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 颜晓峰主编;李建平,朱光泽,赵小芒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257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结晶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

(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哲学总结2

(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6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与时俱进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13

(一)开辟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14

(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18

(三)创立了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20

(四)提供了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方法27

(一)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智慧和哲学财富30

三、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方法论30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结晶31

(三)研究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哲学课题32

(四)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功能33

第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36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3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37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与确立39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发展41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44

(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44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45

(三)实事求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47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50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及其涵义51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52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相互联系与统一57

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58

(一)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58

(二)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法宝61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思想力量62

第二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64

一、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论6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65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7

(三)从战争学习战争69

(四)中国革命和战争认识规律的科学总结72

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75

(一)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76

(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80

(三)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83

三、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进一步认识“三大规律”86

(一)实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统一87

(二)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91

(三)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94

第三章 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辩证法99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100

(一)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101

(二)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102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104

(四)认识事物的矛盾分析方法106

(五)战争辩证法中的对抗性矛盾108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和矛盾解决方式109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系统和性质110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113

(三)非对抗性矛盾对立面的相互协调114

(四)从对立面结合的思想到和谐思维116

三、联系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系统辩证法118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要素相互关系论11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外部联系与世界眼光121

(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系统辩证法123

四、凝结着实践智慧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诸范畴125

(一)一般性和特殊性126

(二)渐进性和阶段性127

(三)原则性和灵活性129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131

(五)反“左”和反右133

(六)必然和自由134

第四章 革命、改革和创新的社会动力论138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39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动力139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41

(三)历史发展的结果取决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合力142

(四)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143

二、革命是破坏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推动力量145

(一)革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抉择145

(二)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147

(三)革命是一场艰巨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148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50

(一)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有益探索150

(二)改革动力论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重要成果152

(三)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深刻革命155

(四)通过改革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158

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59

(一)创新是人类实践的本质特征159

(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163

(三)创新动力论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时代内涵166

(四)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169

第五章 以先进生产力为标志的物质文明论174

一、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175

(一)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175

(二)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176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179

(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18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83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83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186

(三)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187

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88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89

(二)解放生产力就是要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完善192

(三)合理调整影响生产力的各种因素,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195

四、党的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96

(一)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196

(二)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198

(三)始终坚持和贯彻生产力标准200

第六章 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的精神文明论203

一、先进文化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04

(一)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社会范畴204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促进206

(三)文化的力量越来越突出209

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11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211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14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18

(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20

三、创新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源泉223

(一)在创新中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24

(二)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创新民族文化225

(三)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文化228

第七章 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文明论231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232

(一)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进步的成果232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理念23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238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38

(二)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241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46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249

(五)尊重和保障人权251

(一)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255

三、政治文明建设的兼容并蓄和中国道路255

(二)自主选择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发展道路257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59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关系论26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认识过程和基本思路26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264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过程270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274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发展276

(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276

(二)在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的情况下,重视利益群体和各个阶层的社会和谐277

(三)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280

三、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283

(一)坚持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的统一284

(二)坚持矛盾分析法则和人民主体理论的统一286

(三)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288

(四)坚持设计任务目标与提供技术手段的统一290

第九章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93

一、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总目标294

(一)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认识成果294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297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299

二、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01

(一)推进社会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301

(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03

(三)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305

(四)保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307

三、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309

(一)正确反思人类中心主义310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312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314

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316

(一)以人为本,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17

(二)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319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321

第十章 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价值观324

一、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325

(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一脉相承326

(二)科学历史观的必然结论328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发展329

二、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价值观的科学内涵333

(一)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333

(二)把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34

(三)把人民利益作为检验和评价党的全部工作的唯一标准338

三、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价值观的实现途径339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价值观的关键339

(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实现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价值观的根本途径341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实现始终代表人民利益价值观的根本保证343

第十一章 坚持科学的领导方法论346

一、领导方法论的重要作用347

(一)领导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347

(二)领导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功能348

(三)指导全党工作必须重视领导方法论问题350

二、领导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51

(一)在领导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352

(二)在领导活动中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取向355

(三)在领导活动中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359

(四)在领导活动中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362

(五)在领导活动中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364

参考文献370

后记3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