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教育史 中华文化与教育的源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先秦教育史 中华文化与教育的源流](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4715572.jpg)
- 贾馥茗著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57112417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74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6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教育史 中华文化与教育的源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华文化与教育的哲学基础(一)—易1
第一节 宇宙观7
第二节 本体观10
第三节 人道观19
结语28
附注33
参考书目36
第二章 中华文化与教育的哲学基础(二)—书37
第一节 史承统绪40
第二节 天人合德43
第三节 德政善政49
第四节 建统立绪61
附注80
第三章 中华文化与教育的哲学基础(三)—诗87
第一节 由心理到人文90
第二节 人文的发皇96
第三节 丰富的文化内涵102
一、陶融情感为情操102
二、安于社会生活情状106
三、宗教意识人文化111
四、知识与思想的开展115
第四节 礼乐教化冶于一炉120
附注129
第四章 虞舜至周代的教育135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内容141
一、求和谐141
二、用乐教147
三、礼乐合德154
第二节 教育制度与实际161
一、教育系统与政务联系162
二、学校的功能173
第三节 教师与教学方法186
一、教师条件在教学有方187
二、尊师的意义190
三、教学法192
结论203
附注208
第五章 东周的教育思想家(一)—儒宗孔子213
第一节 东周教育形式的改变216
第二节 正宗的教育家221
一、宗师孔子223
二、名儒传流227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229
一、孔子思想的渊源229
二、孔子思想的文化精神231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主张与实际243
一、孔子的教育主张243
(一)发扬人的「精神」而至于「仁」的境地243
(二)修正人的「作为」以合乎「礼」的原则248
(三)克尽人的「职责」俾成为「君子」257
二、孔子的教育精神265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268
附注271
第六章 东周的教育思想家(二)—孟子277
第一节 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281
一、私淑孔子284
二、阐述孔子的思想285
(一)阐释论语285
(二)心知孔子288
(三)申春秋之义291
第二节 孟子的人道观点293
一、仁义为人道核心293
二、仁义为王道准则297
三、善与性善301
四、由存心以养性而归于善309
第三节 孟子的教育主张313
一、保持善性314
(一)为教之道323
二、教育有道323
(二)教育的实施328
附注332
第七章 东周的教育思想家(三)—荀子337
第一节 荀子教育思想的基础340
一、诗书礼乐的传统文化精神341
二、道德教化的政治整体观念345
第二节 荀子思想中的进步观点354
一、阐释概念355
二、心理观点361
三、以礼义法贯穿伦理369
四、划分人文和自然的科学趋向378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主张384
一、教育在化性起伪385
二、以师法礼义为教育的准绳389
三、以君子为人的典范396
四、教师与儒者405
附注412
第八章 儒家的承传与教育体系之完成415
第一节 礼记的出现417
一、礼记与大戴的时间问题418
二、检证孔门后学420
三、典籍的传流423
四、礼记中出现的孔门承传426
第二节 教育之形上根原—教育的本质428
一、天道本诚429
二、人道本天道——致诚432
三、人道体天道——修仁438
第三节 学习目的及次第445
一、止于至善446
二、由格致至平天下451
第四节 礼的承传458
一、礼的义理459
二、礼的范式470
第五节 教育形式476
一、幼年教育476
二、治者的教育479
三、老幼一贯481
附注483
第九章 本期著名家思想家及其思想487
第一节 老子490
一、道观492
二、德观496
三、人世观497
四、政治观504
五、外身以观人观物510
六、从教育立场看老子的观点514
(一)系统的形上学概念514
(二)人的特性与自然的关系问题516
(三)对世道人心的矫正作用518
第二节 庄子521
一、释道522
二、喻人528
三、人生观534
(一)胸襟开阔534
(二)外生死536
(三)外物539
四、知识论543
(一)知无涯际544
(二)相对辩证545
(三)精一入神548
五、从教育立场看庄子的观点550
(一)胸怀开朗551
(二)超然物外552
(三)知识的态度554
(四)知识的境界555
第十章 墨家与法家思想及其对教育的作用559
第一节 墨家561
一、政治主张563
(一)尚贤563
(二)尚同564
(四)非攻565
(三)节用565
(五)教人兼爱566
二、宗教信念567
(一)天志567
(二)明鬼568
(三)非命569
三、概念学570
四、从教育立场看墨子的观点575
第二节 法家580
(一)法令因时制宜582
一、商鞅582
(二)专壹农战583
(三)错法禁言583
(四)明法定分584
二、韩非584
(一)法585
(二)术593
(三)势598
(四)从教育立场看法家的主张601
结论605
辞汇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