120
12.6技能培训的广泛意义122
第十三章 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评述124
13.1低级阶段竞争的危害性126
13.2有关时间经济学的论述129
13.3教育领域内伪科学的危害性129
13.4简述“文凭”的消极作用131
13.5试论学习和参与交换的关系问题132
13.6试论教育改革的方向问题134
第十四章 个人在交换中的作用和地位136
14.1有关人生各个阶段不同体验的论述138
14.2个人参与交换的方式和类型140
14.3交换方式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140
14.4交换过程中的“差异显示”原则142
14.5提高自身交换层次的重大意义144
第十五章 自主交换与自由交换的概念146
15.1人权与物权的结合147
15.2有关私有权和共有权关系的分析和比较150
15.3私有权的自由化程度150
15.4“自由状态”下的自主交换151
15.5有关私有权历史的简单描述153
15.6对全民所有概念的重新认识155
第十六章 有关交换公平性的论述161
16.1公平只是一种状态161
16.2即时公平的完整概念163
16.3公平性与儒家学说的关联性164
16.4儒商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66
16.5公平就在我们心中168
第十七章 有关交换规则的基本理论170
17.1交换规则的形成过程170
17.2有关权力和权利概念的论述171
17.3权力与交换规则的关系173
17.4建立和完善对权力的反制约机制175
17.5权力被物化的社会危害性177
17.6权力自觉接受反制约的积极意义178
第十八章 关于有限政府的论述181
18.1有关政府的一些基本概念181
18.2现代政府执政的宗旨182
18.3道家理念和简约政府184
18.4有限政府的基本概念186
18.5政府部分职能的逐步转移187
第十九章 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家190
19.1现代商品的时尚精神190
19.2项目运作的社会意义192
19.3现代企业的完整概念194
19.4现代企业家的真实含义195
19.5现代企业家的使命和责任197
第二十章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199
20.1有关建立长效机制的论述199
20.2企业具有发展的天然动力201
20.3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区别203
20.4简约政府有利于促进交换204
20.5政府效率和企业效率的同步提高206
第二十一章 企业和员工的关系209
21.1第二次交换的概念209
21.2第二次交换的秘密211
21.3劳动契约和工会作用的局限性213
21.4企业实行股份制的重大意义214
21.5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变化217
第二十二章 有关国际交换原则的论述219
22.1国际交换不公平的现实状况219
22.2有关“白式心态”的论述221
22.3有关自然资源共享的论述222
22.4有关专业化交换模式的论述224
22.5国际交换方式的不断创新226
第二十三章 对内逐步改革和对外有限开放229
23.1有关改革和保留辩证关系的论述229
23.2以促进交换为中心来实行改革231
23.3中国有足够的内部发展空间233
23.4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235
23.5促进内部交换提高总体交换层次237
第二十四章 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圈240
24.5中国曾经是国际贸易的中心240
24.2重新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242
24.3充分发挥以量取胜的优势244
24.4建设整体项目输出基地246
24.5建立国际性虚拟市场248
第二十五章 若干社会矛盾的演化过程251
25.1平均倾向和竞争行为的冲突251
25.2有关层次和量级的进一步阐述253
25.3平均主义的社会基础255
25.4对平均主义的客观评价257
25.5有关社会淘汰和自然淘汰的论述259
第二十六章 劳动保障和社会救济262
26.1建立社会补偿调节机制的必要性262
26.2有关职业选择自由的论述264
26.3有关就业和失业辩证关系的论述266
26.4有关耗费量概念的论述平均269
26.5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271
第二十七章 交换方案的设计原则274
27.1交换状态进步的现实意义274
27.2突显差异的原则276
27.3资源合理使用的原则278
27.4运用对立支撑技术的原则280
27.5实现经济效益的原则282
27.6交换可持续的原则284
后语287
跋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