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20 清 1644-1840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大通史 20 清 1644-1840 上
  • 李世愉,王政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23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33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54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20 清 1644-1840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3

一、清代前期历史发展大势3

(一)三个发展阶段3

(二)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与变化13

二、清代前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20

(一)清代前期的历史地位20

(二)清代前期的中国与世界23

(三)中国被卷入陌生的国际社会26

(四)康雍乾盛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8

(五)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30

三、清代前期历史发展特征31

(一)满汉的激烈对抗与缓解31

(二)边疆民族问题的妥善处理35

(三)专制集权的高度强化37

(四)传统手工业、农业的新变化39

(五)边疆地区的经营与开发41

治乱兴衰编46

第一章 权力更迭与政争46

一、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46

(一)山海关之战与清兵入关46

(二)大顺、大西政权的失败49

(三)南明各政权的兴亡51

(四)农民军的联明抗清53

(五)内地及沿海地区抗清斗争的失败55

(六)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变化56

二、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58

(一)多尔衮摄政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58

(二)四大臣辅政与康熙亲政60

(三)顺治、康熙时期抑制朋党的斗争62

(四)康熙末年的皇位继承斗争64

(五)雍正时期打击朋党的斗争66

(六)乾隆时期打击鄂尔泰、张廷玉朋党的斗争67

(七)嘉庆时期打击和珅贪腐的斗争69

(八)八旗王公贵族政治势力的逐渐衰败70

三、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的活动72

(一)平定“三藩之乱”72

(二)收复台湾74

(三)平定准噶尔部76

(四)平定回部的叛乱79

(五)土尔扈特部的回归80

(六)平定大小金川82

(七)平定张格尔叛乱84

(八)多民族统一国家版图的确定86

第二章 政策改革与调整88

一、顺治朝割除前明弊政与巩固统治的措施88

(一)多尔衮摄政时期88

(二)顺治帝亲政时期91

二、康熙帝亲政后的改革总方针93

(一)改革政治制度94

(二)改革经济制度94

三、雍正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97

(一)强化专制统治97

(二)推行“摊丁入地”99

四、乾隆初年“宽严相济”的政策100

五、嘉道时期的有限改革101

(一)嘉庆时期极其有限的改革102

(二)道光时期的“三大政务”103

六、清代前期改革的成效、局限和经验教训106

第三章 “康乾盛世”的起迄108

一、由乱入治(1684—1708)109

二、走向发展(1708—1751)111

三、达到顶峰(1751—1795)114

四、由盛转衰(1795—1813)115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19

一、民族关系119

(一)满汉关系119

(二)满蒙关系122

(三)满藏关系124

(四)与新疆地区各民族的关系126

(五)与南方各民族的关系127

二、国家关系129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129

(二)尼布楚条约及以后的中俄关系132

(三)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关系134

(四)马戛尔尼来华前后的中英关系137

(五)与周边各国的关系139

(六)西方各国对华的渗透与影响145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农民起义与民变147

一、各地的抗租抗粮斗争147

二、台湾人民的抗清起义150

(一)台湾的社会状况150

(二)朱一贵起义经过151

(三)朱一贵抗清的影响153

三、川楚白莲教起义154

(一)收元教与混元教在老林地区的传播154

(二)起义的导火线156

(三)起义爆发和湖北各地起义军的活动156

(四)四川各地白莲教起义与襄阳起义军失败157

(五)后期的艰苦斗争与起义失败159

四、天地会系统的起义160

(一)台湾小刀会起义160

(二)广东博罗、永安、归善天地会起义161

五、天理教起义及其他起义163

(一)天理教起义163

(二)蔡牵领导的渔民、船民起义165

(三)陕西岐山三才峡木工起义167

六、城市工商业者的反抗斗争168

七、士兵的骚乱170

经济编178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178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178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分布178

(二)卓有成效的边疆地区的开发180

(三)内地的进一步开发与资源利用183

(四)水利事业的发展185

(五)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186

(六)自然灾害频发189

二、人力资源及其利用192

(一)劳动力状况估测192

(二)城镇的人口构成194

(三)各种从业人口数的大体匡估196

(四)国家的劳动力政策及其作用200

三、清代前期的人口问题202

(一)人口增长轨迹202

(二)人口问题的出现205

(三)人口行为中的一些新动向208

第二章 财政制度与经济政策213

一、财务行政机构与财政管理213

(一)财务行政机构213

(二)财政管理体制和主要财务制度214

二、户口、土地的管理制度与财政收支216

(一)户口、土地的管理制度216

(二)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变革222

(三)财政收入224

(四)财政支出234

三、财政收支大势241

(一)顺治至康熙前期241

(二)康熙中期至乾隆时期242

(三)嘉庆至道光时期246

四、土地所有制248

(一)清皇室所有地248

(二)国家所有地250

(三)贵族地主所有地253

(四)官僚绅衿地主所有地256

(五)庶民地主所有地257

(六)自耕农民所有地259

五、经济政策261

(一)农业政策261

(二)工矿业政策265

(三)商业政策267

(四)货币制度271

第三章 日趋发展的部门经济275

一、农牧林渔业275

(一)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275

(二)集约化耕作与商业性农业280

(三)畜牧业、林业与渔业的发展284

(四)全国农业生产量的估算288

二、手工业的发展288

(一)官营手工业与江南织造289

(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90

(三)矿冶业的发展293

三、交通运输业297

(一)水陆路交通网络的扩展297

(二)交通运输量的增加302

(三)传统经济下的商品化发展与交通309

四、商业经济与国内市场311

(一)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311

(二)沿海贸易的发展与流通格局的变化318

(三)商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发展323

第四章 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329

一、高效农业与丝、棉纺织业并重的江南经济330

(一)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330

(二)发达的丝、棉纺织业332

(三)市镇经济的发展334

二、以外贸为导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338

三、经济深入发展的华北平原经济344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345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348

(三)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349

四、全国最大商品粮输出区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351

五、初步开发的边疆地区经济357

(一)广袤的东北平原的初步开发358

(二)台湾的开发与两岸贸易的发展359

第五章 科学与技术363

一、农业与科技363

(一)耕作栽培技术363

(二)水利与水利科技366

(三)历法与农业370

(四)抗灾科技370

二、手工业与科技372

(一)科技与传统工艺372

(二)纺织与印染技术375

(三)酿酒技术与传统工艺377

三、建筑业与科技378

(一)大型建筑工程的科技水平378

(二)园林建筑技术380

(三)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技术383

四、传统医药学的发展与应用384

社会结构编393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阶级、阶层与社会群体393

一、皇族与亲贵393

(一)皇帝393

(二)宗室、觉罗贵族394

(三)民爵贵族与圣裔贵族395

(四)八旗子弟397

二、官僚士绅399

(一)官僚与缙绅399

(二)绅衿399

(三)胥吏与幕僚401

三、地主与农民403

(一)地主403

(二)农民406

(三)农民与地主的关系412

四、凡人416

(一)商人416

(二)手工业者419

(三)其他424

五、雇工人和贱民424

(一)雇工人424

(二)贱民425

六、社会群体426

(一)宗教群体426

(二)行业群体430

七、秘密社会435

(一)民间宗教435

(二)秘密会社437

第二章 清代前期的家庭、宗族和社区438

一、家庭438

(一)个体家庭438

(二)宗族家庭443

(三)亲缘关系445

(四)家庭的多种功能448

(五)清代的“家”与“户”454

二、宗族458

(一)宗族结构458

(二)宗族功能464

(三)官方对于宗族发展所采取的政策469

三、社区476

(一)乡村社区476

(二)城市社区479

(三)其他社区481

第三章 清代前期社会成员的层间流动与社会人口的空间流动484

一、阶级、阶层与群体间的互动484

(一)阶级与阶层的变动484

(二)寄生集团的没落与新兴权贵的发展485

(三)八旗贵族及其子弟的沦落487

(四)京旗外迁489

二、各种形式的移民与流民491

(一)官府移民及其政策491

(二)自发移民及清政府对策495

(三)边疆流人502

(四)移民对边疆社会的影响506

三、清代前期对少数民族及边民的适情安置510

第四章 清代前期的少数民族居处及构成514

一、东北、蒙古地区各民族514

(一)达斡尔族514

(二)鄂温克族515

(三)鄂伦春族515

(四)赫哲族516

(五)朝鲜族516

(六)蒙古族516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517

(一)维吾尔族517

(二)哈萨克族518

(三)柯尔克孜族519

(四)锡伯族520

(五)乌孜别克族520

(六)塔吉克族521

(七)土族521

(八)裕固族522

(九)撒拉族522

(十)东乡族522

(十一)保安族522

三、西南地区各民族523

(一)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523

(二)彝族524

(三)白族524

(四)纳西族525

(五)傈僳族525

(六)哈尼族525

(七)拉祜族526

(八)基诺族526

(九)景颇族526

(十)阿昌族526

(十一)独龙族526

(十二)怒族527

(十三)羌族527

(十四)普米族527

(十五)傣族527

(十六)佤族528

(十七)布朗族528

(十八)德昂族528

四、中南、东南地区各民族528

(一)壮族、布依族528

(二)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529

(三)黎族530

(四)苗族530

(五)瑶族530

(六)畲族531

(七)土家族531

(八)仡佬族531

(九)高山族、京族5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