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制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学制史
  • 蔡芹香编著 著
  • 出版社: 世界书局
  • ISBN:
  • 出版时间:1933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制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上古期1

第一章 周以前之学制1

第一节 庖羲氏及神农氏时之学制1

第二节 虞夏商之学制2

第三节 上古之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法4

第四节 上古学校之课程5

第二章 周代学制6

第一节 名称地位及学校性质6

第二节 学校之课程10

第三节 教育法12

第四节 处罚与奖进13

第五节 入学试验学业试验及升学之法14

第六节 入学年龄学期及学年15

第三章 上古期教育之特点及其衰颓17

第一节 本期教育之特点17

第二节 本期教育之衰颓19

第四章 春秋战国之学制19

第一节 春秋时代及战国时代20

第二节 春秋战国之教育与前期教育之比较20

第二编 中古期23

第一章 秦汉时代之学制23

第一节 秦代教育概况23

第二节 汉代学制24

第三节 教授法与教材27

第四节 选举制度与学校28

第五节 经学家与当时学校制度29

第六节 汉代之学风29

第二章 秦汉学制与战国学制之比较及汉代教育对于后来之影响31

第一节 秦汉学制与战国学制之比较31

第二节 汉代教育对于后来之影响32

第三节 秦汉时代之新发明33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学制33

第一节 三国时之学制33

第二节 西晋及东晋时之学制35

第三节 南朝之学制36

第四节 北朝之学制37

第五节 当时教育实施之状况38

第六节 南北朝学风之概述39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代对于教育之贡献39

第四章 隋代学制40

第一节 学校种类40

第二节 选举制度与教育42

第三编 近古期45

第一章 唐代学制45

第一节 京师学校及地方学校45

第二节 学科及修学年限47

第三节 选举制度与学校48

第四节 唐之学风50

第五节 学校制度与当时人才50

第六节 隋唐教育与魏晋南北朝教育之比较50

第七节 五代学制概况51

第二章 宋代学制51

第一节 教育概况51

第二节 学校之种类及性质53

第三节 考试制度(即科举制度)55

第四节 书院制度56

第五节 当时实施教育之状况63

第六节 科举与学校65

第七节 辽金之学制65

第三章 元代学制66

第一节 教育概况66

第二节 学校之种类67

第三节 科举制68

第四节 当时实施教育之状况69

第四章 明代学制69

第一节 学校之种类及概况69

第二节 科举制度71

第三节 当时实施教育之状况72

第五章 当时(宋元明)之教法与课程私家教授及当时教育与隋唐教育之比较74

第一节 当时之教法与课程74

第二节 私人教授75

第三节 当时(宋元明)教育与隋唐教育之比较77

第四编 近世期79

第一章 清代学制79

第一节 清初教育概况79

第二节 学校制度82

第三节 清代实施教育之状况86

第四节 考试制度88

第五节 清代教育与宋明教育之比较90

第二章 清代中叶教育状况90

第一节 新教育之萌芽时期(一)90

第二节 新教育之萌芽时期(二)93

第三节 新教育之发展时期(一)94

第四节 新教育之发展时期(二)95

第五节 废除科举102

第三章 新教育制度之设立103

第一节 颁布教育官制103

第二节 宣布教育宗旨105

第三节 议定女子学堂章程105

第四节 改订学堂章程之时期107

第五编 近时期109

第一章 民国学制考109

第一节 教育官制110

附 省视学规程113

县视学规程114

学务委员会规程115

第二节 颁布新教育宗旨117

第三节 学校系统118

第二章 小学校120

第一节 国民学校122

附 国民学校各学年教科课程表122

第二节 高等小学校123

附 高等小学各学年教授程度表124

第三节 学级编制126

附 补修科127

第四节 半日学校128

第三章 中学校128

第一节 宗旨程度教科课程129

第二节 中学校课程标准129

第四章 大学134

第一节 大学预科134

第二节 大学本科各科之分门分类法135

第五章 师范教育137

第一节 师范学校138

附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表139

第二节 讲习科147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153

附 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表155

第六章 实业学校164

第一节 农业学校165

第二节 工业学校165

第三节 商业学校166

第四节 商船学校167

第五节 实业补习学校167

附 实业教员养成所168

第七章 专门学校169

第一节 法政专门学校169

第二节 医学专门学校171

第三节 药学专门学校172

第四节 农业专门学校173

第五节 工业专门学校174

第六节 商业专门学校174

第七节 商船专门学校175

第八节 外国语专门学校176

第九节 音乐专门学校177

第八章 女子教育178

第一节 女子小学179

第二节 女子中学181

附 女子中学课程182

第三节 女子大学184

第四节 女子师范学校184

第五节 女子高等师范185

第六节 女子师范大学186

第九章 新学制186

第一节 学校系统改革时期186

第二节 学校系统表及说明188

第三节 新学制课程193

第四节 新学制之优点及困难201

附 全国学校调查表202

第六编 三民主义教育205

第一章 教育行政205

第一节 中央教育行政…大学院205

附 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206

第二节 省教育行政…大学区209

附 大学区组织条例209

第三节 县教育行政…教育局210

附 县督学暂行条例212

附 县长办学考成条例213

附 省市督学规程215

附 教育会规程217

附 教育行政系统之沿革222

第二章 民国十七年以来之学制223

第一节 教育宗旨224

附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说明书228

附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229

第二节 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239

第三节 整顿师范教育制度242

第四节 职业教育(一)245

第五节 职业教育(二)246

第三章 初等教育253

第一节 小学暂行条例253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257

第三节 小学校教职员等级259

第四章 中等教育260

第一节 中学暂行条例260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263

第五章 高等教育268

第一节 大学毕业考试及学位授予条例268

第二节 大学教员资格条例269

第六章 华侨教育272

第一节 大学院华侨教育委员会272

第二节 华侨小学暂行条例273

第三节 华侨补习学校暂行条例277

附 华侨子弟回国就学办法278

第七章 私立学校279

第一节 私立学校规程279

第二节 私立中等学校及小学立案条例280

第三节 私立大学及专门学校立案条例283

第四节 改进私立学校之办法285

第八章 民国以来之教育趋势288

第一节 教育目的之趋势288

第二节 教材之趋势290

第三节 教育方法之趋势292

第四节 教育研究方面之趋势293

结论295

附录298

(一)教育统计表十七种298

(二)全国大学及专门学校一览315

(三)十九年四月全国第二次教育会议方案提要325

(四)学校学年学期及休假规程361

(五)儿童节纪念办法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