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说玉道器 玉器研究新视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殷志强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8133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34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242页
- 主题词:玉器-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说玉道器 玉器研究新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玉材文化1
一、玉究竟是什么东西?1
1.“石之美者为玉”1
2.辨玉的标准2
3.“真玉”与“假玉”3
4.矿物学上的玉4
5.文化史上的玉6
6.中国玉石文化的几个特点8
二、和田玉的文化意蕴9
三、翠玉的身世13
四、琥珀的发现16
五、良渚文化玉器材料探索20
1.玉石分野20
2.玉材的工艺特性观察21
3.玉材的考古地质学尝试23
4.玉材来源的探讨24
六、玉器蕴含的传统文化25
1.玉文化的形成26
2.玉是美的象征29
3.玉意味着财富30
4.玉是伦理道德的标志31
5.玉是等级名位的“护照”33
6.玉是神灵的化身34
第二部分 器具文化36
一、古代的玉兵36
1.“玉兵时代”述析36
2.由石兵至玉兵40
3.礼仪化的玉兵44
二、良渚古玉的发现与认识46
1.先民的遗珍47
2.古玩的宠物48
3.考据的成果49
4.考古学家的新发现52
三、良渚文化中心区外出土“良渚式”玉琮研究54
1.良渚文化发展的三个区域54
2.三个区域内出土的玉琮55
3.“良渚式”玉琮反映的若干问题57
四、江淮地区出土“良渚式”玉器文化属性蠡测59
1.江淮地区出土的“良渚式”玉器59
2.相关问题的探讨61
五、玉器反映的青墩文化性质65
1.输入玉料,青墩文化的原始经济已有一定规模66
2.开琢玉风,青墩文化注入新活力67
3.授玉与人,青墩成为向北传播玉文化的一个驿站68
4.生活离不开玉,青墩精神文化进入一个新境界69
六、玉琮的大千世界69
1.方圆相生 璧琮落地70
2.璧的类型 琮的形态74
3.深刻内涵 特殊用途76
七、玉璧分期及类型79
1.玉璧的界定79
2.玉璧的渊源81
3.玉璧的分期83
八、玉璧的使用功能116
1.祭天礼地——玉璧的通神功能117
2.趋利避害——玉璧的辟邪意蕴122
3.宝璧连城——玉璧的财富价值128
4.系璧铿锵——玉璧的等级观念132
九、玉璧的历史地位135
1.玉璧是古代数量最多的礼玉135
2.玉璧是古代形式最繁的礼玉137
3.玉璧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玉器138
4.玉璧是使用功能最广的玉器140
5.玉璧是等级最高的玉器141
6.玉璧是影响最大的玉器142
十、汉以前的“大玉器”143
1.“大玉器”层出不穷143
2.“大玉器”用材多样148
3.“大玉器”大礼仪器151
第三部分 甄别鉴赏154
一、新石器时代的抽象玉猪154
二、商代活链玉羽神156
三、最早的玉插屏157
四、玉虎、玉琥与玉符159
1.由玉虎到玉琥159
2.玉琥与玉符161
3.春秋玉琥的鉴定163
五、由琮改制的玉薰炉163
六、西汉抽象玉握豚164
七、西汉殓玉167
1.葬玉与殓玉之辨167
2.西汉殓玉的种类及用途168
3.西汉殓玉材料的来源及加工地的推测170
八、汉代螭龙纹玉剑饰172
九、修补的玉龙金钩175
十、玉樽与玉卮177
1.玉樽、玉卮本不同177
2.金樽、玉樽同根生178
3.玉后纷奢竞风骚179
4.明仿玉后品亦高181
十一、晋墓出土的汉玉卮182
十二、金蝉玉叶184
十三、玉羊泰185
十四、第一玉佩子刚牌187
第四部分 工艺设计189
一、以石攻玉189
1.环环相扣的工艺流程189
2.富有哲理的治玉思想192
3.别具匠心的琢玉技法195
二、玉器的形态构成205
1.玲珑的形体206
2.剔透的饰面207
3.多变的线条208
4.关键的点穴211
三、红山文化玉龙要素构成辨析212
1.黄龙再世212
2.龙的构成214
3.龙的世界217
附录219
一、二十世纪的玉器研究219
1.玉器考古获得突破219
2.玉文化研究始起步221
3.玉料工艺受到重视222
4.传世玉器的科学鉴别224
5.海外研究方兴未艾225
二、入道弥深 所见弥大——玉学大师杨伯达先生与中国玉文化研究227
1.学术生涯,文博事业与学术研究并重227
2.学术研究,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并茂228
3.玉学思想,“玉文化”与“玉神物”并举229
主要参考书目231
后记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