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政扩张风险与控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财政扩张风险与控制
  • 丛树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4340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8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财政扩张风险与控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财政风险和风险体系1

目录1

1.财政风险的定义与特征2

1.1 财政风险的定义2

1.2 财政风险的特征7

2.财政风险的类型与表现10

2.1 财政风险的类型10

图表目录12

图1-1 财政风险体系示意图12

2.2 我国财政风险的表现13

图1-2 我国政府债务矩阵15

3.1 财政风险的外因分析19

3.我国财政风险的形成原因与传导机制19

3.2 财政风险的内因分析26

4.财政风险的传导机制34

图1-3 财政风险传导机制示意图37

第二章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38

1.凯恩斯乘数相关理论简述39

图2-1 IS-LM两维图45

2.1 中国IS-LM模型的初步设定47

2.中国的IS-LM宏观经济模型估计47

2.2 模型的估计53

表2-1 统计检验53

表2-2 统计检验54

表2-3 统计检验54

表2-4 统计检验55

表2-5 统计检验56

表2-6 统计检验57

图2-2 我国的IS-LM图59

3.1 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作用乘数的计算59

3.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作用乘数及其效应的实证分析59

表2-7 1985年至2000年我国财政乘数值60

图2-3 我国财政政策变量乘数60

3.2 财政政策理论作用乘数效应分析62

表2-8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63

表2-9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效应66

表2-10 税收乘数效应69

表2-11 财政政策综合乘数效应71

图2-4 1985年至2000年政府购买支出贡献率与综合贡献率72

图2-6 1985年至2000年税收贡献率与综合贡献率73

图2-5 1985年至2000年转移支付贡献率与综合贡献率73

4.我国财政政策实际乘数效应的实证分析74

表2-12 统计检验78

表2-13 统计检验78

表2-14 1985年至2000年我国短期、长期财政乘数比较80

图2-7 短期财政政策变量乘数81

图2-8 长期财政政策变量乘数83

表2-15 财政政策的短期综合乘数效应83

图2-9 两种模型下财政政策贡献率比较84

5.近年积极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实证分析85

表2-16 1994年至2000年财政政策理论乘数效应和实际乘数效应贡献率86

表2-17 1998年至2001年财政政策理论和实际乘数比较86

表2-18 1998年至2001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87

6.结论88

第三章 政府内债及政策效应90

1.1 国债政策运用的历史回顾90

1.我国国债政策的运用及评价90

表3-1 财政收支差额及国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98

1.2 国债规模增长的描述99

表3-2 国债绝对规模及其变化100

表3-3 国债相对规模及其变化102

1.3 关于近几年国债规模的评介103

图3-1 国债发行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3

表3-4 90年代以来国债依存度104

表3-5 90年代以来微观和宏观应债能力106

2.未来国债规模扩张的区间108

2.1 国债规模的多因素模型108

表3-6 90年代以来国债还本付息支出110

表3-7 国债发行量预测模型选取数据111

表3-8 模型拟合数值的偏差113

表3-9 2001年以前国债在今后年度偿债额及余额114

表3-10 多因素模型的国债发行额预测116

表3-11 按多因素模型举借国债的情况116

2.2 国债规模的单因素预测117

表3-12 按20%的发行额增长率举借国债的情况118

表3-13 按12%的净债务收入增长率举借国债的情况120

3.政府偿债能力的分析与估计120

3.1 政府偿债能力的分析和模型建立120

3.2 我国政府未来偿债能力估计和发行模式选择125

表3-14 政府实际偿债能力126

表3-15 政府剩余偿债能力127

表3-16 发行额受限制的剩余偿债能力128

4.对国债风险的认识和控制风险的政策建议129

4.1 关于国债风险的认识129

图3-2 国债运作过程示意图132

4.2 对现行我国国债风险的评估133

表3-17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35

表3-18 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135

4.3 防范我国国债风险的政策建议137

1.外债定义及范围界定140

第四章 政府外债及政策效应140

1.1 外债的基本定义140

表4-1 基本定义外债内含分析表143

1.2 我国的外债定义143

表4-2 两种定义的比较145

1.3 基本定义外债与我国定义外债具体范围比较146

表4-3 两种定义外债具体项目范围的比较147

1.4 外债定义的扩展148

图4-1 我国外债层次的划分150

2.1 我国外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51

2.我国外债的管理151

2.2 我国外债管理政策与外债管理制度152

图4-2 我国外债管理机构和层次156

图4-3 我国外债计划的编制程序图158

2.3 我国外债管理制度的风险控制评价170

表4-4 三类外债的范围与性质173

3.我国外债的财政风险180

3.1 我国外债状况及其引起的潜在财政风险182

表4-5 1981年至2000年我国外债余额增长变动表182

表4-6 1991年至1997年我国外债余额、外债依存度与经济增长184

图4-4 三指标值变动图186

表4-7 外债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

表4-8 外债与国内生产总值及外汇收入188

表4-9 外债流入、外债流出和GDP及外汇收入189

图4-5 GDP增量/外债净流入指标值变动190

表4-10 1985年至2000年反映我国外债规模的相关指标值分析191

表4-11 不同国家外债负债率指标比较193

图4-6 不同国家外债负债率比较194

表4-12 不同国家外债偿债率指标比较194

图4-7 不同国家外债偿债率比较195

表4-13 1985年至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195

图4-8 资金缺口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相悖198

表4-14 资金缺口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198

表4-15 外债来源结构200

表4-16 1998年、1999年我国外债的债务人分布200

图4-9 1999年我国外债债务人结构201

表4-17 1999年我国外债不同债务主体的外债种类结构202

表4-19 1991年至2000年我国短期外债与外债还本付息额情况204

表4-18 1989年至2000年我国外债的期限结构及不同期限外债的增长情况204

图4-10 1995年我国外债余额币种结构205

表4-22 汇率对外债余额影响分析表206

表4-21 1981年至2001年我国100日元折合人民币的价值206

表4-20 1981年至2001年我国1美元折合人民币的价值206

表4-23 1995年我国外债投向结构分析表207

3.2 政府外债及担保外债的现实风险208

图4-11 1995年我国外债投向结构208

表4-24 1991年至1999我国公共部门及其担保的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209

表4-25 公共部门及其担保的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占政府经常性收入的比例210

表4-26 我国1991年至1999年政府公共部门及其担保的长期外债211

3.3 拓展外债的风险212

表4-27 1991年至1999年政府公共部门和经公共部门担保的长期外债占总长期外债比重212

表4-28 1981年至2001年我国进出口差额统计表213

表4-29 1991年至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变动表213

3.4 外债财政风险的综合评价和指标214

表4-30 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额214

表4-31 外债财政风险综合评价体系217

表4-32 1991年至1999年我国外债财政风险的综合评价218

图4-12 综合指数219

4.我国外债财政风险的预测219

4.1 外债余额的预测219

表4-33 我国外债余额预测221

表4-34 1985年至2000年我国外债和进出口状况222

4.2 相关指标及外债财政风险预测225

表4-35 2001年至2005年我国外债状况的预测226

4.3 小结与对策227

表4-36 2001年至2005年我国外债财政风险综合评价的测定228

第五章 公共部门负债规模和风险231

1.财政赤字231

图5-1 财政赤字的核算图231

1.1 财政赤字的类型232

表5-1 通货膨胀会计核算和预算赤字234

图5-2 财政赤字的类型235

1.2 公共部门的构成236

1.3 国家资产负债表:衡量财政状况的补充形式238

表5-2 新西兰1994/1995财政年度国家平衡表242

表5-3 美国联邦政府显性资产和负债243

表5-4 中国公共部门资产负债表示意图243

1.4 政府或有负债245

表5-5 公共部门负债分类247

表5-6 新西兰政府或有债务报告248

2.我国政府债务248

2.1 衡量我国政府债务的复杂性248

2.2 对我国中央政府债务的估计250

表5-7 1989年至2000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256

表5-8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257

2.3 地方政府负债259

表5-9 两个乡镇经常性赤字的总量与结构265

表5-10 某县隐性债务规模统计表270

表5-11 该县债务资金来源结构分析270

表5-13 该县政府债务偿债系数表271

表5-12 该县债务资金使用途径结构表271

图5-3 某城投公司1994年至1998年公司支出结构图272

表5-15 1994年至1998年该县城投公司收支情况273

表5-14 1994年至1998年该县城投公司资产负债分析273

2.4 对地方借债的管制273

2.5 关于中国公共部门负债规模的初步判断275

表5-16 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的国际比较276

表5-17 1990年至1995年中国公共部门赤字总额277

2.6 结语277

表5-18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1999年期末余额)278

表5-19 模拟1999年中国公共部门资产负债主要情况279

表5-20 中国公共部门收支表280

图5-4 我国复式预算构想一281

图5-5 我国复式预算构想二281

1.1 公司成立的背景283

1.该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概述283

附录一 关于某省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的调查报告283

1.2 公司的经营方向284

1.3 该公司与政府的关系284

2.城投公司资产负债状况分析285

2.1 城投公司资产构成情况分析285

2.2 城投公司负债情况分析286

2.3 城投公司现金流量分析287

2.4 城投公司偿债能力分析288

3.调查结论289

附录二 某市某区关于财政风险控制的实践290

第六章 公共部门实际可支配财力291

1.应用GFS对我国财政规模的调整291

1.1 须调整的项目292

表6-1 1997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295

表6-2 中国财政收入统计口径调整对照296

1.2 调整后的中国财政收入296

表6-3 中国财政收入统计口径297

1.3 我国预算内财力规模298

表6-4 税收占GDP比重的比较303

2.1 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的起源304

2.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304

2.2 预算外和制度外的财力规模310

3.1 国有资产收益的分类311

3.国有资产收益311

表6-5 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纳入预算内的部分)313

3.2 国有资产变现的收入与使用途径314

表6-6 英国民营化售股收入与政府赤字315

4.其他收入321

4.1 铸币税323

表6-7 1986年至1998年我国的铸币税324

表6-8 货币发行收入的分配326

表6-9 外汇储备的年度变动和经营亏损328

4.2 金融压制收入331

表6-10 集体企业与个体私营企业产值与贷款比重334

表6-11 1985年至1994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336

4.3 政府管制收入338

表6-13 美国社会性管制每年的成本和效益344

表6-12 美国经济性管制每年的成本344

4.4 彩票发行收益345

表6-14 中国福利彩票资金历年统计表346

5.结语:关于中国公共部门财力规模的初步判断350

表6-15 各种资金一览表350

表6-16 中国公共部门财力水平估计351

第七章 我国财政周期性波动分析352

1.1 财政周期性波动的内涵353

1.财政周期性波动的界定353

1.2 财政周期性波动的测定指标357

1.3 财政周期性波动的测定方法360

1.4 对财政周期性波动的几点认识362

2.财政周期性波动的历史和现状考察364

2.1 财政收入政策周期波动考察365

表7-1 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主要数据366

图7-1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财政收入增长率367

表7-2 改革开放后三次财政收入政策相机抉择周期波动主要情况表368

表7-3 财政收入实际值及历史趋势的变动369

图7-2 财政收入实际值与历史趋势值370

表7-4 1978年以来中国财政支出主要数据371

2.2 财政支出政策周期波动考察371

图7-3 财政收入政策相机抉择的周期特征371

图7-4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财政支出增长率372

表7-5 改革开放后四次财政支出政策相机抉择周期波动主要情况373

表7-6 财政支出的实际值及历史趋势值374

图7-6 财政支出政策相机抉择的周期特征375

图7-5 财政支出实际值与历史趋势值375

图7-7 财政赤字实际值与财政赤字的趋势值376

2.3 财政周期性波动的整体考察376

图7-8 财政周期性波动政策结果——调整后的财政赤字377

图7-9 英国经调整后的财政赤字378

图7-10 我国财政赤字调整前后的波动情况379

3.财政周期性波动原因分析379

3.1 政府职能、政策目标与财政政策波动380

3.2 经济波动与财政周期性波动384

图7-11 GDP名义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385

表7-7 1979年至2002年我国经济几次波动的主要情况386

图7-12 调整前的财政收支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波动关系390

图7-13 调整后的财政收支增长率波动与经济增长率波动关系390

表7-9 财政支出政策相机抉择周期波动与GDP增长率波动的时差相关系数391

表7-8 财政收入政策相机抉择周期波动与GDP增长率波动的时差相关系数391

3.3 社会责任与财政政策波动394

图7-14 财政支出结构变动的历史轨迹398

图7-16 政府对科教文卫支出政策的变化轨迹399

图7-15 政府对社会福利支出政策的变化轨迹399

3.4 决策者的行为倾向与财政周期性波动399

4.财政周期性波动的引致效应402

4.1 财政周期性波动与宏观经济绩效403

表7-10 财政政策变量操作与两个增长率的变动方向404

图7-17 财政政策变量的操作与均衡增长率的实现405

图7-18 不同价格指数的变动轨迹407

图7-19 非政府部门投资增长率变动轨迹407

表7-11 C和Y的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409

表7-12 1979年至2002年我国宏观税率一览表410

表7-13 1979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政策短期乘数410

表7-14 1979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参数总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411

图7-20 1979年至2002年财政收支政策波动的稳定效应411

图7-21 财政赤字实际数与政策同期波动所产生的赤字416

图7-23 长期赤字的可持续性419

图7-22 长期赤字的不可持续性419

4.2 财政周期性波动与微观决策419

图7-24 厂商的最优投资路径422

图7-25 关于未来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的效应422

4.3 改进相机抉择政策效果的几点建议425

表7-15 美国GNP乘数大小及其时间路径427

5.本章小结429

1.引言431

第八章 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系统431

2.1 系统设计的目标434

2.系统设计的目标和理论逻辑434

2.2 系统设计的理论逻辑436

3.财政风险的识别——明确预警对象436

3.1 财政风险的定义436

3.2 财政风险体系及其传导机制441

4.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构成444

图8-1 财政风险预警系统445

5.财政风险预警方法选择447

5.1 宏观经济预警研究方法简述448

5.2 金融危机预警研究方法简述450

5.3 财政风险预警方法的选择457

6.预警指标体系构造463

6.1 预警指标体系的定性分析464

表8-1 定性分析下财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496

6.2 预警指标体系的定量分析500

表8-2 指数法下确定的财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504

表8-3 预警信号矩阵515

7.预警信号系统的设置516

7.1 合成指数的编制517

表8-4 财政风险预警信号系统520

7.2 预警信号灯的设置520

8.我国财政风险预警的实证分析521

8.1 样本选取和数据调整521

表8-5 中央财政的补助支出占中央财政本级支出的比重523

表8-6 国有企业与国有工业企业亏损状况524

8.2 财政风险的测定525

8.3 财政风险的周期特征526

表8-8 财政外部风险指标指数化得分及其合成指数(一)527

表8-7 财政内部风险指标指数化得分及其合成指数527

表8-9 财政外部风险指标指数化得分及其合成指数(二)528

表8-10 财政风险预警信息显示图528

图8-2 财政内部风险指标指数化图529

图8-3 财政外部风险指标指数化图(一)530

图8-4 财政外部风险指标指数化图(二)531

表8-11 财政内部风险合成指数与财政外部风险指数及其合成指数的相关关系532

图8-5 财政风险合成指数图534

9.1 财政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局限性534

9.财政风险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及完善对策534

9.2 提高财政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用性的措施536

10.结论537

1.源于收入方面的财政风险——收入风险539

附录 当前我国财政风险的经验分析539

2.源于支出方面的财政风险——支出风险541

附表8-1 1994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状况542

附表8-2 1994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支出状况543

3.源于赤字的财政风险——赤字风险544

附表8-4 1994年至2002年我国财政赤字状况544

附表8-3 部分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占GDP比重544

附表8-5 1994年至2001年部分欧盟国家赤字率(赤字、盈余GDP)546

4.源于国债方面的财政风险——债务风险547

附表8-6 国内财政债务还本付息548

附图8-1 国家财政债务总收入548

附表8-7 1994年至2002年国民经济应债能力552

附表8-8 1994年至2002年财政应债能力552

附表8-9 1994年至2001年国家内外债比例554

附表8-10 外债风险554

附表8-11 截至2001年6月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556

附表8-12 1994年至2001年我国外债余额及其结构556

5.财政面临的公共风险557

6.财政面临的其他风险561

后记 对我国中长期宏观财政政策的思考562

参考文献5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