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
  • 慈龙骏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790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39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994页
  • 主题词:沙漠化-防治-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第一篇 荒漠化概论3

第一章 荒漠化概念与全球荒漠化现状3

第一节 荒漠化的概念3

第二节 全球荒漠化概况12

第二章 中国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生物气候类型及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27

第一节 生物气候类型划分27

第二节 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和分区概述33

第三章 荒漠化与相关科学问题42

第一节 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42

第二节 荒漠化与全球变化45

第三节 荒漠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育52

第四章 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前景65

第一节 气候资源及其生产潜力66

第二节 土地资源及农业发展前景75

第三节 水资源及生态用水89

第四节 生物资源及其利用保护105

第五节 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119

第五章 荒漠化地区风沙活动与旱灾141

第一节 风沙流的形成与特性141

第二节 干旱灾害161

第六章 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历史分析166

第一节 历代干旱、半干旱区社会状况及人口变化166

第二节 干旱、半干旱区城镇的发展186

第三节 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196

第二篇 荒漠化各论209

第七章 荒漠化类型及风蚀荒漠化形成机制209

第一节 荒漠化类型209

第二节 风蚀荒漠化形成机理214

第一节 全国沙漠、沙地、戈壁及沙化土地现状与分布特征227

第八章 重点省(区、市)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227

第二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231

第三节 内蒙古自治区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240

第四节 西藏自治区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243

第五节 甘肃省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245

第六节 青海省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248

第七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251

第八节 北京市、天津市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分布253

第九章 沙尘暴的形成与传输途径256

第一节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257

第二节 沙尘暴的发生途径265

第三节 沙尘暴发生频率与荒漠化扩展的关系269

第四节 北京地区的沙尘暴及沙物质的移动272

第五节 大气气溶胶与沙尘暴281

第一节 黄土的形成与沙漠(沙地)的关系286

第十章 黄土与沙地-黄土边界带286

第二节 黄土的分布规律288

第三节 黄土的物理特性291

第四节 沙地-黄土边界带294

第十一章 水土流失298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形成机理298

第二节 水土流失分布及区域特征319

第三节 危害及评价326

第十二章 土壤盐渍化346

第一节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346

第二节 我国盐渍化土壤的分布357

第三节 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与防治363

第十三章 北方草原退化及其植被演替374

第一节 草原的地域分布和自然地理条件374

第二节 草原的类型和景观生态格局与区域特征387

第三节 草原退化机理的讨论405

第四节 草原植被退化演替类型与诊断411

第五节 退化草原的恢复演替与重建418

第十四章 中国荒漠区草地退化与生态重建428

第一节 中国荒漠区草地资源428

第二节 草地退化的评定437

第三节 退化草地生态重建449

第十五章 西藏高原荒漠化及其防治途径与对策463

第一节 西藏高原荒漠化发生的区域463

第二节 荒漠化土地的类型、分级与特征466

第三节 荒漠化的面积、分布与区域发展态势472

第四节 荒漠化的驱动机制及未来发展趋势486

第五节 荒漠化对环境与发展的危害和压力515

第六节 高原荒漠化防治的途径与对策520

第一节 干热河谷概况531

第十六章 干热河谷的形成、分布和植被恢复531

第二节 干热河谷典型地段产流特征536

第三节 干热河谷现有人工林环境539

第四节 干热河谷现有植被的群落结构552

第五节 干热河谷地区两种代表性造林树种的生理生态特性558

第六节 干热河谷现有人工林生长分析566

第十七章 戈壁、龟裂土的形成、分布和利用574

第一节 戈壁的形成、分布和资源利用574

第二节 干旱区龟裂土及其改造利用途径600

第三篇 荒漠化防治机理与综合优化模式613

第十八章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613

第一节 防治荒漠化的几个基本理论613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原则618

第十九章 植被防治荒漠化的原理与技术623

第一节 沙地立地条件类型划分623

第二节 植被防治的营造技术634

第三节 封育措施的基本原理与技术640

第四节 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结构646

第五节 大面积天然荒漠林的改造复壮654

第二十章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662

第一节 水利工程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防治中的作用662

第二节 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防治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667

第二十一章 荒漠化防治的“三圈”范式700

第一节 荒漠化防治的“三圈”生态范式的理论及研究700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的“三圈”生态范式的结构与功能708

第二十二章 绿洲防护林建设的原理与技术717

第一节 建设绿洲完善防护体系的必要性717

第二节 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建设722

第三节 绿洲防护林体系的功能724

第一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742

第二十三章 干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742

第二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和类型744

第三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效益748

第二十四章 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产业带建设的原理和前景769

第一节 干旱、半干旱区产业带建设的原理769

第二节 建设产业带的背景和优势条件773

第三节 干旱、半干旱区产业带的设计788

第二十五章 荒漠化评价796

第一节 概述796

第二节 荒漠化评价基准及指标体系802

第三节 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方法814

第四节 荒漠化评价实例研究——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821

参考文献839

附录Ⅰ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889

附录Ⅱ 图表目录909

附录Ⅲ 索引9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