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百年中国美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百年中国美育](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4701030.jpg)
- 赵伶俐,汪宏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8670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美育-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百年中国美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读 艰难而灿烂的历程1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美育观念演进6
第一节 政策层面美育观念演进七阶段7
一、习性美育观(1900—1911)7
二、情感陶冶美育观(1912—1926)9
三、政治工具美育观(1927—1949)12
四、益智美育观(1949—1956)16
五、美育虚无观(1957—1976)17
六、德育美育观(1977—1985)18
七、素质教育美育观(1986—1999)20
第二节 理论层面美育观念演进六阶段23
一、习性陶情美育观(五四以前)24
二、情操美育观(五四及20世纪20年代)31
三、怡情悦性美育观(20世纪三四十年代)34
四、政治教育美育观(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39
五、德育美育观(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42
六、素质教育美育观(20世纪80年代中至20世纪90年代末)44
第三节 实践层面美育观念演进七阶段49
一、实用美育观(1900—1911)50
二、实用——审美美育观(1912—1926)50
三、实用——政治教育美育观(1927—1949)51
四、益智、道德美育观(1949—1956)54
五、政治工具美育观(1957—1976)55
六、德育美育观(1977—1985)56
七、全面教育美育观(1986—1999)57
第四节 中国美育观念演进总括62
一、20世纪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62
二、中国美育观念基本走向69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学校美育课程演进74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美育思想流派综述75
一、传统美育思想75
二、资本主义美育思想76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77
四、现代美育思想流派78
第二节 美育思想流派对艺术课程设置的影响79
一、民国前美育思想流派对艺术课程的影响80
二、“美育代宗教”思想对艺术课程的影响85
三、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对艺术课程的影响96
四、艺术美育流派对艺术课程的影响104
第三节 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其他课程的影响110
一、美育思想流派与学校其他课程的关系110
二、学科渗透美育思想对课程的影响112
三、课程因素美学价值的发掘与课程115
第四节 美育思想流派与美育课程的开设121
一、美育心理学派与美育课程概念的提出122
二、大美育学派与综合美育课124
三、审美化教育思想与学校课程全面审美化126
四、关于美育课程设置的探讨127
第五节 中国学校美育课程演进总括131
一、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影响的分析133
二、美育思想流派对学校课程设置影响的思考135
三、美育课程的未来展望139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后学校教学审美化演进141
第一节 课堂教学审美化概述142
一、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发展轨迹142
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理论基础144
三、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含义及特征148
四、课堂教学审美化的价值150
第二节 学校教学审美化发展的若干类型153
一、教学审美化的第一阶段——形象教学和愉悦教学155
二、教学审美化的第二阶段——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162
三、教学审美化的第三阶段——探究教学170
第三节 教学审美化的课堂操作方法175
一、教学审美化方法的意义175
二、教学审美化方法的艺术性体现176
三、教学审美化操作方法的特性及类别179
第四节 教学审美化的模式181
一、教学审美化模式的各种表达形态181
二、审美化教学模式的提出182
三、审美化教学变式研究186
第五节 学校教学审美化演进总括194
一、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全方位运行态势归纳194
二、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前景展望195
三、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的进一步关注点198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美育区域演进200
第一节 从区域分布特点看美育发展201
一、美育的区域性发展相关研究201
二、区域文化、区域教育对区域美育研究的提示204
三、美育区域发展调查及区域划分208
第二节 华北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214
一、从实践美学解剖美育的功能214
二、德育与美学的深层次交叉——德育美学观218
三、科学与美学、科学教育与美育相结合220
四、高校美育建设与发展226
第三节 华东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230
一、以艺术美育为主体231
二、企业美育的提出和发展232
三、家庭美育与生命美育234
四、社会审美文化及社会美育的建设236
第四节 西南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238
一、创建美育心理学239
二、美育理论体系研究241
三、美育实践体系的建设242
四、美育研究方法的突破246
五、美育研究网络的形成248
第五节 东北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252
一、分布地域的广泛性253
二、美育的基础教育实践性强254
三、部分中心城市带动全区美育发展255
四、创办《中小学美育》257
第六节 华中、华南及其他地区美育发展的特点258
一、华中地区的美育杂志258
二、华南地区的“特区审美文化与美育”261
三、其他地区的美育发展简述262
第七节 美育区域发展特点总括264
一、美育发展的自由性和多样性264
二、美育发展领域的开阔度与选择性265
三、美育与多学科的结合266
四、区域美育与教育、文化的互动267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美育的新特点272
第一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美育存在的新形态272
一、对学科知识的审美引导273
二、综合性课程与审美教育274
三、综合艺术课程与综合审美教育276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美育实验课程与教材281
第二节 走进审美时代的高校美育282
一、高校美育的使命:培养具有审美生存能力的一代新人282
二、建立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的高校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284
三、审美在高校交叉学科发展中的作用288
四、中国高校美育学会创办《美育通讯》、《高校艺术教育》杂志292
五、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队伍建设294
六、高校美育引领中国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发展前沿,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96
第三节 走向全民的社会美育299
一、艺术性职业和职业艺术化推进社会美育300
二、劳动产品的审美化提升生活和消费大众化的审美品味303
三、传媒及旅游业、文化娱乐和公共事业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作用305
四、社会美育应该成为体现文化和谐的国家意识和全民意识308
第四节 美育科学化的艰辛追求310
一、美育实践的科学化311
二、美育研究的科学化314
三、美育学科学位点的建设315
附录 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美育实证研究成果317
附录一 初中造型结构化教学对学生造型能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317
附录二 书法欣赏教学对小学生书法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330
附录三 审美概念学习效应与迁移的逻辑线路探究341
附录四 审美概念理解对于创造性思维作业成绩的影响352
参考文献361
后记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