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季羡林总主编;冯天瑜,汤一介,李学勤,张正明,俞伟超,袁行霈,章开沅副总主编;李维武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14270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9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总序…………………………………………季羡林1
导论 万里长江与百年哲学1
第一节 长江流域与近代中国哲学家3
一 近代中国哲学家的主要诞生地4
二 近代不同地域哲学家的思想舞台7
三 近代中国哲学家视野中的长江流域10
第二节 长江流域文化对近代中国哲学的影响13
一 长江流域文化的哲学传统13
二 长江流域文化的近代变迁20
三 长江流域文化的内在差异29
第三节 近代中国哲学的提问方式与主要问题32
一 近代中国哲学的提问方式32
二 近代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36
第一节 上海:中国哲学的新土壤与新空间44
第一章 上海与中国新哲学的崛起44
一 上海的现代化与中国的新哲学45
二 海派风格的近代中国哲学52
第二节 从呼唤“自强”到鼓吹“革命”59
一 从《校邠庐抗议》到《盛世危言》59
二 《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71
三 《革命军》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78
第三节 孙中山在上海的哲学探索90
一 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的结合92
二 《孙文学说》中的宇宙观与知行观96
三 《民权初步》中的政治哲学104
第四节 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崛起110
一 上海:《新青年》的摇篮111
二 批判旧文化,提倡新文化116
三 陈独秀与杜亚泉的论战130
第五节 上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142
一 《共产党》高举起共产党的旗帜143
二 瞿秋白与上海大学152
三 艾思奇与《大众哲学》166
四 李达在上海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177
第二章 南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交汇与兼融196
第一节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196
一 南京文化及其对近代中国哲学的影响197
二 近代南京哲学家、思想家的风貌与特色205
第二节 任鸿隽·《科学》·中国科学社212
一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与南京213
二 让中国人认识和了解“科学”216
三 “人生观的科学”与“科学的人生观”221
第三节 吴宓·《学衡》·新人文主义228
一 学衡派与东南大学229
二 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233
三 新文化运动的批评者239
四 中国文化历史的再思考247
一 方东美与南京253
第四节 方东美的生命之歌253
二 从生物科学到生命哲学257
三 找回中国哲学的智慧263
第五节 宗白华的美学之思268
一 宗白华与南京268
二 “科学人生观与艺术人生观”273
三 从西方艺术人生到中国艺术人生279
第三章 湖北:科学宇宙论与哲学本体论的体系化追求291
第一节 近代湖北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292
一 近代湖北的文化变迁292
二 鄂东之地与近代中国哲学发展297
三 湖北的大学与近代中国哲学发展305
第二节 王星拱的《科学概论》311
一 王星拱与武汉大学311
二 胡适、丁文江与王星拱314
三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318
四 科学宇宙论的建设323
一 熊十力与湖北文化330
第三节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330
二 科学与哲学的划界337
三 “体用不二”与“翕辟成变”342
四 “理智”与“性智”349
五 “新唯识论”的现代意义356
六 文化思想与政治哲学360
第四节 徐复观对熊十力思想的阐释367
一 徐复观的鄂东农村之根367
二 徐复观:熊十力的学生与阐释者374
三 认肯熊十力的中国文化意识379
四 承继熊十力的心学路向384
五 批评熊十力的本体论重建387
六 熊十力思想中的两种资源391
七 徐复观阐释熊十力的得与失395
第一节 近代湖南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400
第四章 湖南:政治哲学家的诞生地400
一 湖湘学风的传统在近代的发扬401
二 湖南人的性格及其近代体现406
三 近代湖南哲学的特点410
第二节 “经世”以求“自强”415
一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415
二 曾国藩与湘军精神423
三 郭嵩焘的西方文化观435
第三节 “变法”以图“维新”441
一 谭嗣同的“仁学”442
二 唐才常的“尊新”450
第四节 “革命”以建“共和”458
一 陈天华:“警世钟”的敲响459
二 杨毓麟:“新湖南”的呐喊467
三 浏醴萍大起义举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473
一 毛泽东与湖南477
第五节 毛泽东的哲学创造477
二 “实践论”的创立491
三 辩证思维与中国智慧501
四 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510
五 对中国建设问题的探寻519
六 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吸取524
七 毛泽东与蔡和森、李达537
第五章 昆明: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体系创造556
第一节 西南联合大学与近代中国哲学557
一 西南联合大学的哲学成就558
二 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创造的风格567
第二节 金岳霖的“道论”570
一 金岳霖与西南联合大学570
二 从休谟问题出发573
三 “道是式-能”577
四 “道”与“本然世界”583
五 “无极而太极是为道”590
六 “元学的态度”与“知识论的态度”595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599
一 冯友兰与西南联合大学599
二 “真际”与“实际”603
三 回应维也纳学派608
四 “新理学”的基本结构及其意义613
五 从《新理学》到《新事论》623
六 在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探寻628
一 贺麟与西南联合大学640
第四节 贺麟的“新心学”640
二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647
三 重建本体论的再思考652
四 “逻辑的心”与“心理的心”657
五 直觉方法的系统化665
六 重建本体论的“圆圈”:“心——理——心即理”671
参考文献673
后记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