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人文思潮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古代人文思潮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5042995.jpg)
- 杨明刚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1540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代人文思潮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1
二、本课题学术研究的状况5
(一)关于“知音论”的研究现状5
(二)关于古代人文思潮的研究现状15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及方法32
(一)古代人文思潮的界定32
(二)知音与知音论的界定33
(三)研究的方法34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论视阈中的知音44
第一节 “知音”的文论转型及本质44
一、“知音”的源起、内涵拓展及批评术语化44
二、知音在其上古哲学母题中的本质考察52
三、《世说新语》中反映的知音境界58
第二节 “知音”介人古代文论的主体动因63
一、己知:知音的意识前提63
二、知音的双向性65
三、忧患:知音的动力之源67
四、“知音”与修德68
第三节 “知音”介人古代文论的涵养条件73
一、“知音”之才75
二、“知音”与学养81
三、“知音”与识见88
第二章 中古知音论的审美生成101
第一节 孕育知音论的中古人文思潮101
一、文学创作之变:文学的自觉与创作的个性化102
二、文学批评之变:从人物品评到文学赏评105
三、文人生活方式之变:交往、心态与“知音其难”108
四、中古人文精神之变:精神承继与形态演变考察111
第二节 汉末人文思潮嬗变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113
一、汉末人文思潮对中古人文思潮的开启113
二、汉末人物评鉴与知音论的关系117
第三节 魏晋人文思潮发展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121
一、建安风骨与知音122
二、正始之音与知音146
第四节 西晋人文思潮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160
一、文学思潮:西晋文学雅化对知音论审美生成的泽溉161
二、文学创作:以陆机诗文创作为代表的太康诗风对知音论的开拓163
三、文学批评:西晋文论家对知音论审美生成的理论贡献177
第五节 东晋人文思潮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181
一、文学创作:东晋游仙、玄言、兰亭、田园诗作与知音论的开掘181
二、文学思潮:东晋品藻清谈中的山水审美意识对知音心态的建构185
三、文人交往:东晋清谈中的知音对话与交流197
第六节 南朝人文思潮与知音论的审美生成200
一、文学创作:南朝诗文创作对知音论的奠基与拓展200
二、文学批评:南朝文论对知音论的审美建构208
三、文人交往:南朝文人之间的知音交流218
第三章 知音论的审美内涵和体系237
第一节 古代知音论的导出237
第二节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知音论242
一、音实难知与知实难逢:知音其难的原因243
二、“博观”与“六观”:音实可知亦能知及方法路径246
三、“入情”与“见心”:知音的阶段与结果251
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所营构的知音论体系252
第四节 古代知音体系论258
一、鉴赏与批评:知音论体系的方法本体论258
二、追寻“最好读者”:古典文艺理论中的读者中心论266
三、以人文精神为鹄的:知音论体系的人文价值论273
四、小结:古代知音论体系276
第四章 知音论审美生成与古代人文思潮的关系探析280
第一节 古代人文思潮涌动发展促成了知音论的审美生成281
一、古代儒道思潮的发展建构了知音论的道本价值观281
二、古代气论思潮的发展建构了知音论的气本价值观288
三、古代心论思潮的发展建构了知音论的心本价值观294
四、古代天人合一思潮发展建构了道和、气和、心和的知音论299
第二节 知音论是对古代人文思潮的梳理、选择、评价、提升308
一、知音论是对古代人文思潮中文本理论的理性梳理309
二、知音论是对古代人文思潮中人文精神的自主选择331
三、知音论是对古代人文思潮中经典阐释的独立评价333
四、知音论是对古代人文思潮中文学风尚的审美提升335
结语341
参考文献344
后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