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奶牛乳房炎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奶牛乳房炎
  • 丁伯良、冯建忠、张国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4766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乳牛-乳房炎-防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奶牛乳房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奶业是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

二、乳房炎是奶牛发病率最高的疾病4

三、奶牛乳房炎是造成奶牛养殖损失最严重的疾病9

第一章 奶牛乳房生理结构与功能16

第一节 乳房生理结构16

一、乳腺外部结构16

二、乳腺内部结构17

三、乳腺及乳头组织结构18

第二节 乳腺发育及其调节21

一、乳腺发育阶段21

二、乳腺发育及产奶的神经体液调节24

三、泌乳及其调节26

第三节 乳腺结构的变化31

一、泌乳期乳腺结构变化31

二、干乳期乳腺结构变化32

第四节 乳腺的生理功能32

一、乳汁分泌功能32

二、乳腺免疫功能34

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的类型和临床症状39

第一节 隐性乳房炎39

一、隐性乳房炎特点39

二、隐性乳房炎的临床指标40

第二节 临床型乳房炎42

一、最急性乳房炎43

二、急性乳房炎43

三、亚急性乳房炎45

四、慢性乳房炎46

第三节 传染性乳房炎46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46

二、无乳链球菌性乳房炎47

三、支原体性乳房炎48

四、真菌性乳房炎48

第四节 环境性乳房炎49

一、环境链球菌性乳房炎50

二、大肠杆菌性乳房炎50

三、放线菌性乳房炎51

四、其他环境性乳房炎52

第五节 非感染性乳房炎53

一、发病特点53

二、临床症状53

第三章 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规律55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55

一、常见病原菌的感染和区系分布55

二、细菌56

三、支原体58

四、真菌和原囊藻58

五、病毒59

第二节 环境因素59

一、环境卫生差59

二、季节差异60

三、牛舍建筑不合理60

四、应激60

第三节 饲养管理不当61

一、牛群管理61

二、泌乳期管理61

三、干奶期和产犊期管理62

四、营养供应63

五、中毒64

第四节 牛体自身因素65

一、年龄、胎次和产奶量65

二、泌乳阶段66

三、乳区67

四、遗传68

五、其他疾病影响69

第四章 乳房炎主要病原微生物71

第一节 乳房炎病原微生物分布71

一、乳房炎主要病原微生物种类71

二、环境中主要乳房炎病原微生物72

三、牛体上依附的主要乳房炎病原微生物73

第二节 传染性微生物75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75

二、无乳链球菌和停乳链球菌79

三、支原体83

第三节 环境性微生物87

一、环境性链球菌87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9

三、肠球菌90

四、大肠埃希氏菌93

五、革兰氏阴性肠杆菌96

六、绿脓杆菌104

第四节 其他微生物106

一、化脓放线菌106

二、牛棒状杆菌108

三、星状诺卡氏菌110

四、分支杆菌111

五、巴氏杆菌114

六、布鲁氏菌116

七、坏死梭杆菌118

八、需氧芽孢杆菌120

九、厌氧芽孢梭菌122

十、钩端螺旋体124

十一、真菌126

十二、病毒132

第五章 乳房炎的发病机理138

第一节 乳房发生炎症的过程138

一、病原菌入侵乳房138

二、病原菌对乳房的感染和影响139

三、乳房组织对病原菌感染的炎症反应140

第二节 几种主要病原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141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141

二、无乳链球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143

三、大肠杆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143

第六章 乳房炎病理学变化145

第一节 临床病理变化145

一、临床型乳房炎血液学变化145

二、隐性乳房炎血液学变化146

第二节 病理剖检变化147

一、临床型乳房炎病理剖检变化147

二、隐性乳房炎病理剖检变化150

第三节 组织病理变化151

一、临床型乳房炎组织病理变化151

二、隐性乳房炎组织病理变化152

第四节 超微病理变化153

一、临床型乳房炎超微病理变化153

二、隐性乳房炎超微病理变化153

第七章 乳房炎病原微生物检测156

第一节 乳样的采集和运送156

一、物品准备156

二、采集及运送157

第二节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158

一、物品准备158

二、乳样的涂片、染色、镜检160

三、细菌的分离培养160

四、常见乳房炎致病菌的初步鉴定163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172

一、核酸提取技术173

二、多聚酶链式反应175

三、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179

四、其他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181

第四节 细菌药物敏感试验183

一、物品准备184

二、纸片琼脂扩散法(K-B琼脂法)185

三、其他细菌药敏试验方法190

四、酵母样细菌药敏试验195

五、联合药敏试验198

六、影响药敏试验结果的因素及质量控制200

七、临床选药原则205

第五节 自动化微生物鉴定及药敏测试系统206

一、基本原理207

二、常见自动化微生物鉴定及药敏测试系统207

第八章 体细胞及其控制215

第一节 体细胞的来源及影响因素215

一、体细胞和体细胞数215

二、体细胞的作用及影响因素215

第二节 体细胞数与乳量、乳质的关系217

一、体细胞数与产奶量217

二、体细胞对牛奶品质的影响219

三、体细胞数对乳制品的影响220

第三节 个体体细胞数和群体体细胞数221

一、体细胞数与泌乳天数221

二、前次体细胞数的比较221

三、乳区奶与个体奶的区别221

四、体细胞数与线性分关系221

五、体细胞数与病原微生物223

六、体细胞数的重要作用223

第四节 控制和降低体细胞数223

一、实施DHI224

二、加强牛场管理224

三、实施有效控制和预防225

第九章 乳房炎诊断228

第一节 临床型乳房炎诊断228

一、望、闻、问、触228

二、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特征229

第二节 隐性乳房炎诊断230

一、乳汁细胞学检查230

二、乳汁理化检查235

三、乳汁酶学检查237

四、乳汁成分检查239

第三节 病原学诊断240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240

二、分子诊断技术241

第十章 抗病育种与乳房炎控制242

第一节 与乳房炎有关的抗性性状242

一、奶牛对乳房炎的遗传抗性242

二、乳房炎抗性相关候选基因244

三、乳房炎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248

四、乳房炎抗性相关蛋白质组学249

第二节 遗传资源和选育251

一、遗传资源251

二、选育252

第十一章 牛场设施与乳房炎控制257

第一节 牛舍设计与乳房炎控制257

一、牛舍建筑设计与平面布局257

二、牛舍主要设施259

第二节 牛场配套设施与乳房炎控制260

一、防疫消毒设施260

二、牛运动场设施与乳房炎控制261

三、挤奶设施261

第十二章 营养物质与乳房炎控制266

第一节 三大营养物质和水266

一、碳水化合物266

二、蛋白质267

三、脂肪267

四、水267

第二节 维生素267

一、维生素A与β-胡萝卜素268

二、维生素E268

三、维生素D269

第三节 矿物质269

一、硒270

二、锌270

三、铜270

第四节 其他饲料添加剂271

一、腐殖酸271

二、中草药添加剂271

三、左旋咪唑272

第十三章 饲养管理与乳房炎控制273

第一节 饲养管理原则273

一、饲养原则273

二、管理原则273

第二节 犊牛和育成牛饲养管理274

一、犊牛饲养管理274

二、育成牛饲养管理275

第三节 泌乳牛饲养管理276

一、泌乳初期276

二、泌乳盛期276

三、泌乳中期和后期277

第四节 干奶期饲养管理277

一、干奶期乳腺生理特点277

二、干奶期管理279

三、干奶283

第十四章 应激与乳房炎控制290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及分类290

第二节 应激对奶牛乳房炎的影响290

一、环境温度应激290

二、挤奶应激292

三、免疫应激292

四、其他应激因素293

第三节 减缓应激的有效措施293

一、环境调控措施294

二、饲养管理措施295

第十五章 卫生保健与乳房炎控制297

第一节 奶牛乳房卫生保健297

一、泌乳期乳房卫生保健297

二、干奶期乳房卫生保健300

三、分娩期乳房卫生保健301

第二节 牛群卫生保健302

一、环境卫生302

二、牛体卫生304

三、员工卫生305

第三节 牛群其他相关疾病的防控306

一、牛群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监控306

二、牛群其他疾病的检疫与预防307

三、牛群的免疫接种308

第四节 牛群的防疫310

一、隔离设施和防疫制度310

二、牛场的消毒311

三、牛群疫病发生后的扑灭措施313

四、驱虫、杀虫与灭鼠314

第五节 牛群保健记录315

一、牛群保健记录的种类315

二、牛群保健记录的分析317

第十六章 挤奶与乳房炎控制319

第一节 挤奶方法与乳房炎控制319

一、挤奶原理319

二、手工与机械挤奶比较321

三、挤奶管理与注意事项323

第二节 挤奶卫生与乳房炎控制325

一、环境卫生326

二、工作人员卫生326

三、挤奶前乳头、乳房的清洗和消毒327

四、挤奶后乳头药浴328

五、挤奶设备的清洗、消毒329

第三节 机械挤奶与乳房炎控制330

一、机械挤奶引发乳房炎的主要原因330

二、机械挤奶引起乳房炎的主要环节331

三、机械挤奶成功与否的关键332

第四节 推荐的挤奶操作程序334

一、手工挤奶操作程序334

二、机械挤奶操作程序335

第十七章 乳房炎的免疫防制338

第一节 乳腺的免疫防御机理338

一、乳房的非特异性防御338

二、细胞免疫340

三、体液免疫344

四、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346

第二节 乳房炎疫苗的种类348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苗348

二、大肠杆菌菌苗354

三、链球菌菌苗356

四、多联苗357

第三节 免疫增强剂在乳房炎疫苗中的应用358

一、常用佐剂359

二、新型疫苗佐剂359

三、中草药免疫增强剂361

第十八章 奶牛乳房炎治疗365

第一节 治疗原则365

一、基本原则365

二、中兽医辨证施治原则366

第二节 治疗方法367

一、抗生素与化学药物疗法367

二、中药疗法377

三、激素疗法378

四、物理疗法379

五、封闭疗法380

六、生物疗法381

七、其他疗法383

第三节 常见乳房炎的治疗384

一、隐性乳房炎的治疗384

二、临床型乳房炎的治疗386

第四节 治疗失败的原因与对策390

一、治疗失败的原因390

二、对策393

第十九章 生鲜乳的质量控制395

第一节 生鲜乳及奶制品的质量对公共卫生的影响395

一、生鲜乳的定义395

二、生鲜乳与奶制品的关系395

三、牛奶质量与公众健康395

第二节 生鲜乳的质量标准396

一、我国的生鲜乳标准396

二、其他国家的生鲜乳标准398

第三节 影响生鲜乳质量的主要因素399

一、生物因素399

二、化学因素399

三、物理因素400

第四节 奶牛饲养过程中影响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400

一、细菌与牛奶品质息息相关401

二、饲料与乳品安全402

三、生产环境污染对奶牛健康和生鲜乳质量的影响402

第五节 生鲜乳生产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403

一、奶源基地的要求403

二、粪污处理的要求405

三、加强饲养管理406

附录409

附录一 乳用动物健康标准409

附录二 生乳411

附录三 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413

附录四 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425

附录五 生鲜乳检验429

附录六 无公害食品奶牛饲养兽药使用准则446

附录七 细菌分离培养用培养基453

附录八 细菌生化试验及其培养基和试剂471

附录九 细菌染色液的配制及染色法491

附录十 奶牛乳房炎诊断技术规范499

附录十一 常用治疗奶牛乳房炎中草药方剂503

附录十二 奶牛乳房炎无公害综合防制技术规程(试行)508

英(拉)汉专业词汇513

汉英(拉)专业词汇5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