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
  • 王琦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105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67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501页
  • 主题词:中医学-体质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3

第一节 体质研究的作用3

一、创新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3

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体系4

三、丰富中医预防医学理论5

四、促进与多学科的交融6

五、实现与其他医学的对话7

第二节 中医体质研究形成的科研范式7

一、理论研究的三个要素7

二、技术路线的三个要素10

三、科研方法的三个要素12

四、科学发现与创新的三个要素13

第三节 理论体系的架构15

一、基本概念15

二、基本规律16

三、基本原理17

第二章 理论渊源18

第一节 先秦至西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18

一、《内经》对体质形成的认识18

二、《内经》体质分型思想21

三、《内经》对体质与疾病关系的认识22

四、《内经》对体质与治未病关系的认识24

第二节 东汉时期——中医体质思想临床应用的开端24

一、《伤寒杂病论》对体质现象的表述25

二、《伤寒杂病论》对体质与发病的认识25

三、《伤寒杂病论》对体质与疾病转归的认识26

四、《伤寒杂病论》对体质与治疗的认识27

第三节 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进一步积累27

一、对不同体质脉象的认识27

二、对体质与病因、证候相关性的认识28

三、对特殊人群(小儿、妇人、老人)体质的认识28

四、对体质与养生关系的认识30

五、对体质与方药用量关系的认识31

第四节 金元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不断丰富31

一、刘完素的体质思想31

二、张从正的体质思想32

三、李杲的体质思想32

四、朱震亨的体质思想33

第五节 明清时期——中医体质思想的临床应用34

一、张介宾在体质思想与应用方面的论述34

二、叶桂对中医体质思想临床应用的贡献35

三、其他医家关于体质思想的重要阐述36

第三章 基本概念38

第一节 体质与中医体质学38

一、体质概念及其定义原则38

二、体质相关概念的辨析42

三、兼夹体质概念44

四、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45

第二节 九种体质概念系统45

一、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命名依据45

二、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原则与方法46

三、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内涵46

第三节 体质辨识52

一、体质辨识的概念52

二、体质辨识的原则53

三、体质辨识的内容54

第四节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56

一、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概念56

二、以“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带动中医诊疗体系的创新57

三、辨体论治的意义57

第五节 体质三级预防体系64

一、一级预防64

二、二级预防67

三、三级预防67

第六节 概念延伸68

一、中医体质与模块思想68

二、中医体质与转化医学70

三、中医体质与4P医学71

四、中医体质与健康医学73

第四章 基本原理75

第一节 四个基本原理75

一、生命过程论75

二、形神构成论76

三、环境制约论78

四、禀赋遗传论79

第二节 三个关键科学问题80

一、体质可分论80

二、体病(证)相关论81

三、体质可调论82

第五章 基本规律83

第一节 体质形成83

一、先天因素83

二、后天因素88

第二节 体质生理103

一、体质与形态结构104

二、体质与年龄104

三、体质与性别110

四、体质与心理112

五、体质与适应能力114

六、体质的生理特点117

第三节 体质与证候关系120

一、体质与证候的区别120

一、体质与证候的关系125

第四节 体质与疾病关系127

一、体质与发病128

二、体质与病证的演变134

第五节 体质与治疗138

一、体质与治则138

二、因人施治依据141

三、辨体用方144

四、调体宜忌150

五、体质与治疗反应152

中篇 体质分类的形成及其基础研究155

第六章 体质分类的依据157

第一节 中国历代医家对体质分类的认识157

一、《内经》的体质分类157

二、后世体质分类163

三、历代体质分类方法对现代体质分类研究的启示164

第二节 国外体质分类的研究165

一、西方体质分类的研究165

二、日本体质分类的研究174

三、韩国体质分类的研究179

第三节 少数民族体质分类的研究185

一、藏医学体质理论185

二、维吾尔医学体质理论187

三、蒙医学体质理论188

四、傣医学体质理论189

第四节 个体差异的四个特征群190

一、形态结构191

二、生理机能191

三、心理特点191

四、反应状态192

第五节 体质分类的生物学依据193

一、体质人类学依据193

二、体质遗传学依据194

第七章 体质分类研究的方法学体系195

第一节 文献研究方法195

一、古代文献研究的方法195

二、现代文献的研究方法197

第二节 分类研究方法199

一、古代体质分类研究199

二、现代体质分类研究199

第三节 基础实验研究方法200

一、生化检测方法200

二、生物物理学方法201

三、免疫遗传学方法201

四、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202

五、心理测量方法203

六、生命质量测量方法204

第四节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05

一、横断面研究205

二、随机对照试验206

三、病例报告207

第五节 定性研究方法208

一、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208

二、定性研究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应用209

第八章 标准化的研究与建立211

第一节 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211

一、量表编制的原则211

二、体质类型的界定和亚量表的设定212

三、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过程212

四、中医体质量表的性能评价215

五、中医体质量表日文版的开发220

六、中医体质量表英文版的开发220

第二节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建立221

一、判定标准的建立221

二、判定标准的使用方法222

第三节 体质辨识技术研究223

一、兼夹体质判定的雷达图223

二、三维中医体质模型224

三、中医体质判定计算机自修正系统225

第九章 文献研究227

第一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文献依据227

一、平和体质(A型)227

二、气虚体质(B型)228

三、阳虚体质(C型)229

四、阴虚体质(D型)230

五、痰湿体质(E型)230

六、湿热体质(F型)231

七、血瘀体质(G型)232

八、气郁体质(H型)233

九、特禀体质(I型)234

第二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成因的文献研究235

一、平和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35

二、气虚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35

三、阳虚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39

四、阴虚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44

五、痰湿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47

六、湿热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50

七、血瘀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53

八、气郁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56

九、特禀体质成因的文献研究258

第三节 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研究261

一、资料来源和方法261

二、研究结果262

三、研究讨论267

第十章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270

第一节 九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横断面研究270

一、体质分布规律研究270

二、体质心理特征研究272

三、体质与生命质量研究274

四、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276

第二节 调体干预的临床试验研究278

一、轻健胶囊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痰湿体质疗效观察278

二、过敏康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的临床观察282

三、中药威脑口服液干预亚健康的临床研究285

第三节 体质研究的病例报告287

一、气虚体质调体医案287

二、阳虚体质调体医案287

三、阴虚体质调体医案288

四、痰湿体质调体医案289

五、湿热体质调体医案290

六、血瘀体质调体医案291

七、气郁体质调体医案292

八、特禀体质调体医案292

第十一章 体质分类的现代实验研究294

第一节 生理生化研究294

一、生物物理学研究294

二、生物化学研究298

第二节 免疫遗传学研究300

一、研究背景301

二、研究结论301

第三节 系统生物学研究302

一、基因组学与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302

二、代谢组学研究320

第四节 动物实验研究329

一、轻健胶囊的动物实验研究329

二、过敏康抗过敏的实验研究331

第十二章 临床应用341

第一节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临床应用341

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评价性研究341

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342

第二节 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45

一、气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46

二、阳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47

三、阴虚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48

四、痰湿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49

五、湿热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53

六、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55

七、气郁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56

八、特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58

第三节 不同病种与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61

一、不同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概述361

二、呼吸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67

三、心脑血管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70

四、神经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74

五、消化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76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77

七、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81

八、免疫系统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86

九、皮肤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388

十、其他疾病389

第四节 辨体用方的临床应用391

一、平和体质辨体用方391

二、气虚体质辨体用方392

三、阳虚体质辨体用方392

四、阴虚体质辨体用方393

五、痰湿体质辨体用方393

六、湿热体质辨体用方394

七、血瘀体质辨体用方394

八、气郁体质辨体用方394

九、特禀体质辨体用方395

第五节 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395

一、体质与亚健康概述396

二、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397

三、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399

第十三章 体质与公共卫生400

第一节 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400

一、以体质辨识为主的中医特色体检进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400

二、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401

三、应用前景与展望404

第二节 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405

一、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405

二、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406

第十四章 体质与养生康复410

第一节 体质与养生410

一、体质养生的基本观点410

二、体质养生的意义412

第二节 体质与营养414

一、中医体质的研究与营养学的关系414

二、体质营养学的现实意义415

第三节 体质与康复416

一、康复调体的目的416

二、辨体康复的原则416

三、辨体康复方法418

第十五章 学术影响与展望419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术国内影响419

一、总体应用情况419

二、学术影响与评价420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术国际影响424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424

二、国际竞争427

三、国际评价427

第三节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展望428

一、学术发展趋势428

一、发展规划430

附篇433

Ⅰ 中医体质学术论文著作目录435

一、国内期刊435

二、国外期刊443

三、会议论文444

四、报刊论文447

五、著作447

Ⅱ 中医体质学科研课题一览表449

Ⅲ 中医体质学科技奖励一览表450

Ⅳ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452

Ⅴ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大事年表4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