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21 第12卷 近代后编 1919-1949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2948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909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9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21 第12卷 近代后编 1919-1949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档案1
档案的典藏 1
目录1
已公布的重要档案 4
地区或专题性的档案史料 8
第二节 资料丛刊10
《民国丛书》 10
《近代稗海》 11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11
《北洋军阀》 12
《北洋军阀》12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 13
《中华民国史料丛编》 13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 14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14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15
《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16
《上海资本主义典型企业史料》 16
中央革命根据地财经史料诸种 17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诸种 17
中外关系史史料 18
工、青、妇运动史料 18
现代思想史书目 19
现代军事史料 19
第三节 报纸20
《申报》 20
《新闻报》 21
《大公报》 21
《晨报》 22
《益世报》 23
《民国日报》 23
《京报》 24
《中央日报》 24
《扫荡报》 25
《字林西报》 25
《中华日报》 26
《新民报》26
《大同日报》26
《救亡日报》、《生活日报》、《抗战日报》 27
《民主报》 27
《热血日报》 28
《红色中华》 29
《红旗日报》 29
《新中华报》 30
《解放日报》 30
《新华日报》31
第四节 期刊31
北洋政府时期的期刊 32
国民政府时期的期刊 41
第五节 口述史料48
综合性回忆录 49
专题性回忆录 49
对历史人物的回忆 51
地区性回忆录 51
自传式回忆录 52
访问记录式回忆录 53
第六节 人物研究史料54
文集是人物研究的基本史料 54
日记和书信 56
自传与年谱 57
第七节 方志和外文史料59
第二章 研究概况61
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述61
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建立 61
“文革”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成就 63
第二节 主要研究成果69
通史类 69
专史类 71
第三节 学术观点与问题讨论举要84
中国现代史体系问题 84
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 87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91
五四运动 9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94
中国共产党“一大” 97
中国国民党“一大” 99
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 100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102
南京国民政府 104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06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109
西安事变 111
抗日战争的领导权113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115
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伤亡数目和财产损失 117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118
关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事实和评价 119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120
关于“官僚资本”问题 122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123
乙编 综述127
第一章 近代世界历史进程向中国提出来的主要问题127
第二章 新的政治分野的出现136
第三章 改造中国的各种政治主张的纷陈和人民的历史的选择142
第四章 革命斗争形式的演变和政治斗争规律的显现148
第五章 国民党南京政权独裁统治的确立161
第一节 政治上的独裁统治161
第二节 对外政策164
第三节 农工政策167
第四节 与各派反共势力的妥协169
第五节 国民党一党专政理论的确立和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171
第六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的反思与探索177
第一节 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反思的历史背景177
第二节 中共反思和探索的主要问题181
第七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间政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186
第一节 第三党对中国出路的反思与探索187
第二节 改组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189
第三节 人权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192
第四节 乡村建设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194
第八章 中原大战及其结局198
第一节 中原大战前的争斗与战争198
第二节 中原大战202
第三节 中原大战的后果203
第九章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及各政派的实际反应206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206
第二节 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208
第三节 中共对历史发展主流的旁向和对革命中心任务的偏离215
第四节 中间政派面向中国历史的中心任务219
第一节 中间集团积极推动团结抗日民主进程223
第十章 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抗日问题上的汇流223
第二节 中共政策的转变228
第三节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233
第四节 各派政治力量汇流后新形势下的政治斗争236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总格局的形成243
第一节 一个战争243
第二节 两个战场249
第三节 三种政权252
第十二章 欧洲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先后爆发与国共两党世界战略的变化258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世界战略的变化258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世界战略的变化261
第一节 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269
第十三章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党代表的政治力量的消长269
第二节 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275
第十四章 世界战局的根本转变和各党派对建国主张的阐发277
第一节 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278
第二节 共产党的建国主张282
第三节 国民党的建国主张289
第十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295
第十六章 一个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和政治协商会议301
第一节 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301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306
第一节 中间路线的主张及其破产311
第十七章 中间路线的破产和“南北朝”的幻灭311
第二节 “南北朝”议论的出现及幻灭319
第三节 中间派政治地位的变化326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31
第一节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33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36
第十九章 三十年的基本总结:三条路线、两种斗争、一个结局342
丙编 典志351
第一章 农业和农业科技351
第一节 近代农业科技的起步351
近代农业科技的策源地 351
棉花品种的选育改良 353
粮食作物品种的改良 354
第二节 农业分支学科研究的开展和近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形成355
中央农业实验所等单位的建立 355
征集作物品种资源,倡行农业科技交流 356
农业技术改进从多种分支领域呈现 358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业361
农业机构的调整 361
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垦与农业的发展 362
陕甘宁等边区大力发展农业 363
日军占领区的农业科技 364
农业教学、科研管理机构的复员 365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农业逐渐恢复365
一些地区、领域引进开发农业新技术取得成绩 366
发展农业国际合作,培养技术人才 367
第二章 工业工程技术368
第一节 土木工程368
建筑 368
水利 386
第二节 能源395
电力 395
煤炭 405
石油 412
钢铁冶炼 424
第三节 冶金424
监察机构 428
有色金属 429
第四节 交通433
铁路 433
造船 435
汽车 442
航空 447
通信 459
第五节 其他重工业468
兵器 468
化工 477
纺织 486
第六节 轻工业486
造纸 493
印刷 500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512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512
国家的土地所有 512
地主的土地所有514
农民的土地所有 518
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 520
殖民主义的土地所有 520
少数民族的土地关系 523
私人地产的继承 528
第二节 私有土地的继承与转移528
民田的典当与买卖530
第三节 农村的租佃关系533
佃农比重大,经营规模小 534
租佃形式多样而落后 534
租佃期短,或者无定期 536
地租量重,剥削率高 537
地租率与田等产量的背离 539
押租预租盛行,附加租名目繁多540
永佃制趋向没落 541
小农经营形式 542
第四节 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542
大农经营形式 545
新式垦殖企业经营形式 547
中国农村土地关系的症结 548
第五节 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550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主张550
国共两党在改革土地制度中的合作与斗争 553
其他政治派别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557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562
第四章 外国对华投资567
第一节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569
外资在华企业的产生和对华投资活动的开始569
(1840—1914) 569
外国对华投资的发展及其投资权的争夺(1914—1931) 572
日本对华投资的膨胀与消失(1931—1945) 576
美国对华投资的扩张和外国在华势力的消亡(1945—1949)579
第二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581
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结构 581
外国在华投资的地区结构 583
外国在华投资的投向结构 586
第三节 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590
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 590
外国对华投资的作用 594
第一节 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599
第五章 国家垄断资本599
第二节 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604
第三节 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616
第四节 战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625
第五节 官僚资本的崩溃628
第六章 民族资本632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0年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632
工业 634
运输业 644
银行业 645
商业 647
第二节 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资本状况652
工业 657
航运业 666
银行业 667
商业 66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的厄运672
日军占领下伪满的民族资本 672
沦陷区的民族资本 674
大后方的民族资本 679
后方主要工商业和金融业的概况 687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的困境693
后方民营工业的没落 693
沿海城市工业的恢复 695
战后农业的衰退 697
美货大量倾销压得民企透不过气来 698
官僚资本的垄断独占和敲诈勒索 699
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祸害 700
民营工业的全面衰退 700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710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崭新的经济形式71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纲领和政策712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结构 712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 715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717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针和基本政策723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壮大725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 726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736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745
第八章 北洋政府的机构和制度753
第一节 宪法75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54
《中华民国约法》 755
《中华民国宪法》 758
第二节 中央机构759
国会 759
大总统 763
国务院(内阁)766
司法机关 773
中央其他机关 774
第三节 地方行政机构776
省级机构 776
道、县级行政机构780
巡阅使 781
第四节 官制782
附表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北京政府组织系统(1913年)782
附表二:“袁记约法”时的北京政府组织(1914年)783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机构和制度784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786
第一节 立法机构和立法制度786
立法院 788
国防最高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 792
政治协商会议的五项决议与《中华民国宪法》 793
第二节 行政机构和行政制度795
国民政府初期的行政机构 795
训政时期的三级中央政制 796
抗战时期的战时体制799
行政三联制的推行 802
战后的行政机构 803
第三节 军事机构和军事制度805
军政时期的军事机构和制度 805
抗战时期的军事机构和制度 809
战后军事机构的改814
组 814
第四节 司法机构和司法制度815
司法机构 815
司法制度 817
对民事、刑事案件和“反革命案件”的审判 818
对公务员的惩戒 820
第五节 考试机构和文官制度821
考试机构 821
考试及铨叙制度 822
官等官俸制度 825
对公职人员的考核制度 826
抚恤金制度 827
第六节 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828
监察制度 829
抗战前的地方机构设置与制度 833
第七节 地方机构和地方制度833
抗战时期地方机构的变动 838
抗战后的新行政区划及机构 840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管理制度841
第八节 国民大会和总统制度843
国民大会 843
总统制度 844
第十章 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851
第一节 红色政权的机构和制度851
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85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853
红色政权的中央机构854
红色政权的地方机构 856
红色政权机构和制度建设中的不足 859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和制度860
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860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及制度 86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867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869
老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869
新解放城市的过渡性政权机构 872
大行政区的政权机构 875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机构与制度877
第十一章 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880
第一节 沦陷区伪政权的出现880
第二节 汪精卫投敌与日本关于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884
第三节 汪精卫国民政府的僭立887
第四节 “国交”调整谈判与日本对伪府的承认890
第五节 日本对伪府的强化891
第六节 向英美宣战与伪府机构的调整897
第七节 汪精卫毙命日本,陈公博代理伪府主席903
第八节 汪伪政权的灭亡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