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科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系统科学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20/34857475.jpg)
- 苗东升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08321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666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6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系统科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1章 系统科学的形成和体系结构1
1.1 从古代素朴系统思想到现代辩证系统思想1
1.2 从哲学系统观到研究系统的科学技术3
1.3 从各类系统研究到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5
1.4 贝塔朗菲纲领7
1.5 萨缪尔森心图10
1.6 市川惇信角塔11
1.7 钱学森框架13
1.8 比较26
第一篇 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31
第2章 系统工程31
2.1 什么是系统工程32
2.2 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36
2.3 系统工程的一般程序40
2.4 网络分析技术46
2.5 部门系统工程50
2.6 实施系统工程的系统55
3.1 什么是信息技术57
第3章 信息技术57
3.2 信息载带技术58
3.3 信息感测技术和显示技术61
3.4 通信技术64
3.5 信息处理技术69
3.6 信息存取技术71
第4章 自动化技术74
4.1 什么是自动化技术74
4.2 自动控制系统技术75
4.3 自动控制元件技术83
4.4 自动检测技术90
4.5 计算机控制技术和机器人技术91
4.6 自动化的范围92
第二篇 系统科学的技术科学101
第5章 信息理论101
5.1 什么是信息102
5.2 信息的度量105
5.3 信息熵112
5.4 信源127
5.5 信道136
5.6 编码142
5.7 率失真理论152
5.8 噪声155
5.9 检测与译码158
5.10 信息概念的拓广162
第6章 控制理论169
6.1 基本概念170
6.2 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描述174
6.3 传递函数方法184
6.4 状态空间方法191
6.5 系统稳定性207
6.6 系统的相图216
6.7 能控性与能观测性222
6.8 非线性系统228
6.9 最优控制239
6.10 随机控制245
6.11 自组织控制251
7.1 事理与运筹259
第7章 运筹学259
7.2 规划论264
7.3 线性规划268
7.4 动态规划274
7.5 排队论284
7.6 对策论293
7.7 决策论304
7.8 库存论310
7.9 搜索论316
7.10 运筹学的发展317
第8章 大系统理论319
8.1 定义319
8.2 巨大系统的特征321
8.3 巨大系统的建模与分析324
8.4 巨大系统的控制331
8.5 巨大系统的可靠性334
第三篇 从系统理论到系统学343
第9章 系统学343
9.1 什么是系统学343
9.2 如何建立系统学348
10.1 动力准备350
第10章 系统技术科学对系统学的贡献350
10.2 概念准备351
10.3 方法准备359
10.4 不足362
第11章 一般系统理论与系统学364
11.1 建立一般系统理论的必要性364
11.2 一般系统理论的含义367
11.3 系统概念370
11.4 动态系统理论373
11.5 开放系统理论379
11.6 关于组织的一般理论381
11.7 对系统学的贡献383
第12章 相变理论与系统学386
12.1 寻找物理学的自组织原理386
12.2 相和相变389
12.3 玻尔兹曼有序原理397
12.4 对称破缺与序参量402
12.5 平均场理论和临界指数407
12.6 标度理论411
12.7 重正化群方法414
12.8 对系统学的贡献418
第13章 耗散结构理论与系统学420
13.1 两类有序结构420
13.2 探寻新的物理学有序原理424
13.3 开放性与系统有序演化428
13.4 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432
13.5 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态437
13.6 非平衡非线性区的稳定性445
13.7 有序之源:非线性相干作用450
13.8 分叉与选择461
13.9 涨落导致有序468
13.10 与平衡相变的比较472
13.11 对系统学的贡献474
第14章 突变理论与系统学477
14.1 突变和突变理论477
14.2 势 势函数 定态点480
14.3 势的局域特性487
14.4 结构稳定性(单个函数)491
14.5 结构稳定性(函数族)495
14.6 截断与扩展499
14.7 托姆原理503
14.8 折叠突变与尖顶突变506
14.9 突变特征 习惯510
14.10 对系统学的贡献514
第15章 协同学与系统学517
15.1 什么是协同学517
15.2 基本演化方程521
15.3 不稳定性原理526
15.4 支配原理530
15.5 序参量原理536
15.6 协同学微观方法541
15.7 组织与自组织547
15.8 结构有序演化:确定性描述554
15.9 结构有序演化:概率性描述562
15.10 协同学宏观方法566
15.11 对系统学的贡献570
第16章 混沌理论与系统学575
16.1 一维映射的分叉与混沌576
16.2 二维映射的分叉与混沌587
16.3 连续动态系统的分叉与混沌593
16.4 分维599
16.5 分形604
16.6 奇怪吸引子608
16.7 保守系统的混沌613
16.8 什么是混沌620
16.9 通向混沌的道路625
16.10 对系统学的贡献627
第17章 超循环理论与系统学633
17.1 生命起源的分子自组织阶段633
17.2 循环与超循环635
17.3 达尔文系统640
17.4 错误阈值与进化644
17.5 超循环动力学647
17.6 超循环进化原理650
17.7 对系统学的贡献654
第18章 结束语:再谈系统学657
18.1 系统科学的三次综合657
18.2 关于建立系统学的条件658
18.3 关于系统学理论框架的构想660
18.4 系统学的学科地位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