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太阳电池阵设计手册 光电能转换原理及其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太阳电池阵设计手册 光电能转换原理及其应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4818038.jpg)
- (美)劳申巴赫(Rauschenbach,H.S.)著;张金熹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宇航出版社
- ISBN:15244·0072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太阳电池阵设计手册 光电能转换原理及其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太阳电池阵1
第一章 太阳阵系统1
太阳阵的概念1
1-1.太阳阵和蓄电池1
1-2.太阳阵、太阳板和元器件1
1.3.太阳阵的类型2
1-4.作为能源系统一部分的太阳阵3
1-5.作为一个系统的太阳阵4
1-6.混合系统4
太阳阵的发展历史5
1-7.地面太阳阵的历史5
1-8.空间太阳阵发展史6
1-9.太阳电池阵的前景11
太阳阵的应用12
1-10.地面应用12
1-11.空间应用13
1-12.来自空间的能源13
太阳阵系统的性能13
1-13.太阳阵的几个额定值13
1-14.地面平板式太阳阵14
1-15.地面聚光式太阳阵16
1-16.空间平板式太阳阵16
1-17.自旋式空间太阳阵17
1-19.空间太阳阵的轨道性能18
1-18.空间聚光式太阳阵18
第二章 太阳电池阵分析22
电路分析22
2-1.电路模型22
2-2.电路简化22
2-3.电路响应24
2-4.电路方程25
2-5.工作点27
半导体和太阳电池模型28
2-6.量子力学28
2-8.半导体结30
2-7.半导体材料30
2-9.太阳电池的工作过程31
2-10.太阳电池方程31
2-11.太阳电池的直流模型34
2-12.太阳电池的分布参数模型35
2-13.用于计算机的解析模型36
2-14.计算机的非解析模型39
2-15.适当模型的选择39
2-16.太阳电池的交流模型40
太阳电池阵模型42
2-17.太阳电池的并联与串联42
2-18.受光照的太阳电池阵43
2-19.部分遮挡的并联电池45
2-20.部分遮挡的串联电池46
2-21.带有分路二极管的太阳电池串48
2-22.遮挡系数48
2-23.无光照的太阳电池阵模型50
2-24.阻塞二极管模型50
2-25.受反向偏压的太阳电池51
2-26.反向偏压太阳电池的功率耗散51
太阳电池阵性能预计53
2-27.太阳阵输出分析53
2-29.入射角的计算55
2-28.移动I-V曲线的顺序55
2-30.有效太阳光强的计算57
2-31.太阳电池和太阳阵I-V曲线的计算58
阴影分析60
2-32.阴影60
热分析63
2-33.热流与温度63
2-34.传导传热66
2-35.对流传热67
2-36.辐射传热68
2-37.传热的电学模拟71
2-38.地面太阳阵的工作温度72
2-39.可靠性与失效率73
可靠性分析73
2-40.失效模式与失效效应74
2-41.可靠性模型76
轨道分析77
2-42.航天器的轨道运行77
2-43.简化的轨道理论78
2-44.椭圆轨道的高度80
2-45.航天器在空间的位置81
2-46.轨道面的照度82
2-47.太阳角84
2-48.日食阴影区86
3-1.设计过程87
3-2.设计阶段87
设计概念87
第三章 太阳电池阵设计87
3-3.设计人员88
3-4.不定因素与风险性88
3-5.优化设计88
3-6.设计要求、设计准则和设计接口89
3-7.政策限制91
3-8.设计鉴定92
3-9.生产力与成本93
3-10.人事管理94
光电系统设计94
3-11.负载分布图的制定94
3-12.照度分布图的制定95
3-13.太阳阵尺寸初步估算——面积法96
3-14.太阳阵尺寸初步估算——电池效率法97
3-15.太阳阵尺寸初步估算——电池功率法97
太阳阵的详细设计97
3-16.太阳阵尺寸的详细估算97
3-17.空间太阳阵的外形选择100
3-18.太阳电池片的需要量100
3-19.太阳电池阵的布局102
3-20.太阳电池阵的布线102
3-21.热点设计考虑104
热设计105
3-24.在空间的温度控制105
3-22.可靠性设计105
3-23.高压设计105
3-25.地面太阳阵的温度控制107
3-26.降低吸收比107
3-27.增大辐射比108
3-28.增大对流109
3-29.改善几何形状109
3-30.尽量降低日食阴影区出口温度110
辐射屏蔽设计110
3-31.太阳电池的辐射屏蔽110
3-32.轨道上损害当量的通量值111
3-33.屏蔽厚度的确定114
3-34.1兆电子伏通量值分析的程序116
3-35.抗低能质子的屏蔽措施117
3-36.盖片和盖片胶粘剂的吸收剂量119
电磁设计119
3-37.静电屏蔽119
3-38.磁净度120
3-39.最大限度地减小磁矩122
3-40.静电充电控制123
4-2.直接能量转换125
4-1.太阳电池器件125
光电原理125
第四章 太阳电池125
第二部分 太阳电池阵构件125
4-3.光电效应的发现126
4.4.现代硅电池的发展史126
4-5.非硅电池的发展历史129
太阳电池类型131
4-6.太阳电池的分类131
4-7.按应用分类131
4-8.按材料和工艺分类132
4-9.按构造分类134
4-10.按光学特性分类135
4-12.现代地面硅太阳电池137
4-11.现代空间硅太阳电池137
电特性138
4-13.太阳电池的极性138
4-14.电流—电压特性138
4-15.串联电阻140
4-16.并联电阻140
4-17.能量转换效率141
4-18.曲线系数和占满系数141
4-19.太阳强度效应142
4-20.温度的可逆效应143
4*21.温度系数144
4-22.温度的不可逆效应146
4-23.高光强和高温工作条件147
4-24.低光强和低温工作条件148
4-25.反向特性148
光学特性150
4-26.光学特性对电池效率的影响150
4-27.光谱响应的定义151
4-28.太阳电池的光谱响应151
机械特性153
4-29.太阳电池的尺寸和外形153
4-30.电池厚度153
太阳电池的接触154
4-32.太阳电池接触的类型154
4-31.活性区面积154
4-33.接触的构造型式156
4-34.接触强度157
辐射效应158
4-35.太阳电池的辐射损害158
4-36.1兆电子伏通量密度的损害当量159
4-37.基阻效应160
4-38.低能质子损害160
4-39.辐射损害的退火和输出不稳定性161
4-41.参数分布162
4-42.操作规则162
4-40.装玻璃电池的输出162
实际的考虑162
4-43.贮存163
太阳电池的性能数据163
4-44.太阳电池的空间飞行数据163
4-45.空间电池的实验室试验数据176
第五章 光学元件178
光学元件的功能178
5-1.平板光学178
5-2.聚光光学178
5-3.发展历史179
光能转换182
5-4.光学系统182
5-5.空气(或真空空间)与盖片的界面184
5-6.盖片与电池的界面185
5-7.装玻璃系数186
5-8.入射角效应187
5-9.温控187
空间应用的盖片189
5-10.盖片和涂层的分类189
5-11.盖片材料190
5-12.涂层和滤光层191
5-13.机械特性192
5-14.导电涂层193
5-15.盖片胶粘剂194
5-17.窗口结构195
5-18.窗口的要求195
地面应用的窗口195
5-16.有机整体盖片195
5-19.窗口材料196
日光聚光器197
5-20.日光聚光原理197
5-21.聚光器类型197
第六章 电气元件200
太阳电池互连元件200
6-1.互连元件的术语200
6-2.互连元件的类型201
6-3.太阳电池互连元件的设计要求202
6-5.太阳电池互连元件的发展史203
6-4.太阳电池和互连元件的失效模式203
6-6.采用钎焊连接还是熔焊连接?206
互连元件的设计问题206
6-7.互连元件材料的选择206
6-8.互连元件的电设计207
6-9.尽量减小热机械应力209
6-10.刚性接点的热机械应力209
6-11.在接点中由于外力引起的应力214
6-12.电池间间隙宽度的变化216
6-13.伸缩环的变形217
6-14.互连条伸缩环的应力218
6-15.无应力的互连条伸缩环219
6-16.在预埋的互连元件和导线中的应力220
6-17.实用互连条的设计考虑220
6-18.柔性接合层中的应力223
互连元件的疲劳226
6-19.静态和动态的材料应力226
6-20.应力加载和应变加载227
6-21.材料的疲劳228
6-22.互连条的疲劳寿命230
二极管231
6-23.二极管的应用231
6-25.故障隔离用的阻塞二极管232
6-24.保存能量用的阻塞二极管232
6-26.阻塞二极管的特性234
6-27.分路二极管的应用235
6-28.分路二极管的特性235
6-29.齐纳二极管236
电线和电缆的布设237
6-30.导线和电缆237
6-31.布线方法237
6-32.地面太阳电池阵的布线方法239
6-33.空间太阳电池阵的布线方法239
6-34.导线绝缘特性239
6-35.载流能力240
接线头和接插件241
6-36.导线的接线241
6-37.空间太阳电池阵的接插件和接线头241
6-38.地面用的接插件和接线头242
6-39.接线设计原则242
第七章 机械元件244
太阻阵的机械特性244
7-1.太阳阵的设计方案244
7-2.太阳阵的机械元件245
7-3.平板组件247
7-4.敞开式框架支撑结构247
地面平板式太阳阵247
7-5.房顶支撑结构248
7-6.平板定向机构249
地面聚光器太阳阵250
7-7.线性聚光器太阳电池组件250
7-8.轴向聚光器的太阳电池组件251
7-9.镜场系统253
空间太阳阵254
7-10.空间太阳阵概述254
7-11.刚性蜂窝板256
7-12.加筋蜂窝板258
7-13.具有刚性框架的柔性基板261
7-14.柔性折迭式敷层263
7-15.柔性卷式敷层266
7-16.混合式太阳阵268
7-17.其它类型的太阳阵271
展开机构274
7-18.可展开支杆274
7-19.弹簧作动器展开方案275
定向驱动294
7-20.定向机构294
7-21.步进驱动示例295
7-22.连续驱动示例296
组装工艺299
8-1.钎焊299
第三部分 辅助资料299
第八章 制造和试验299
8-2.熔焊301
8-3.热压连接302
8-4.超声连接303
8-5.因连接而造成的电衰减303
8-6.胶接304
组装工艺控制304
8-7.金属连接控制304
8-8.无损检验305
8-11.工作质量标准307
8-9.胶接控制307
8-10.目测检查307
光电试验308
8-12.太阳电池试验的历史308
8-13.标准太阳电池311
8-14.太阳电池试验的光源312
8-15.太阳模拟器313
8-16.太阳电池输出测量315
8-17.太阳阵输出测量316
8-18.标准试验条件316
8-19.引线电阻和接触电阻的影响316
8-21.太阳电池串联电阻的测量318
8-20.太阳电池的三种I-V曲线318
8-22.无光照正向特性试验319
8-23.绝缘电阻和电压击穿319
热—光测量320
8-24.光谱分布和光谱响应的测量320
8-25.太阳吸收率的确定320
8-26.半球向放射率的确定320
8-27.光谱反射率的测量321
8-28.总反射率的测量322
环境试验322
8-29.粒子辐射试验322
8-31.远紫外试验323
8-30.紫外辐射试验323
8-32.联合环境试验324
8-33.温度交变试验325
试验数据的意义326
8-34.误差326
8-35.不确定性327
8-36.检查时的不确定性327
8-37.采样量的重要性329
第九章 环境及其影响331
9-1.太阳电池阵的环境331
太阳能331
9-2.太阳331
9-3.太阳常数332
9-5.太阳辐射压334
9-4.反照率334
9-6.地面日照335
9-7.紫外辐照336
地面环境336
9-8.地面温度337
9-9.湿度338
9-10.冷凝物338
9-11.风339
9-12.沙子、尘埃和污物340
9-13.地震340
9-14.重力341
9-15.大气341
9-17.腐蚀342
9-16.天电342
9-18.臭氧344
9-19.霉和细菌344
9-20.盐雾345
9-21.生态环境345
9-22.人为的破坏行为345
装卸和运输345
9-23.装卸和装配345
9-24.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346
9-26.运输过程中的机械冲击346
9-26.太阳阵的储存346
9-29.加速度347
9-28.发射和飞行期间的动态力347
9-27.运输过程中的气压和高度347
空间太阳阵的发射和飞行347
9-30.机械冲击348
9-31.振动349
9-32.声场351
空间环境351
9-33.太阳系351
9-34.空间真空352
9-35.流星体354
9-36.沉积物355
9-37.空间引力355
9-38.空间寿命355
9-40.空间温度356
9-39.磁场356
9-41.轨道上的太阳电池阵357
9-42.日食阴影区358
空间辐射环境358
9-43.有关辐射的术语358
9-44.空间辐射及其影响359
9-45.行星际空间的辐射361
9-46.太阳耀斑361
9-47.近地辐射363
9-48.同步轨道高度上的辐射364
9-49.地磁亚暴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