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赵兵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0421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233页
  • 主题词:空气污染控制-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1

1.1 大气污染的概念1

1.1.1 大气及其性质1

1.1.2 大气污染及其分类1

1.1.3 大气污染效应的影响因素3

1.2 化石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物排放3

1.2.1 世界及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现状3

1.2.2 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5

1.3 典型化石燃料燃烧烟气及污染物排放计算8

1.3.1 煤质特性8

1.3.2 分析基准9

1.3.3 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10

1.4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体系的演变与比较13

1.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4

1.4.2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16

思考与习题19

参考文献19

第2章 颗粒污染控制基础21

2.1 固定源燃烧颗粒污染物形成机制21

2.1.1 主要途径21

2.1.2 影响因素23

2.2 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性质24

2.2.1 颗粒粒径及其分布24

2.2.2 物理性质29

2.2.3 化学性质31

2.3 气体颗粒动力学基础31

2.3.1 颗粒受到的流体阻力31

2.3.2 重力作用下的颗粒沉降34

2.4 颗粒污染控制设备的性能表征34

2.4.1 流量34

2.4.2 压降35

2.4.3 效率35

2.5 固定源颗粒污染物监测37

2.5.1 监测规范37

2.5.2 锅炉烟尘及黑度监测39

思考与习题44

参考文献45

第3章 旋风式颗粒污染控制46

3.1 旋风气体颗粒分离的基本原理46

3.2 旋风分离器结构参数46

3.3 旋风分离器的流场47

3.3.1 切向速度47

3.3.2 径向速度48

3.3.3 轴向速度48

3.3.4 静压分布49

3.4 旋风分离器内气体颗粒动力学50

3.5 旋风分离器的性能50

3.5.1 分级效率50

3.5.2 压降52

3.6 旋风分离器气体颗粒分离的影响因素53

3.7 旋风分离器的分类与组合55

3.8 旋风分离器的设计56

3.8.1 结构选型56

3.8.2 设计方法与流程56

3.8.3 设计计算57

思考与习题60

参考文献60

第4章 静电式颗粒污染控制61

4.1 静电式颗粒捕获原理61

4.1.1 基本过程61

4.1.2 颗粒荷电机制62

4.2 静电场中的气体颗粒动力学63

4.2.1 颗粒驱进速度63

4.2.2 颗粒捕获效率64

4.3 静电颗粒污染控制的影响因素65

4.3.1 粉尘颗粒特性65

4.3.2 烟气性质66

4.3.3 结构形式68

4.4 静电除尘器的结构与分类69

4.4.1 结构组成69

4.4.2 主要分类71

4.4.3 清灰方式72

4.5 高效静电颗粒污染控制设备72

4.5.1 静电旋风除尘器72

4.5.2 电袋复合式除尘器73

4.5.3 湿式电除尘器74

4.6 静电除尘器的设计75

4.6.1 设计原则与依据75

4.6.2 设计方法与流程76

4.6.3 设计计算77

思考与习题79

参考文献80

第5章 过滤式颗粒污染控制81

5.1 过滤式颗粒控制基本机理81

5.1.1 过滤式颗粒捕获机制81

5.1.2 袋式除尘器工作原理83

5.2 袋式除尘器的性能表征84

5.2.1 过滤风速84

5.2.2 捕获效率与穿透率84

5.2.3 滤料表面的颗粒层质量85

5.2.4 压力损失85

5.3 袋式除尘器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86

5.3.1 过滤风速87

5.3.2 颗粒特性87

5.3.3 滤料87

5.3.4 清灰方式88

5.4 袋式除尘器的分类90

5.5 袋式除尘器的设计92

5.5.1 设计原则与方法92

5.5.2 设计计算94

思考与习题95

参考文献96

第6章 洗涤式颗粒污染控制97

6.1 洗涤式颗粒污染控制的基本机理97

6.2 洗涤式颗粒捕获性能的表征98

6.2.1 惯性碰撞参数和颗粒捕获效率98

6.2.2 接触功率和颗粒捕获效率98

6.3 洗涤式颗粒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99

6.3.1 主要分类99

6.3.2 喷淋式99

6.3.3 旋流式100

6.3.4 冲击式102

6.3.5 文丘里式103

6.4 洗涤式除尘脱硫一体化污染控制106

6.4.1 旋流板塔106

6.4.2 文丘里洗涤塔107

6.4.3 洗涤式除尘脱硫设备的性能107

6.5 文丘里洗涤器的工艺及设备设计108

6.5.1 文丘里洗涤器的工艺108

6.5.2 文丘里洗涤器的设计108

6.5.3 设计计算110

思考与习题112

参考文献112

第7章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114

7.1 煤中硫的赋存形态114

7.2 燃烧过程SO2的生成机理114

7.3 燃烧中SO2控制115

7.4 燃烧后SO2控制117

7.4.1 技术工艺及其分类117

7.4.2 湿式石灰石/石灰法烟气脱硫118

7.4.3 其他典型湿法烟气脱硫120

7.4.4 半干法喷雾干燥烟气脱硫122

7.4.5 干法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124

7.5 湿式石灰石法烟气工艺及设备设计124

7.5.1 基本原理与化学过程124

7.5.2 工艺流程125

7.5.3 工艺参数126

7.5.4 技术原则与措施127

7.5.5 设计计算128

7.6 固定源SO2排放的监测131

7.6.1 碘量法131

7.6.2 定电位电解法132

7.6.3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133

思考与习题134

参考文献134

第8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136

8.1 燃烧过程NOx的生成机理136

8.1.1 热力型NOx136

8.1.2 快速型NOx138

8.1.3 燃料型NOx139

8.1.4 N2O的生成机理139

8.2 燃烧中NOx控制140

8.2.1 空气分级燃烧140

8.2.2 烟气再循环法142

8.2.3 低过量空气燃烧143

8.2.4 浓淡偏差燃烧143

8.2.5 低NOx燃烧器144

8.2.6 再燃脱硝144

8.2.7 高级再燃技术146

8.2.8 燃烧中脱硝技术比较147

8.3 燃烧后NOx控制148

8.3.1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烟气脱硝148

8.3.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烟气脱硝154

8.3.3 典型湿法烟气脱硝157

8.4 N2O控制159

8.5 烟气中SO2-NOx及颗粒物的同时脱除161

8.5.1 活性炭法161

8.5.2 SNOx法162

8.5.3 DESONOx法163

8.5.4 SNRB (SOx -NOx -ROx -BOx)法164

8.5.5 NOx SO技术164

8.5.6 电子束脱硫脱硝技术165

8.5.7 湿法FGD加金属螯合物技术166

8.6 SCR烟气脱硝工艺及设计166

8.6.1 SCR方案及原理166

8.6.2 设计计算167

8.7 固定源NOx排放的监测169

8.7.1 紫外分光光度法170

8.7.2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170

8.7.3 分散红外吸收法171

8.7.4 定电位电解法172

思考与习题172

参考文献173

第9章 汞污染控制175

9.1 燃煤烟气汞排放现状175

9.2 燃烧烟气汞的形态及其性质175

9.2.1 烟气中汞的赋存形态175

9.2.2 主要理化性质176

9.3 燃烧过程中汞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176

9.4 燃烧源汞污染排放控制179

9.4.1 燃烧前脱汞179

9.4.2 燃烧中脱汞180

9.4.3 燃烧后脱汞180

9.5 吸附法烟气脱汞的数学模型183

9.5.1 吸附过程的物料衡算183

9.5.2 气固两相间的传质183

9.5.3 吸附剂表面的吸附等温模型184

9.6 吸附法脱汞固定床的设计185

9.6.1 固定床吸附过程的物料衡算185

9.6.2 固定床吸附过程的计算186

9.7 固定源烟气汞排放的监测187

9.7.1 我国烟气汞监测方法188

9.7.2 美国烟气汞监测方法188

思考与习题191

参考文献191

第10章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排与控制192

10.1 CO2的排放现状192

10.1.1 CO2排放的总体趋势192

10.1.2 CO2排放的区域性193

10.1.3 CO2排放的行业性193

10.2 燃烧前CO2捕集194

10.2.1 主要原理与工艺194

10.2.2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196

10.3 燃烧中CO2捕集196

10.4 燃烧后CO2捕集197

10.4.1 技术工艺分类及特点197

10.4.2 化学吸收法198

10.4.3 吸附法200

10.4.4 膜分离法201

10.5 CO2捕获工艺的比较203

10.6 CO2的封存203

10.6.1 CO2海洋封存204

10.6.2 CO2地质封存205

10.6.3 CO2生态封存206

10.7 湿法CO2捕集工艺及设计207

10.8 全球CO2减排与控制的国际性公约211

思考与习题213

参考文献213

第11章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214

11.1 控制动因214

11.1.1 大气污染形势的变化214

11.1.2 公众健康的要求214

11.2 措施与策略215

11.2.1 大气污染源防治措施215

11.2.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策略措施216

11.3 行动计划217

11.4 面临的挑战219

思考与习题219

参考文献2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