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区域经济学通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安虎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4333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854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869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区域经济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区域以及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切入点1
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
二、分析区域经济时的基本切入点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9
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9
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1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16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6
二、主要的研究内容19
第四节 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研究状况及其趋势26
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趋势26
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状况及其趋势34
第五节 小结50
参考文献52
第二章 企业间竞争与活动区位选择57
第一节 寡占市场的基本模型57
一、古诺模型58
二、伯特兰模型62
三、埃齐沃斯模型64
四、模型选择67
五、序贯行动寡占69
第二节 差异化产品市场72
一、差异化产品的古诺竞争和伯特兰竞争72
二、区位分析方法74
第三节 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86
一、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87
二、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90
第四节 进入壁垒与竞争战略93
第五节 企业区位理论108
一、最小费用区位论108
二、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116
三、跨国公司企业区位123
第六节 小结129
参考文献131
第三章 作为经济组织的区域133
第一节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133
一、专业化经济和分工经济134
二、经济组织和资源配置140
第二节 城市化与城乡二元结构147
一、分工的演进与城市的形成147
二、交易的地理集中与城市化过程152
三、专业交易商的出现和城市化157
第三节 城市等级结构162
一、城市层系的最优层次数163
二、城市系统的多(单)核结构168
第四节 城乡联系与区域组织173
一、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173
二、城乡联系的主要模式177
三、城乡联系的主要途径180
四、区域的自组织能力与区域组织184
第五节 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185
一、城乡联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及思路186
二、我国城乡联系关联度区域比较分析191
第六节 小结194
参考文献198
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201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认识201
第二节 经济增长理论述评205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205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07
三、新增长理论212
第三节 经济发展阶段论215
一、空间经济发展阶段论215
二、非空间经济发展阶段论218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的几点启示222
第四节 结构转变理论224
一、刘易斯两部门模型224
二、托达罗模型227
三、斯蒂格利茨模型229
四、新古典与结构转变观点的比较232
第五节 增长极理论236
第六节 贸易与经济发展238
第七节 累积因果关系理论244
第八节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249
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简介249
二、聚集经济的外生解释251
三、聚集经济的内生解释254
四、内生的两区域“核心—边缘”模型258
第九节 区域经济的空间均衡262
一、倒U型理论262
二、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均衡264
三、后发优势与跳跃发展269
第十节 小结273
参考文献275
第五章 区域产业结构279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划分279
一、霍夫曼划分法279
二、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280
三、库兹涅茨的划分方法281
四、其他分类方法281
第二节 大道定律和转换轨道282
一、技术构成与产业结构282
二、经济均衡增长路径:大道定律及其决定性变量283
三、技术变换构成中的大道转换285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287
一、配第定律287
二、斯密顺序288
三、克拉克定律290
四、库兹涅茨的分析290
五、钱纳里的分析294
六、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297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310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和多层次分析311
二、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315
三、区域投入—产出模型320
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评价331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340
一、主导产业340
二、关联产业354
三、基础产业355
四、建立区域产业群体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356
第六节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360
一、产业结构政策的特征360
二、区域产业结构政策的内容361
三、产业结构调节手段及其效应363
第七节 小结364
参考文献366
第六章 区域环境经济367
第一节 市场失灵与环境问题的出现368
一、环境与帕累托效率368
二、市场失灵370
三、公共物品和负的公共物品概念371
四、公共物品和负的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模型373
五、外部性问题376
第二节 污染课税和产权安排379
一、庇古税的外部负经济内部化理论380
二、庇古税的效率性问题381
三、污染课税和污染削减补贴384
四、最小安全标准和鲍莫尔—奥茨税386
五、科斯定理388
六、科斯定理的政策意义389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389
一、排污权交易理论390
二、庇古税和排污权交易的比较392
三、排污许可证的原始分配和成本负担395
四、排污许可证交易的动态效率396
第四节 内生增长理论和区域环境经济398
第五节 小结400
参考文献401
第七章 区域旅游经济403
第一节 旅游产业概述403
一、地位和作用403
二、特征404
三、主要产业部门407
第二节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409
一、收入分配效应409
二、基础设施效应412
三、环境效应413
第三节 旅游产品及其供需分析414
一、旅游产品的组成要素及其特征414
二、旅游需求分析416
三、旅游产品定价和消费分析421
第四节 旅游市场分析425
一、旅游市场概述425
二、旅游市场细分427
三、旅游市场竞争428
第五节 旅游业投资438
一、可行性研究438
二、旅游投资风险和投资决策444
三、旅游经济效益分析451
第六节 小结454
参考文献455
第八章 区域的地域结构458
第一节 核心—外围二元结构458
一、核心—外围模型459
二、核心—外围模型对称性均衡的破坏462
第二节 城乡边缘区与三元结构的形成464
一、交通成本、交易成本与产业分类464
二、城市核心区、城乡边缘区、乡村区域三元结构的形成468
第三节 单核心城市与多核心城市结构475
一、单核心城市的结构特征475
二、多核心城市结构的特征479
三、新城市的形成484
第四节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488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488
二、区域地域结构演化490
第五节 小结493
参考文献494
第九章 区际分工和贸易496
第一节 劳动分工与收益递增496
一、区际劳动分工的基础496
二、区际劳动分工与规模经济498
三、分工和专业化与迂回生产方式499
第二节 劳动地域分工与区际贸易理论501
一、绝对优势理论501
二、比较优势理论502
三、要素禀赋理论512
四、里昂惕夫之谜524
五、规模经济模型527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535
一、专业化和分工的经济性536
二、区域经济专业化537
第四节 区际经济联系541
一、区际生产联系541
二、区际资本流动545
三、区际人口流动551
四、区际信息和技术的流动553
第五节 小结559
参考文献560
第十章 城市经济562
第一节 城市系统和等级规模分布562
一、城市最优规模的讨论563
二、城市规模分布566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城市化572
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及其特点573
二、转型经济国家的城市化及其特点579
三、中国的城市化584
第三节 城市经济增长589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589
二、城市经济增长机制590
三、城市经济增长政策596
第四节 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城市空间结构597
一、地租与土地利用598
二、城市土地利用与内部结构600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609
第五节 城市劳动力市场612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612
二、通勤成本与就业区位选择619
三、城市就业政策622
第六节 城市住房市场624
一、住房的基本属性和住房市场的基本特点624
二、住房市场的供需分析626
三、城市住房政策638
第七节 城市基础设施643
一、聚集经济与城市基础设施643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供求647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性分析及其测度650
第八节 城市交通652
一、城市交通的性质与影响652
二、城市交通的供需分析656
三、解决交通问题的基本对策658
第九节 城市政府和城市财政660
一、自然垄断与政府干预660
二、外部性与政府控制664
三、地方性公共物品的生产666
四、社会平等与转移支付667
五、集权与分权和地方政府效率667
六、城市财政668
第十节 小结670
参考文献672
附录:城乡边缘区677
一、城乡边缘区概述677
二、城乡边缘区的形成与发展680
三、城乡边缘区的特征689
四、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前景695
参考文献698
第十一章 乡村经济700
第一节 农村土地市场700
一、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发育滞缓的原因701
二、农村土地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土地市场的运作方式706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709
四、农村土地流转机制710
第二节 被分割的劳动力市场715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基本理论715
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716
三、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的政策722
第三节 乡村金融市场725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系统性缺陷726
二、农村金融的传统观点、做法及效果727
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区域布局和金融商品供求失衡729
四、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及其金融需求特征731
五、构建需求导向型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732
第四节 乡村基础设施735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735
二、乡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经济学分析738
三、公共产品供给最优的“说真话机制”741
四、加快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743
第五节 财政分权与转移支付746
一、财政分权与经济发展746
二、转移支付与乡村经济发展749
第六节 我国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755
一、产业聚集与聚集的经济效应755
二、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757
三、制约我国乡镇企业集聚化发展的生产力分散现状及结果分析759
四、乡镇企业集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与聚集区构建761
五、乡镇企业聚集规划的指导原则与政策763
第七节 贫困问题765
一、贫困的区域性特征与我国贫困人口下降缓慢的博弈分析765
二、积累贫困的经济运行机制770
三、区域经济增长战略与扶贫战略773
四、智力扶贫774
第八节 小结775
参考文献778
第十二章 区域乘数781
第一节 乘数模型781
一、静态乘数模型781
二、动态乘数模型783
第二节 区域乘数的具体应用784
参考文献788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789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起源789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和层次789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的作用790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产生794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目标799
一、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率与公平问题799
二、区域经济政策目标选择800
三、实现目标的策略810
第三节 区域经济政策手段816
一、主要的区域经济政策手段816
二、重新配置劳动力和资本的手段818
三、促进工业化手段820
四、交通与基础设施821
五、小型企业与技术支援822
六、政府采购合同824
七、产业开发许可证制度825
八、宏观政策手段826
第四节 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评价828
一、受援地区就业政策及其效应评价829
二、评价区域政策效应的计量经济学方法830
三、区域经济政策效应调查方法836
四、评价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法838
第五节 小结843
参考文献847
后记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