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软件工程 原理、方法与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史济民,顾春华,郑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6146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软件工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软件工程 原理、方法与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软件和软件危机1
1.1.1 软件的定义1
1.1.2 软件的特征2
1.1.3 软件危机2
1.2 软件工程学的范畴4
1.2.1 软件开发方法学5
1.2.2 软件工具5
1.2.3 软件工程环境6
1.2.4 软件工程管理6
1.3 软件工程的发展6
1.3.1 3种编程范型7
1.3.2 3代软件工程9
1.4 软件工程的应用10
1.4.1 在各种规模软件开发中的应用10
1.4.2 软件工程的成就与发展展望12
1.5 软件工程的教学:本书导读13
小结15
习题15
上篇 传统软件工程17
第2章 软件生存周期与软件过程19
2.1 软件生存周期19
2.1.1 软件生存周期的主要活动19
2.1.2 生存周期与软件过程的关系20
2.2 传统的软件过程21
2.2.1 瀑布模型21
2.2.2 快速原型模型23
2.3 软件演化模型24
2.3.1 增量模型24
2.3.2 螺旋模型25
2.3.3 构件集成模型27
2.4 形式化方法模型28
2.4.1 转换模型28
2.4.2 净室模型29
2.5 统一过程和敏捷过程31
2.5.1 统一过程31
2.5.2 敏捷过程32
2.5.3 极限编程33
2.6 软件可行性研究35
2.6.1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步骤35
2.6.2 软件风险分析36
2.6.3 项目实施计划39
小结40
习题40
第3章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41
3.1 概述41
3.1.1 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由来41
3.1.2 SA模型的组成与描述43
3.1.3 SD模型的组成与描述50
3.2 结构化系统分析51
3.2.1 画分层数据流图51
3.2.2 确定数据定义与加工策略54
3.2.3 需求分析的复审55
3.3 结构化系统设计55
3.3.1 SD概述55
3.3.2 SD的步骤:从DFD图到SC图57
3.3.3 变换映射58
3.3.4 事务映射60
3.3.5 优化初始SC图的指导规则62
3.3.6 教材购销系统的总体结构63
3.4 模块设计65
3.4.1 目的与任务65
3.4.2 模块设计的原则与方法66
3.4.3 常用的表达工具68
小结70
习题71
中篇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73
第4章 面向对象与UML75
4.1 面向对象概述75
4.1.1 对象和类75
4.1.2 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76
4.1.3 面向对象开发的优点78
4.2 UML简介78
4.2.1 UML的组成79
4.2.2 UML的特点82
4.2.3 UML的应用83
4.3 静态建模83
4.3.1 用例图与用例模型84
4.3.2 类图和对象图85
4.3.3 包92
4.4 动态建模92
4.4.1 消息92
4.4.2 状态图93
4.4.3 时序图和协作图95
4.4.4 活动图98
4.5 物理架构建模99
4.5.1 物理架构99
4.5.2 构件图和部署图100
4.6 UML工具101
4.6.1 Rational Rose101
4.6.2 StarUML103
小结104
习题104
第5章 需求工程与需求分析105
5.1 软件需求工程105
5.1.1 软件需求的定义105
5.1.2 软件需求的特性106
5.1.3 需求工程的由来107
5.2 需求分析与建模108
5.2.1 需求分析的步骤108
5.2.2 需求分析是迭代过程109
5.3 需求获取的常用方法110
5.3.1 常规的需求获取方法110
5.3.2 用快速原型法获取需求111
5.4 需求模型112
5.4.1 需求模型概述112
5.4.2 面向对象的需求建模114
5.5 软件需求描述123
5.6 需求管理123
5.6.1 需求管理的内容124
5.6.2 需求变更控制125
5.6.3 需求管理工具128
5.7 需求建模示例128
5.7.1 问题陈述129
5.7.2 用例模型130
5.7.3 补充规约134
5.7.4 术语表135
小结136
习题136
第6章 面向对象分析138
6.1 软件分析概述138
6.1.1 面向对象软件分析138
6.1.2 面向对象分析模型140
6.2 面向对象分析建模141
6.2.1 识别与确定分析类141
6.2.2 建立对象-行为模型144
6.2.3 建立对象-关系模型147
6.3 面向对象分析示例149
6.3.1 注册149
6.3.2 维护个人信息151
6.3.3 维护购物车153
6.3.4 生成订单157
6.3.5 管理订单159
小结164
习题164
第7章 面向对象设计165
7.1 软件设计概述165
7.1.1 软件设计的概念165
7.1.2 软件设计的任务167
7.1.3 模块化设计167
7.2 面向对象设计建模173
7.2.1 面向对象设计模型173
7.2.2 面向对象设计的任务174
7.2.3 模式的应用175
7.3 系统架构设计176
7.3.1 系统高层结构设计176
7.3.2 确定设计元素177
7.3.3 任务管理策略179
7.3.4 分布式实现机制182
7.3.5 数据存储设计185
7.3.6 人机交互设计188
7.4 系统元素设计189
7.4.1 子系统设计189
7.4.2 分包设计192
7.4.3 类/对象设计195
7.5 面向对象设计示例204
7.5.1 关联关系的具体化205
7.5.2 网上购物系统的架构设计206
7.5.3 网上购物系统的类/对象设计207
小结210
习题211
第8章 编码与测试212
8.1 编码概述212
8.1.1 编码的目的212
8.1.2 编码的风格213
8.2 编码语言与编码工具216
8.2.1 编码语言的发展216
8.2.2 常用的编程语言218
8.2.3 编码语言的选择220
8.2.4 编码工具222
8.3 编码示例222
8.3.1 注册功能编码实现222
8.3.2 维护购物车功能编码实现228
8.4 测试的基本概念233
8.4.1 目的与任务233
8.4.2 测试的特性234
8.4.3 测试的种类235
8.4.4 测试的文档235
8.4.5 软件测试过程236
8.5 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236
8.5.1 黑盒测试237
8.5.2 白盒测试240
8.6 测试用例设计248
8.6.1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248
8.6.2 白盒测试用例设计250
8.7 多模块程序的测试策略254
8.7.1 测试的层次性254
8.7.2 单元测试255
8.7.3 集成测试256
8.7.4 确认测试259
8.7.5 系统测试260
8.7.6 终止测试的标准260
8.8 面向对象系统的测试261
8.8.1 OO软件的测试策略261
8.8.2 OO软件测试用例设计262
小结265
习题265
下篇 软件工程的近期进展、管理与环境269
第9章 软件维护271
9.1 软件维护的种类271
9.2 软件可维护性272
9.3 软件维护的实施274
9.4 软件维护的管理275
9.5 软件配置管理277
9.6 软件再工程279
小结281
习题282
第10章 软件复用283
10.1 软件复用的基本概念283
10.1.1 软件复用的定义283
10.1.2 软件复用的措施284
10.1.3 软件复用的粒度285
10.2 领域工程286
10.2.1 横向复用和纵向复用286
10.2.2 实施领域分析287
10.2.3 开发可复用构件287
10.2.4 建立可复用构件库289
10.3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290
10.3.1 构件集成模型291
10.3.2 应用系统工程291
10.4 面向对象与软件复用292
10.4.1 OO方法对软件复用的支持292
10.4.2 复用技术对OO方法的支持293
10.4.3 基于构件软件开发的现状与问题295
小结295
习题296
第11章 软件工程管理297
11.1 管理的目的与内容297
11.2 软件估算模型298
11.2.1 资源估算模型298
11.2.2 COCOMO模型300
11.3 软件成本估计302
11.4 人员的分配与组织308
11.5 项目进度安排311
小结314
习题315
第12章 软件质量管理316
12.1 从质量保证到质量认证316
12.2 质量保证317
12.2.1 软件的质量属性317
12.2.2 质量保证的活动内容318
12.3 软件可靠性319
12.3.1 可靠性的定义和分级319
12.3.2 可靠性模型321
12.3.3 软件容错技术323
12.4 程序正确性证明326
12.5 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328
12.5.1 CMM的基本概念328
12.5.2 软件能力成熟度等级329
12.5.3 CMM的应用330
12.5.4 CMM评估的实施331
12.5.5 软件过程评估的SPICE国际标准331
12.6 ISO 9000国际标准332
12.6.1 ISO 9001和ISO 9000-3332
12.6.2 ISO 9000标准对软件企业的重要性333
12.6.3 在软件企业中实施ISO 9000标准334
12.7 软件度量334
12.7.1 项目度量334
12.7.2 过程度量336
小结337
习题338
第13章 软件工程环境339
13.1 什么是软件工程环境339
13.1.1 软件开发环境的特点339
13.1.2 理想环境的模型341
13.1.3 CASE环境341
13.2 CASE环境的组成与结构342
13.2.1 CASE的组成构件342
13.2.2 CASE的一般结构343
13.3 CASE环境实例345
13.3.1 Rational SUITE Enterprise Studio346
13.3.2 青鸟系统351
小结351
习题352
第14章 软件工程高级课题353
14.1 Web工程353
14.1.1 Web工程与软件工程354
14.1.2 Web开发354
14.2 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358
14.2.1 应用软件的体系结构359
14.2.2 编程范型对体系结构的影响360
14.2.3 编程范型对复用粒度的影响360
14.2.4 软件体系结构技术仍在发展360
14.3 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361
14.3.1 面向方面编程361
14.3.2 AOP语言规范362
14.3.3 AOP与OOP比较363
14.3.4 面向方面软件开发364
14.4 形式化的软件开发364
14.4.1 形式化方法的定义365
14.4.2 形式化的软件开发366
小结368
习题369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370
主要参考文献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