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陈兴良刑法学 刑法哲学 第6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陈兴良刑法学 刑法哲学 第6版
  • 陈兴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5077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905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966页
  • 主题词:刑法-法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陈兴良刑法学 刑法哲学 第6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刑法哲学的价值内容2

一、公正4

二、谦抑7

三、人道10

第二节 刑法哲学的范畴体系12

一、范畴12

二、关系15

三、体系17

第一编 犯罪本体论27

第一章 主观恶性27

第一节 主观恶性的嬗变27

一、古代的主观恶性27

二、中世纪的主观恶性30

三、近代的主观恶性31

四、现代的主观恶性33

第二节 心理事实34

一、显意识35

二、潜意识41

第三节 规范评价50

一、概述50

二、违法性意识57

三、期待可能性61

四、意志自由64

第四节 主观恶性的阻却68

一、心神丧失69

二、意外事件71

三、不可抗力71

第二章 客观危害72

第一节 客观危害的嬗变72

一、古代的客观危害72

二、近代的客观危害75

三、现代的客观危害76

第二节 行为事实77

一、行为78

二、客体83

三、结果85

四、因果关系86

第三节 价值评判100

一、行为的价值评判101

二、客体的价值评判105

三、结果的价值评判106

四、因果关系的价值评判107

第四节 客观危害的阻却114

一、正当防卫115

二、紧急避险115

三、其他阻却客观危害的事由116

第三章 再犯可能118

第一节 再犯可能的概念118

一、再犯的主体118

二、再犯的时间119

三、再犯的性质119

第二节 再犯可能的表征119

一、犯罪人的分类120

二、犯罪人的特性122

三、犯罪人的表现129

第三节 再犯可能的预测131

一、再犯预测的概念131

二、再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32

三、再犯预测的意义134

第四章 初犯可能136

第一节 初犯可能的概念136

一、初犯的主体136

二、初犯的时间137

三、初犯的性质137

第二节 初犯可能的表征137

一、形势137

二、犯罪率143

三、民愤146

第三节 初犯可能的预测150

一、初犯预测的概念150

二、初犯预测的种类及其方法150

三、初犯预测的意义154

第五章 犯罪本质二元论155

第一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155

一、社会危害性的概念155

二、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160

三、社会危害性的法律后果163

第二节 再犯可能与初犯可能164

一、人身危险性的缘起165

二、人身危险性的概念168

三、人身危险性的评价172

第三节 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犯罪本质二元论174

一、主观恶性与再犯可能174

二、客观危害与初犯可能177

三、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统一179

第六章 故意犯罪189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嬗变189

一、古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89

二、近代刑法中的故意犯罪190

第二节 故意犯罪的概念191

一、故意犯罪的心理本质192

二、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认识因素193

三、故意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意志因素202

第三节 故意犯罪的法定分类203

一、直接故意犯罪203

二、间接故意犯罪206

第四节 故意犯罪的学理分类209

一、确定故意犯罪与不确定故意犯罪210

二、偶然故意犯罪与预谋故意犯罪215

三、事前故意犯罪与事后故意犯罪216

四、危险故意犯罪与实害故意犯罪216

第七章 过失犯罪218

第一节 过失犯罪的嬗变218

一、古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218

二、近代刑法中的过失犯罪220

第二节 过失犯罪的概念221

一、过失犯罪的心理本质221

二、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一:注意能力224

三、过失犯罪的主观特征之二:注意义务227

第三节 过失犯罪的法定分类228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228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230

第四节 过失犯罪的学理分类232

一、普通过失犯罪与业务过失犯罪232

二、事实过失犯罪与法律过失犯罪236

三、轻过失犯罪与重过失犯罪239

第五节 无过失责任240

一、无过失责任的概念240

二、无过失责任的评价243

三、无过失责任之在中国245

第八章 作为犯罪248

第一节 作为犯罪的嬗变248

一、古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48

二、近代刑法中的作为犯罪250

第二节 作为犯罪的概念251

一、作为犯罪的有形性251

二、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55

第三节 作为犯罪的形式256

一、利用自身动作实施作为犯罪257

二、利用机械力实施作为犯罪257

三、利用自然力实施作为犯罪258

四、利用动物实施作为犯罪258

五、利用他人实施作为犯罪259

第四节 作为犯罪的类型264

一、行为犯264

二、结果犯268

三、结果加重犯269

第九章 不作为犯罪273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的嬗变273

一、古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73

二、近代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275

第二节 不作为犯罪的概念276

一、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276

二、不作为犯罪的违法性279

第三节 不作为犯罪的构成281

一、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281

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291

三、作为义务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292

第四节 不作为犯罪的类型299

一、不作为犯罪分类概说299

二、纯正不作为犯罪302

三、不纯正不作为犯罪303

第十章 犯罪的附随情状304

第一节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304

一、犯罪的动机305

二、犯罪的目的318

三、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的关系323

第二节 犯罪的时间和地点331

一、犯罪的时间331

二、犯罪的地点334

第二编 刑罚本体论339

第十一章 道义报应339

第一节 道义报应的概念339

一、康德之道义报应主义339

二、道义报应之科学立论342

三、道义报应的形式343

第二节 刑罚的伦理根据346

一、刑罚伦理根据的演变346

二、刑罚伦理根据的底蕴348

第三节 道义报应的实现351

一、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51

二、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52

三、道义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53

第十二章 法律报应354

第一节 法律报应的概念354

一、黑格尔之法律报应主义354

二、法律报应之科学立论357

三、法律报应的形式358

第二节 刑罚的法律根据361

一、刑罚法律根据的演变361

二、刑罚法律根据的底蕴362

第三节 法律报应的实现364

一、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64

二、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66

三、法律报应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67

第十三章 个别预防368

第一节 个别预防的概念368

一、个别预防的对象368

二、个别预防的形式373

三、个别预防的目的377

第二节 个别预防的功能377

一、剥夺功能377

二、改造功能378

三、感化功能380

四、个别威慑功能381

五、个别鉴别功能382

第三节 个别预防的实现383

一、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事立法383

二、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定罪量刑384

三、个别预防的实现与刑罚执行384

第四节 个别预防的评价385

一、个别预防客观存在385

二、个别预防困难重重387

三、个别预防的中国课题388

第十四章 一般预防391

第一节 一般预防的概念391

一、一般预防的对象391

二、一般预防的形式394

三、一般预防的目的396

第二节 一般预防的功能396

一、一般威慑功能397

二、一般鉴别功能397

三、补偿功能398

四、安抚功能398

五、鼓励功能399

第三节 一般预防的实现399

一、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必然400

二、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及时401

三、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公开402

四、一般预防的实现与刑罚适当403

第四节 一般预防的评价404

一、一般预防并非幻想404

二、一般预防不是仙丹409

三、一般预防的中国课题412

第十五章 刑罚目的二元论416

第一节 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416

一、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对立性416

二、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同一性417

三、道义报应与法律报应的关系418

第二节 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418

一、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对立性419

二、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同一性420

三、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421

第三节 报应与预防:刑罚目的二元论425

一、中国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426

二、西方历史上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428

三、中国刑法学界关于刑罚目的之学说435

四、刑罚目的之报应与预防的辩证统一440

第十六章 生命刑449

第一节 生命刑的演进449

一、生命刑的起源449

二、生命刑的泛滥450

三、生命刑的没落451

第二节 生命刑存废之争452

一、生命刑存废的理论聚讼452

二、生命刑存废的哲学思考456

三、生命刑存废的评价459

第三节 各国生命刑的比较461

一、生命刑的废除462

二、生命刑的限制463

第四节 中国生命刑的限制464

一、生命刑的限制与扩张之争465

二、生命刑的立法限制468

三、生命刑的司法限制472

第五节 生命刑的修订及其评价475

一、生命刑修订的原则475

二、生命刑修订的内容478

第十七章 自由刑483

第一节 自由刑的演进483

一、中国自由刑的演进483

二、西方自由刑的演进485

第二节 自由刑优劣之争488

一、自由刑的优点489

二、自由刑的缺点490

三、自由刑优劣之争的评价491

第三节 各国自由刑的比较494

一、终身自由刑的比较494

二、有期自由刑的比较495

三、限制自由刑的比较497

第四节 中国自由刑的改革498

一、限制无期徒刑499

二、调整有期徒刑501

三、完善拘役刑504

四、改进管制刑508

第五节 自由刑的修订及其评价512

一、无期徒刑的修订512

二、有期徒刑的修订513

三、拘役刑的修订513

四、管制刑的修订514

第十八章 财产刑515

第一节 财产刑的演进515

一、罚金的演进515

二、没收财产的演进518

第二节 财产刑存废之争520

一、罚金存废之争520

二、没收财产存废之争527

第三节 各国财产刑的比较529

一、罚金的比较529

二、没收财产的比较538

第四节 中国财产刑的改造541

一、罚金的改造542

二、没收财产的改造546

第五节 财产刑的修订及其评价547

一、罚金的修订547

二、没收财产的修订550

第十九章 资格刑552

第一节 资格刑的演进552

一、象刑552

二、名誉刑554

三、耻辱刑555

四、资格刑557

第二节 资格刑存废之争558

一、资格刑主存论560

二、资格刑主废论561

三、资格刑存废的评价563

第三节 各国资格刑的比较565

一、资格刑的地位565

二、资格刑的种类567

三、资格刑的期限570

第四节 中国资格刑的完善571

一、中国资格刑的内容分析571

二、中国资格刑的完善措施574

第五节 资格刑的修订及其评价578

一、资格刑种类的修订579

二、资格刑内容的修订579

第二十章 保安刑582

第一节 保安处分的演进582

一、古代的保安处分582

二、中世纪的保安处分583

三、近代的保安处分583

第二节 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586

一、一元论586

二、二元论588

三、一元论与二元论的评价589

第三节 各国保安处分的比较592

一、保安处分的适用对象592

二、保安处分的适用条件595

三、保安处分的基本类型597

第四节 中国保安刑的建构600

一、劳动教养601

二、强制留场602

三、强制禁戒604

四、少年管教604

五、善行保证605

六、没收罪物606

第五节 保安处分的修订及其评价608

一、保安处分的理论考察608

二、保安处分的立法分析611

第三编 罪刑关系论617

第二十一章 罪刑关系二元论617

第一节 已然之罪与报应之刑617

一、刑从罪生617

二、刑当其罪618

第二节 未然之罪与预防之刑619

一、刑须制罪619

二、刑足制罪621

第三节 双重罪刑关系的辩证统一622

一、双重罪刑关系的对立性622

二、双重罪刑关系的同一性623

第四节 罪刑关系基本原理的意义626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626

二、对刑事立法的意义627

三、对刑事司法的意义629

第二十二章 罪刑关系的基本原则631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631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变迁631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据635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639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642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652

一、罪刑均衡原则的变迁652

二、罪刑均衡原则的根据655

三、罪刑均衡原则的体现659

四、罪刑均衡原则的适用660

第二十三章 罪刑关系的法定化667

第一节 刑事立法的概念667

一、刑事立法的变迁667

二、刑事立法的特征669

三、刑事立法的意义671

第二节 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671

一、刑事立法的粗疏与细密671

二、刑事立法的超前与滞后675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方式678

一、法典型立法方式678

二、散在型立法方式683

三、编纂型立法方式688

四、修正型立法方式690

五、解释型立法方式692

第四节 刑事立法的技术694

一、结构严密化694

二、条文科学化698

三、罪刑协调化699

四、文体规范化700

第五节 刑事立法的效力703

一、普遍管辖问题704

二、管辖冲突问题705

三、溯及力问题706

第二十四章 罪刑关系的质的个别化708

第一节 定罪的概念708

一、定罪的变迁708

二、定罪的特征712

三、定罪的模式714

第二节 定罪的原则717

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界定717

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基础719

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的体现721

第三节 一般犯罪的认定722

一、罪与非罪的认定723

二、此罪与彼罪的认定733

三、轻罪与重罪的认定739

第四节 特殊犯罪的认定751

一、未完成罪的认定751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753

三、单复数罪的认定755

第五节 刑事疑罪的处理757

一、刑事疑罪的变迁757

二、刑事疑罪的成因760

三、刑事疑罪的处理763

第二十五章 罪刑关系的量的个别化766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766

一、量刑的变迁766

二、量刑的特征767

三、量刑的模式768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771

一、量刑原则之比较771

二、量刑原则之考察773

三、报应与预防相统一的量刑原则775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裁量779

一、生命刑的裁量779

二、自由刑的裁量781

三、财产刑的裁量783

四、资格刑的裁量785

五、保安刑的裁量786

第四节 量刑的情节787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787

二、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788

三、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792

第五节 量刑的方法795

一、数学量刑法795

二、电脑量刑法798

第六节 量刑的制度799

一、数罪并罚制度799

二、自首制度800

三、累犯制度801

第二十六章 罪刑关系的现实化803

第一节 行刑的概念803

一、行刑的变迁803

二、行刑的特征806

三、行刑的意义810

第二节 行刑的原则813

一、惩罚813

二、改造814

三、惩罚与改造的统一815

第三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815

一、生命刑的执行815

二、自由刑的执行821

三、财产刑的执行833

四、资格刑的执行838

五、保安刑的执行840

第四节 行刑的制度841

一、缓刑制度842

二、减刑制度843

三、假释制度844

第二十七章 罪刑关系的理论化846

第一节 概 述846

一、刑法学体系的反思847

二、刑法学体系的重构849

第二节 行为中心论850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851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852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854

第三节 行为人中心论855

一、研究对象的反思857

二、理论基础的反思857

三、研究方法的反思858

四、理论结构的反思859

第四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上)860

一、苏俄刑法学体系的发展阶段860

二、苏俄刑法学体系的理论反思863

第五节 社会危害性中心论(下)866

一、中国刑法学体系内容的反思867

二、中国刑法学体系结构的反思868

第六节 罪刑关系中心论870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870

二、研究方法的更新872

三、基本框架的建构875

结束语877

附录Ⅰ 参引书目880

附录Ⅱ 索引892

后记9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