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性发展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社会性发展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5048878.jpg)
- 俞国良,辛自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7260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发展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性发展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概述1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
二、社会化的概念和类型3
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4
第二节 发展观与理论问题5
一、两种发展观6
二、有关发展的理论问题6
三、发展思想的演进11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17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临床取向17
一、临床取向的渊源17
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8
三、新精神分析学派21
四、人本主义理论26
五、临床取向的方法与理论特点27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相关取向28
一、相关取向的方法特点28
二、相关取向的渊源29
三、人格特质理论30
四、社会性发展中的相关取向研究36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实验取向37
一、实验取向的方法特点37
二、实验取向的渊源38
三、行为主义对社会行为的解释39
四、社会认知取向44
五、实验取向的理论特点47
第四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发展取向48
一、皮亚杰与发展取向48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50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51
四、社会认知发展55
五、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56
六、皮亚杰的贡献与争议57
第五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生物和文化视角58
一、生物进化的视角58
二、文化背景的视角63
第三章 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71
第一节 科学研究概述71
一、科学研究的本质与任务71
二、科学研究的过程73
三、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76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77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79
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效度79
二、研究设计类型82
三、研究方法86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研究方法的新趋势96
一、研究方法的新趋势96
二、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99
三、微观发生法101
四、横断历史研究103
第四章 社会认知发展108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发展概述108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108
二、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观109
三、社会认知研究的兴起及其原因111
四、皮亚杰学派的社会认知发展研究112
五、社会认知与情绪的关系113
六、智力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115
第二节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116
一、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观点116
二、观点采择理论:结构的观点120
第三节 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发展124
一、印象形成的发展理论124
二、儿童对社会性概念的理解125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31
第五章 自我发展136
第一节 自我研究的理论136
一、自我研究的历史136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138
三、罗杰斯的现象学理论139
四、自我的社会认知观141
五、智能三层次理论对自我的理解143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144
一、为什么要研究自我发展144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145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147
四、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阶段149
第三节 自我概念的发展152
一、自我概念的界定152
二、自我概念的测量154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156
四、自我概念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57
五、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因素159
第四节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161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161
二、自我同一性的理论161
三、自我同一性的测量163
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趋势164
第五节 自我发展的其他领域167
一、自尊的发展167
二、自我效能感170
三、自我控制171
四、自我实现174
第六章 性别角色发展178
第一节 性别角色和双性化178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文化意义178
二、性别角色定型179
三、双性化181
第二节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184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185
二、性别差异问题187
三、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188
第三节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192
一、精神分析理论192
二、社会学习理论193
三、认知发展理论195
四、生物学的解释197
第七章 道德发展201
第一节 道德认知发展201
一、道德发展的内容201
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03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06
四、道德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210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发展214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道德发展观及其批判214
二、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216
三、移情的发展218
四、羞愧感的发展219
第三节 亲社会行为发展220
一、亲社会行为概念分析220
二、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220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24
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226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227
二、亲社会行为培养和道德教育231
第八章 攻击行为及其发展237
第一节 攻击行为概述237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237
二、攻击行为的类型238
三、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239
第二节 攻击的理论241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论241
二、动物习性学的观点241
三、生理学的观点242
四、挫折—攻击说243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44
六、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247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发展249
一、儿童早期攻击行为的发生249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250
三、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252
第四节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253
一、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外因253
二、影响攻击行为的背景因素255
三、影响攻击行为的个体因素259
四、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260
第九章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264
第一节 同伴关系概述264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与成因264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265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267
四、从游戏和小团伙来看同伴关系发展268
五、同伴关系与其他人际关系269
第二节 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功能271
一、同伴群体的概念272
二、同伴群体的形成272
三、同伴群体的结构与功能274
四、同伴群体中的同伴接纳276
五、同伴群体中的合作与竞争277
第三节 青少年的友谊发展与同伴关系278
一、友谊的发展及儿童对友谊的理解278
二、友谊的功能280
三、异性友谊281
第十章 依恋的发展287
第一节 依恋概述287
一、依恋研究的起源和概念界定287
二、依恋的特征289
三、依恋形成的标志290
四、依恋的测量291
五、依恋的类型293
第二节 依恋的理论294
一、精神分析理论295
二、行为主义理论296
三、认知发展理论296
四、习性学理论298
第三节 依恋的发展及其意义299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299
二、有关依恋意义的理论解释301
三、依恋的现实意义303
四、依恋的长期影响304
五、父子依恋及其意义305
第四节 依恋的影响因素307
一、亲子早期接触307
二、婴儿的特点308
三、教养方式311
四、母爱剥夺与社会剥夺313
第十一章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317
第一节 家庭与社会性发展317
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317
二、家庭结构特征的影响319
三、家庭系统的观点323
第二节 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教养行为325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内涵325
二、父母教育观念的来源与影响326
三、教养方式的理论328
四、教养方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329
五、父母的惩罚332
六、父母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333
第三节 家庭功能及其影响334
一、家庭功能理论334
二、家庭功能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37
第四节 婚姻冲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340
一、婚姻冲突的特征及其影响340
二、婚姻冲突和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342
三、对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343
四、以往理论的问题与方向348
参考文献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