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5020467.jpg)
- 许全兴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978750355184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实践论》-毛泽东著作-研究;《矛盾论》-毛泽东著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践论》《矛盾论》研究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一、“两论”是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3
(一)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运动中心转移到中国4
(二)“两论”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哲学总结10
(三)“两论”与抗日战争的理论准备14
二、“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17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18
(二)列宁提出认识辩证途径和辩证法的核心21
(三)苏联30年代哲学著作对认识辩证途径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初步说明和发挥25
(四)毛泽东对认识辩证途径和辩证法核心说明和发挥任务的完成26
三、“两论”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29
(一)外来文化需要本土化是文化交往的一个规律30
(二)《实践论》与中国的知行学说32
(三)《矛盾论》与中国的辩证思维39
四、“两论”是毛泽东以往哲学思想的总结51
(一)认识这一问题的意义何在?52
(二)改造中国“宜从改造哲学、伦理学入手”52
(三)早期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53
(四)中国社会阶级分析和农民运动考察调查56
(五)中国革命道路的哲学基础57
(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57
(七)战争中的认识论和辩证法59
(八)主要矛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2
五、抗大讲授哲学与“两论”的问世65
(一)“两论”讲课时的校名66
(二)“两论”讲课的时间67
(三)“两论”的讲课与“两论”的初稿70
(四)《讲授提纲》的最早公开发表与出版72
(五)“两论”单独印行过81
(六)延安时期学者们对“两论”的评价82
(七)毛泽东为何否认写过《辩证唯物主义》小册子84
六、“两论”初稿收入《毛泽东选集》时的修改91
(一)《实践论》的补充和润饰92
(二)《实践论》修订时没有利用苏联著作94
(三)《矛盾论》的删节95
(四)《矛盾论》的补充97
(五)《矛盾论》的修正和润饰99
(六)如何看待“两论”修改100
(七)“两论”初稿是否有两次修改问题102
(八)驳“陈伯达是《矛盾论》的撰写者”104
七、“两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109
(一)毛泽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30年代中国的传播112
(三)研读批注苏联30年代哲学著作114
(四)苏联哲学教科书代表了当时最新成果119
(五)《讲授提纲》与苏联30年代哲学123
(六)如何看待《讲授提纲》的“集粹”和“改写”128
(七)全面评价“两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的关系129
八、“两论”与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43
(一)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144
(二)李达与《社会学大纲》145
(三)写作“两论”在研读《社会学大纲》之前148
(四)驳《矛盾论》与《社会学大纲》“多有雷同”151
(五)“两论”高出《社会学大纲》之处154
(六)李达对“两论”的解说156
九、“两论”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159
(一)艾思奇与《大众哲学》160
(二)《实践论》对《大众哲学》的吸取和发挥163
(三)重改本《大众哲学》对“两论”的吸取164
(四)日本学者颠倒了毛泽东《讲授提纲》与艾思奇《研究提纲》的关系166
(五)驳《矛盾论》与艾思奇著作“几乎雷同”169
(六)对“两论”“获益于艾思奇《思想方法论》”的评析171
(七)艾思奇对“两论”的宣传176
十、《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79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体系的提出180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说明185
(三)认识过程的明晰阐述190
(四)认识根本规律的揭示200
(五)《实践论》后认识论的发展205
(六)毛泽东认识论的不足与加强逻辑思维研究212
十一、《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215
(一)对立统一学说体系的提出216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和实质”的说明217
(三)矛盾普遍性的两种含义及其意义223
(四)矛盾特殊性的详尽说明和发挥226
(五)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界定和论证231
(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理论的展开和丰富239
(七)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区分及其转化249
(八)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251
(九)《矛盾论》后矛盾学说的发展255
(十)“斗争哲学”和“和的哲学”267
十二、“两论”的国际影响277
(一)“两论”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279
(二)“两论”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283
(三)“两论”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288
(四)“两论”对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290
(五)“两论”在第三世界的影响297
(六)“两论”在其他国家的影响299
(七)欧美学者对“两论”的评论302
十三、“两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30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310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认识31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实现途径319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22
(五)“两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328
结束语 “马列责我开生面”34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自我革命之中346
(二)立足现实,将实际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348
(三)拓宽知识面,在综合中创新351
(四)确立独立人格,坚持自由精神353
附录 作者与本书相关的论文356
后记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