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两岸关系定位与国际空间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两岸关系定位与国际空间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35023175.jpg)
- 祝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2316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海峡两岸-关系-研究;国际政治关系-研究-台湾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两岸关系定位与国际空间 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研究意义2
二、研究范式:“策略定位”的研究范式4
三、研究方法:理论建构的方法7
四、结构安排10
第一章“承认争议”: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问题意识14
一、“承认争议”:“一中争议”的自然衍生14
(一)两岸的“一中争议”14
(二)“一中争议”与“承认争议”的衍生20
二、“承认争议”的表现形式24
(一)“承认争议”在政治上的表现形式24
(二)“承认争议”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27
(三)“承认争议”在两岸经贸往来上的表现形式31
(四)“承认争议”在国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34
三、两岸解决“承认争议”的做法38
(一)“一国两制”理论39
(二)两会事务性商谈机制42
(三)马英九的“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46
第二章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描述53
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政策面和法制而描述53
(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政策面描述53
(二)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法制面描述60
二、台湾地区学者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理论描述70
(一)主权理论的解释71
(二)“分裂国家”(the Divided Country)理论的解释75
(三)“台湾主体性”理论的解释82
三、大陆学者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理论描述86
(一)黄嘉树教授和王英津博士的“主权构成研究”87
(二)陈动教授基于占有理论的“一国两区”论90
(三)朱松岭教授基于宣告死亡制度的“中华民国宣告死亡”论92
(四)周叶中教授等基于治理理论的“两岸治理”论95
第三章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基本思路103
一、两岸有关政治问题的谈判:观点回顾103
(一)大陆方面有关政治谈判议题的主张103
(二)台湾地区有关政治谈判议题的主张107
二、认识论基础:“政治对立论”112
(一)“政治对立论”的主要内容112
(二)“政治对立论”的内涵115
三、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政治前提:“九二共识”117
(一)本体论的“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政治原则118
(二)方法论的“九二共识”:“求同存异”的协商精神122
四、定位要素:议题化、阶段化和共识化127
(一)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中各基本要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127
(二)方法要素:“议题化”129
(三)路径要素:“阶段化”133
(四)结果要素:“共识化”137
第四章 “两岸”模式及其与其他定位模式的比较143
一、“两岸”模式的提出及其涵义143
(一)两岸动力系统及其对政治关系定位的影响143
(二)两岸:从地理概念向政治概念的转变147
(三)“两岸”作为现阶段政治关系定位模式的可行性149
二、“两岸”模式的论证:基于主权理论的思考151
(一)主权概念的产生与主权的国内法化152
(二)两岸“主权争议”的理论根源:主权概念的国际法化155
(三)主权概念的回归:“两岸”“去主权化”的理论推演157
(四)“两岸”作为政治关系定位模式的证成:基于对“不完全分裂国家”理论的批判160
(五)“两岸”与“一国两制”的关系162
三、“两岸”模式的历时性比较163
(一)“两岸”模式与“合法政府对叛乱团体”模式163
(二)“两岸”模式与“中央对地方”模式165
(三)“两岸”模式与“两党”模式168
四、“两岸”模式的共时性比较170
(一)“两岸”模式与“两会”模式171
(二)“两岸”模式与“一国两区”模式173
(三)“两岸”模式与“主权-治权”模式176
五、“两岸”模式的国际性比较180
(一)“两岸”模式与欧洲一体化180
(二)“两岸”模式与“分裂国家”184
(三)“两岸”模式与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处理地方分离主义做法的比较研究188
第五章 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与台湾地区参加国际活动的关系196
一、从“外交鏖战”到“外交休兵”: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中的两岸攻防196
(一)“汉贼不两立”时期的两岸攻防197
(二)“总体外交”时期的两岸攻防199
(三)“务实外交”时期的两岸攻防201
(四)“后务实外交”时期的两岸攻防204
(五)“外交休兵”与“攻防”范式的修正207
二、台湾地区在国际空问的存在方式211
(一)作为“国家”的存在方式211
(二)符合国际组织规则的存在方式214
(三)保持“实质关系”的存在方式219
(四)司法的存在方式223
(五)民间团体的存在方式227
三、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思路在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问题中的运用230
(一)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空间的主要问题231
(二)本体论上的关系:阶段化234
(三)方法论上的关系:议题化236
第六章 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组织的策略及因应243
一、不对称博弈与策略定位范式243
(一)不对称博弈和“策略”定位范式的释出244
(二)台湾地区学者所总结的“策略”248
二、台湾地区参加国际组织策略的展开——以台湾地区申请参与WHO/WHA活动为例255
(一)主体策略:从“一国”到“两体”255
(二)议题策略:从“权力”到“权利”261
(三)行为策略:从“加入”到“参与”267
三、大陆的因应策略276
(一)因应“主体策略”:定型“中华台北”277
(二)因应“权利策略”:开放台湾同胞维护自身利益的制度空间281
(三)因应“参与策略”:超越参加国际组织的政治目的284
第七章 “两岸”模式下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空间的问题292
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与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空间问题292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内涵292
(二)两岸原则:“中华民族认同”的逻辑结果294
(三)功能原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必然要求296
(四)制度原则:法理共识的外在形态299
(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与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空间303
二、涉及台湾地区的国际法律文件及其在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空间问题中的作用研究305
(一)1945年8月15日之前的涉台国际法律文件306
(二)“旧金山和约”(1951年)和“中日和平条约”(1952年)308
(三)联合国2758号决议(1971年)310
(四)中国与美国、日本的关系文件311
(五)台湾地区有序参加国际空间的法律逻辑313
三、两岸应对共处一个国际组织的问题及其解决:以WTO为例316
(一)两岸在WTO内的攻防317
(二)台湾地区在WTO内的地位及两岸在WTO内的相互关系322
(三)两岸共处一个国际组织的机制构建:WTO的经验与不足325
四、台湾地区有序参与国际空间机制的构建328
(一)指导思想: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思路的运用328
(二)模式选择:国际法允许下的参加与制度性协商329
(三)制度设计:与两会事务性商谈机制的衔接332
参考文献335
后记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