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 许葵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494287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37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认知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多义术语的界定1

1.1 引言1

1.2 “多义”术语的提出2

1.3 polysemy术语界定的误区2

1.3.1 普通词典的定义3

1.3.2 语言学词典的定义4

1.3.3 语言学家的定义5

1.4 多义:多层面的语言现象6

1.4.1 语音语调多义化6

1.4.2 词缀多义化6

1.4.3 词汇多义化8

1.4.4 构式多义化9

1.4.5 语法多义化9

1.4.6 话语多义化12

1.5 小结13

第二章 多义化概念的涵义界限问题15

2.1 引言15

2.2 多义化概念涵义界限的流派15

2.2.1 最小化多义观16

2.2.2 最大化多义观17

2.2.3 多义化的融合观18

2.3 意义的实质问题19

2.3.1 概念处理问题20

2.3.2 人的认知力问题20

2.3.3 经验知识问题21

2.3.4 语境因素问题22

2.4 小结22

第三章 多义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25

3.1 引言25

3.2 多义词与同音形异义词辨析25

3.3 多义·歧义·模糊29

3.3.1 多义的判定30

3.3.2 多义与歧义31

3.3.3 多义与模糊35

3.4 多义及相邻概念认知再探36

3.5 余论39

3.6 小结41

第四章 多义化的描写主义研究43

4.1 引言43

4.2 多义化的词源学研究43

4.2.1 历时使用变化下的多义化44

4.2.2 社会情境下词的多义化46

4.2.3 修辞性语言运用的多义化47

4.2.4 同音形异义词重新阐释下的多义化49

4.2.5 语言接触下的多义化49

4.2.6 社会文化发展下的多义化51

4.3 多义化的分类研究52

4.4 小结55

第五章 原型范畴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57

5.1 引言57

5.2 范畴·范畴化·多义范畴化57

5.3 古典范畴理论58

5.3.1 古典范畴理论的主张与不足58

5.3.2 古典范畴理论下多义化研究的不足59

5.4 原型范畴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61

5.4.1 哲学研究61

5.4.2 心理学研究62

5.4.3 人类学研究63

5.4.4 语言学研究64

5.5 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66

5.6 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化研究的贡献68

5.7 多义范畴化的原型性例析69

5.8 多义范畴化的层级辐射性例析73

5.9 原型范畴理论下多义化的实证研究76

5.10 小结77

第六章 概念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81

6.1 引言81

6.2 概念隐喻81

6.3 概念隐喻例析85

6.3.1 隐喻多义的普遍性85

6.3.2 隐喻语义映射小议89

6.4 概念转喻92

6.4.1 转喻的概念性和普遍性92

6.4.2 转喻的认知机制要点96

6.5 概念整合中的隐喻和转喻97

6.6 隐喻·转喻·提喻与隐转喻连续统99

6.7 小结103

第七章 意象图式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105

7.1 引言105

7.2 意象图式的界定105

7.3 意象图式变体:多义化的承载108

7.4 多义化意象图式的特征112

7.4.1 最简约性112

7.4.2 原型性113

7.4.3 涉身体验性115

7.4.4 正负参数性116

7.4.5 动静兼具性117

7.4.6 叠印性118

7.4.7 隐喻精细化特性119

7.5 小结120

第八章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121

8.1 引言121

8.2 框架的界定121

8.3 Fillmore的商业行为框架分析122

8.4 框架的构成和特点125

8.5 基于框架的多义化127

8.5.1 框架与多义化识解127

8.5.2 框架下多义化的人工智能解析128

8.6 小结130

第九章 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131

9.1 引言131

9.2 理论背景131

9.2.1 构式语法的源流及界定131

9.2.2 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的主要区别133

9.2.3 构式的特点及功能134

9.3 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135

9.3.1 构式多义化与隐喻135

9.3.2 构式语义压制与转喻138

9.4 小结139

第十章 语法化和主观化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141

10.1 引言141

10.2 语法化溯源及界定141

10.3 语法化多义在语言中的分布142

10.4 语法化多义的特点及认知机制146

10.4.1 语法化是一种多义化146

10.4.2 单向性的趋向146

10.4.3 语义淡化的特点148

10.4.4 语义概括化的特点149

10.4.5 惯常化的认知机制150

10.4.6 语用驱动的认知机制151

10.4.7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151

10.5 主观·主观性·主观化152

10.5.1 主观化多义的共时派153

10.5.2 主观化多义的历时派155

10.5.3 共时派与历时派的异同157

10.6 小结158

第十一章 意义使用观下多义化的实时动态识解159

11.1 引言159

11.2 多义化产生语义的不确定性159

11.3 多义化识解的传统语境观160

11.4 认知语义学的意义使用观164

11.5 多义化的实时动态识解165

11.5.1 预意义:语义实时动态识解中的原材料166

11.5.2 语境调控:语义实时动态识解的外因168

11.5.3 语义竞争:语义实时动态识解中的涵义处理170

11.5.4 识解者的认知力:语义实时动态识解的内因171

11.6 小结173

第十二章 意义百科观下多义化识解的有声思维研究175

12.1 引言175

12.2 意义百科观175

12.3 意义百科观下多义化识解的有声思维研究178

12.3.1 研究方法:有声思维178

12.3.2 百科知识在多义化识解中作用的有声思维分析179

12.4 小结184

第十三章 话语选择理论下多义化的社会认知动因研究187

13.1 引言187

13.2 话语选择理论188

13.3 话语选择理论下多义化的社会认知动因研究189

13.3.1 多义化构建的社会动因189

13.3.2 多义化构建的认知动因193

13.4 小结198

结语199

参考文献207

英汉术语对照表231

后记2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