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权法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物权法 第4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5031732.jpg)
- 于海涌,马栩生主编;杨峰,郑小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604611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物权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权法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物权法总论3
第一章 物权通论3
第一节 物权的内涵3
一、物权的定义3
二、物权的特征4
第二节 物权之客体5
一、物权法上的物5
二、物的分类6
第三节 物权之类型体系8
一、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8
二、主物权与从物权9
三、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9
四、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9
五、登记物权与不登记物权9
六、本权与占有9
第四节 物权之效力10
一、排他效力10
二、优先效力10
三、追及效力12
四、物上请求权12
第二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4
第一节 物权法定原则14
一、物权之本质属性14
二、发挥物之经济效用14
三、保证物权变动之安全快捷15
第二节 一物一权原则15
一、一物一权原则的主要内容15
二、一物一权原则的起源16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16
一、公示原则16
二、公信原则19
第四节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20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基本观点20
二、物权行为理论存在的争议22
三、关于物权行为理论的利益状态分析25
四、物权行为理论的发展26
五、物权行为理论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影响27
第三章 物权变动30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含义30
一、物权之发生30
二、物权之变更30
三、物权之消灭30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模式31
一、债权意思主义变动模式31
二、物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32
三、债权形式主义变动模式33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基本范畴33
一、物权交易当事人之保护34
二、真正权利人之保护35
三、善意第三人之保护35
第四节 物权变动中保护第三人利益的规则37
一、公示公信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38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公示公信原则的关系42
第五节 无权处分中债权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44
一、关于无权处分的争议44
二、买卖合同的效力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45
三、利害关系人利益状态的实证分析47
四、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结论49
第二编 所有权53
第四章 所有权概论53
第一节 所有权的含义53
一、所有权的概念53
二、所有权与相似范畴53
三、所有权的发展趋势55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特征、本质和保护56
一、所有权的权能56
二、所有权的特征57
三、所有权的本质58
四、所有权的保护58
第五章 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61
第一节 概述61
一、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简介61
二、“三分法”及其争议61
第二节 国家所有权62
一、国家所有权概述62
二、国家所有权的客体63
三、国家所有权的行使65
第三节 集体所有权66
一、集体所有权概述66
二、集体所有权的形成66
三、集体所有权的性质67
四、集体土地的流转68
五、集体所有权的存废68
第四节 私人所有权和社会团体所有权70
一、私人所有权的产生70
二、私人所有权的内涵71
三、私人所有权的构成71
四、私人所有权的保护72
五、社会团体所有权73
第五节 征收73
一、征收的概念与特征73
二、征收的理论基础74
三、征收的前提——公共利益75
四、补偿77
第六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80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80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80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征81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82
一、专有权82
二、共有权84
三、成员权86
第七章 共有88
第一节 共有概述88
一、共有的概念与特征88
二、共有的种类89
第二节 按份共有89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89
二、按份共有的特征90
三、按份共有人的权利90
四、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物的管理91
五、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物的处分92
六、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物的分割93
第三节 共同共有概述93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与特征93
二、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区别94
三、共同共有的类型95
四、共同共有的内部关系96
五、共同共有的外部关系97
第四节 准共有97
一、准共有的概念97
二、准共有的基本原理98
第八章 相邻关系99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99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99
二、相邻关系的特征100
三、相邻关系的相关问题100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制度价值101
一、法律价值101
二、道德价值101
三、经济价值102
第三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102
一、因用水、排水而发生的相邻关系102
二、因使用邻地而发生的相邻关系102
三、因建筑物相邻而发生的相邻关系102
四、因防止损害而发生的相邻关系103
五、因相邻地界而发生的相邻关系103
第四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103
一、有利生产的原则103
二、方便生活的原则104
三、团结互助的原则104
四、公平合理的原则104
第五节 现代社会相邻关系的发展趋势104
一、从土地相邻向建筑物相邻关系发展104
二、从财产相邻向人格相邻关系发展105
三、从非环保型相邻向环保型相邻关系发展105
第九章 所有权的取得107
第一节 善意取得107
一、概述107
二、构成要件108
三、法律效果111
第二节 拾得遗失物111
一、概述111
二、构成要件112
三、拾得人的义务和权利112
四、拾得遗失物的法律效果113
五、拾得人对遗失物进行不法处置的法律效果114
六、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和隐藏物114
第三节 添附115
一、概述115
二、添附之发生116
三、法律效果117
四、有关恶意添附的问题118
第四节 先占118
一、概述118
二、构成要件118
三、法律效果119
第五节 取得时效119
一、概述119
二、取得时效的作用120
三、构成要件120
四、取得时效之存废125
第三编 用益物权131
第十章 用益物权概论131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131
一、概述131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的区别133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意义与作用134
一、促进物的有效利用134
二、保障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利益平衡135
三、维护物的利用秩序136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历史与发展136
一、罗马法中的用益物权136
二、罗马法用益物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与发展137
三、我国《物权法》颁布之前民事法律规定的用益物权的类型138
四、我国《物权法》中规定的用益物权制度140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141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141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141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142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永佃权的区别142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与消灭144
一、因法律行为而取得144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45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146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146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146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义务147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宅基地使用权149
第一节 传统民法的地上权149
一、地上权的概念与特征149
二、地上权与永佃权的异同150
三、地上权制度的历史沿革150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152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152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153
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155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义务157
五、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158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159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160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161
三、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161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163
五、宅基地使用权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区别164
第十三章 地役权166
第一节 地役权的基础理论166
一、地役权的概念与特征166
二、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区别168
三、地役权制度的历史沿革168
四、地役权的种类169
五、地役权的主体和客体171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171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171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72
第三节 地役权的效力173
一、地役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73
二、供役地人的权利和义务174
第四节 地役权的消灭175
一、土地征收175
二、地役权无存续之必要175
三、消灭时效、约定消灭事由的发生及存续期间届满176
四、抛弃和混同176
第十四章 典权177
第一节 典权的基础理论177
一、典权的概念与特征177
二、典权与类似权利的区别178
三、典权的性质181
四、关于典权制度的存废182
第二节 典权的取得183
一、基于法律行为而取得184
二、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185
三、典权的期限185
第三节 典权的效力186
一、典权人的权利与义务186
二、出典人的权利与义务189
第四节 典权的消灭190
一、回赎190
二、找贴191
三、作绝、别卖与混同191
四、典权的抛弃与典物的灭失191
第十五章 特殊用益物权192
第一节 特殊用益物权概述192
一、特殊用益物权的概念与性质192
二、特殊用益物权的特征193
三、特殊用益物权的取得194
四、特殊用益物权的效力196
五、特殊用益物权的消灭196
第二节 矿业权198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特征和法律制度198
二、矿业权198
三、探矿权202
四、采矿权204
第三节 捕捞权、养殖权与狩猎权205
一、捕捞权、养殖权205
二、狩猎权209
第四节 取水权211
一、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211
二、水资源所有权与利用权212
三、取水权214
四、取水权人的权利与义务216
第五节 海域使用权216
一、海域使用权概述216
二、海域使用权的概念与特征217
三、海域使用权的取得218
四、海域使用权的效力220
五、海域使用权的消灭223
第四编 担保物权227
第十六章 担保物权概论227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227
一、担保物权的概念227
二、担保物权的特征227
三、担保物权的作用229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分类230
一、典型担保物权与非典型担保物权230
二、法定担保物权与意定担保物权230
三、留置性担保物权与优先清偿性担保物权231
四、有体物担保物权与权利担保物权231
五、动产担保物权与不动产担保物权231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232
一、主债权232
二、利息232
三、违约金233
四、损害赔偿金233
五、保管担保财产的费用233
六、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234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取得与消灭234
一、担保物权的取得234
二、担保物权的消灭235
三、法律规定担保物权消灭的其他情形236
第十七章 抵押权237
第一节 抵押权概述237
一、抵押权的概念237
二、抵押权的特征237
三、抵押权的属性238
四、抵押权的类型239
五、抵押财产240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和登记241
一、抵押权的取得241
二、抵押权的登记242
三、我国抵押权登记的效力242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243
一、抵押权对担保债权的效力243
二、抵押权对抵押财产的效力244
三、抵押权对抵押权人的效力246
四、抵押权对抵押人的效力248
第四节 抵押权的实现250
一、抵押权实现及其程序250
二、抵押权实现的方法与变价款的分配251
第五节 特殊抵押权253
一、共同抵押权253
二、最高额抵押权255
三、浮动抵押权259
第十八章 质权261
第一节 质权概述261
一、质权的概念和特征261
二、质权的种类262
三、质权的属性263
第二节 动产质权263
一、动产质权的概念与特征263
二、动产质权的取得264
三、动产质权的效力265
四、动产质权的实现269
五、动产质权的消灭269
第三节 权利质权270
一、权利质权的概念及其特征270
二、权利质权的设定271
三、权利质权的效力275
四、权利质权的实现278
第十九章 留置权279
第一节 留置权概述279
一、留置权的概念279
二、留置权的特征279
三、留置权的作用281
第二节 留置权的成立281
一、留置权成立的积极要件282
二、留置权成立的消极要件283
三、留置权的继受取得284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285
一、留置权的效力范围285
二、留置权对留置权人的效力286
三、留置权对债务人的效力290
四、对其他担保物权的效力292
五、留置权的实现292
第四节 留置权的消灭294
一、留置权消灭的概念294
二、留置权消灭的原因294
第五编 民法特别法中的物权制度301
第二十章 海商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301
第一节 船舶优先权的物权的概念和性质301
一、船舶优先权的概念302
二、船舶优先权的性质302
第二节 船舶优先权的特殊法律效力304
一、船舶优先权特殊法律效力的特点304
二、船舶优先权效力优先于船舶抵押权304
第二十一章 票据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306
第一节 票据占有与票据权利306
一、票据概述306
二、票据权利的享有与票据占有307
三、票据权利的行使、保全与票据占有308
第二节 票据占有的丧失与救济308
一、挂失止付309
二、申请公示催告309
三、票据诉讼310
第二十二章 保险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311
第一节 保险与委付311
一、概述311
二、海上保险损害额的计算311
三、委付是一种特殊的物权变动方式313
第二节 委付的成立及其效力314
一、委付的成立314
二、委付的效力314
第二十三章 信托法中的特别物权制度315
第一节 信托与信托财产315
一、信托315
二、信托财产315
第二节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316
一、信托财产的非继承性316
二、破产财团的排除317
三、强制执行的禁止317
四、抵消的禁止317
五、混同的限制318
六、信托财产有限责任的确立318
七、分别管理的义务318
第六编 占有321
第二十四章 占有概论321
第一节 占有的概念、性质与功能321
一、占有的概念321
二、占有的性质325
三、占有的功能330
第二节 占有制度的历史沿革333
一、罗马法的占有333
二、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占有333
三、Savigny与Ihering占有理论的整合334
四、我国《物权法》的占有制度334
第三节 占有的分类335
一、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335
二、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336
三、瑕疵占有与无瑕疵占有337
四、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338
五、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338
六、自己占有与占有辅助339
七、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339
第二十五章 占有关系342
第一节 占有的主体与客体342
一、占有的主体342
二、占有的客体343
第二节 占有的取得与丧失343
一、概述343
二、占有的原始取得344
三、占有的继受取得346
四、占有的丧失348
第二十六章 占有的效力349
第一节 占有的权利推定与占有状态的推定349
一、占有的权利推定349
二、占有状态的推定349
第二节 动产的善意取得350
一、动产善意取得的概念350
二、动产善意取得的要件是占有350
第三节 占有人的使用收益、费用求偿权及责任350
一、概述350
二、我国《物权法》的规定351
第四节 占有保护351
一、占有保护的概念351
二、占有保护的方法351
主要参考文献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