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
  • 史志诚,尉亚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2454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草地-有毒植物-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研究简史3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有毒植物学3

一、古籍中关于有毒植物的记载3

二、古籍中关于防治有毒植物中毒的记载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草地有毒植物的研究成果6

一、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6

二、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的研究7

三、有毒植物的理论研究9

四、研究机构、组织及国际学术交流12

第二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及其危害14

第一节 中国草地的有毒植物14

一、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14

二、草地有毒植物的地理分布14

第二节 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危害16

一、有毒植物对畜牧业的危害16

二、“三大毒草灾害”——典型的“生态经济病”18

三、我国西部天然草地的毒害草灾害20

第三节 植物毒素及其毒性23

一、植物毒素23

二、植物毒素的毒性24

第三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防除33

第一节 基本对策33

一、提高认识,依法防控33

二、坚持“预防为主,防用结合”的方针33

三、总结推广毒草防除与利用的新技术33

四、建立研究机构,组织科技攻关34

五、培训技术力量,普及防控毒草知识34

第二节 生态控制34

一、改善草群结构法35

二、加快植被演替法36

三、改变耕作制度法36

四、畜种限制法37

五、日粮控制法37

六、轮牧防控法38

七、生物脱毒利用法38

八、药物解毒法38

第三节 化学防除38

一、常用除草剂38

二、除草剂的杀除机理42

三、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化学防除44

第四节 机械清除46

第四章 有毒植物的开发与利用47

第一节 有毒植物的开发利用47

一、有毒植物资源的利用条件47

二、生物能的利用48

三、植物资源的利用48

四、有毒植物用于灭鼠49

第二节 有毒植物的工业用途51

一、蓖麻油的工业用途51

二、狼毒制作藏纸52

三、醉马芨芨草用于造纸53

四、蕨的工业用途54

第三节 植物毒素的开发利用54

一、植物毒素的化学进展54

二、植物毒素的毒理机制研究55

三、植物毒素的防除56

四、植物毒素的利用57

第二篇 各论63

第五章 棘豆属有毒植物63

第一节 生物学63

一、属的特性63

二、分布63

三、生活类型63

四、生长土壤63

五、优势度63

六、种群循环和环境影响64

七、中国棘豆属主要有毒植物64

第二节 生态学72

一、棘豆属有毒植物的危害72

二、中毒的生态因素73

第三节 毒物学75

一、有毒成分及毒性75

二、中毒机理79

三、症状80

四、病理变化81

五、诊断82

六、治疗82

第四节 防除82

第五节 利用83

一、棘豆的营养成分83

二、棘豆的药用成分83

三、利用做饲草84

四、利用棘豆的经济意义84

第六章 黄芪属有毒植物86

第一节 生物学86

一、属的特性86

二、分布86

三、生活类型86

四、生长土壤87

五、优势度87

六、植物种群循环和环境影响87

七、中国黄芪属有毒植物87

第二节 生态学92

一、黄芪属植物的危害92

二、中毒的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92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93

第三节 毒物学93

一、脂肪族硝基化合物94

二、聚硒黄芪95

三、疯草毒素97

第七章 栎属有毒植物101

第一节 生物学101

一、属的特性101

二、有毒种的检索表101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102

第二节 生态学108

一、栎属植物的危害108

二、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109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110

第三节 毒物学114

一、有毒成分114

二、栎单宁的毒性115

三、中毒机理116

四、临床症状118

五、病理变化119

六、病程及预后119

七、诊断119

八、治疗120

第四节 防除122

一、“三不”措施122

二、日粮控制法122

三、高锰酸钾法122

四、改善栎林结构122

第五节 利用122

一、饲用价值122

二、饲用效果123

三、脱毒利用124

第八章 萱草属有毒植物131

第一节 生物学131

一、属的特性131

二、有毒种检索表132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132

第二节 生态学136

一、发病的地理分布136

二、病因及发病特点136

三、萱草属有毒植物的危害136

第三节 毒物学137

一、有毒成分137

二、毒性138

三、中毒机理139

四、临床症状139

五、病理学139

六、诊断140

七、治疗140

第四节 防除141

第五节 利用141

一、花蕾与营养丰富的“黄花菜”141

二、根入药用141

三、保持水土142

四、综合利用142

五、美化环境142

第九章 紫茎泽兰145

第一节 生物学145

一、泽兰类的有毒种145

二、形态特征145

第二节 生态学147

一、地理分布与生态学特点147

二、危害147

三、形成“生态灾难”的因素148

第三节 毒物学149

一、紫茎泽兰对沼气发酵微生物群的影响149

二、有毒成分149

三、动物急性中毒的临床症状149

四、病理学150

五、毒理学评价153

第四节 防除153

一、生态工程法(替代控制法)153

二、生物防除法156

三、化学防除法157

四、机械防除法158

第五节 利用158

一、脱毒方法158

二、生产沼气159

三、饲用价值161

四、其他利用途径161

第十章 狼毒163

第一节 生物学163

一、属的特性163

二、形态特征164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165

第二节 生态学167

一、危害167

二、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167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168

第三节 毒物学168

一、有毒成分168

二、毒性169

三、临床症状170

四、病理学170

五、治疗171

第四节 防控171

一、建立系统的草地管理制度171

二、替代控制172

三、生物防治172

四、机械铲除172

五、刈割173

六、化学防控173

第五节 利用175

一、生态学方面的利用175

二、农业方面的利用175

三、医学方面的应用177

四、工业应用178

五、观赏179

第十一章 杜鹃花属有毒植物185

第一节 生物学185

一、属的特性185

二、分布及生物学特性185

第二节 生态学190

第三节 毒物学190

一、有毒成分190

二、毒性192

三、毒理192

四、闹羊花中毒的发病规律193

五、中毒症状194

六、病理变化195

七、诊断196

八、治疗196

第四节 防除197

第五节 利用198

一、杜鹃花的开发利用198

二、羊踯躅的开发与利用199

第十二章 芨芨草属有毒植物201

第一节 生物学201

一、属的特性201

二、芨芨草属植物有毒种检索表203

三、有毒种的生物学特性203

第二节 生态学205

一、醉马芨芨草的分布205

二、醉马芨芨草对牲畜的危害206

第三节 毒物学207

一、醉马芨芨草的有毒成分207

二、醉马芨芨草的毒性208

三、醉马芨芨草中毒的机理209

四、中毒临床症状209

五、病理学210

六、诊断210

七、治疗210

八、预防210

第四节 醉马芨芨草的防控211

一、生物防控211

二、物理防控211

三、化学防控212

四、焚烧212

五、综合防控212

第十三章 夹竹桃属有毒植物215

第一节 生物学215

一、夹竹桃属的形态特征215

二、黄花夹竹桃属的形态特征215

第二节 毒物学216

一、有毒成分216

二、毒性217

三、中毒机理218

四、临床症状218

五、诊断219

六、治疗219

七、预防220

第三节 利用220

第十四章 蜡梅属有毒植物222

第一节 生物学222

一、生物学特性222

二、分布222

第二节 生态学222

第三节 毒物学224

一、有毒成分224

二、毒性224

三、中毒机理224

四、临床症状224

五、病理学225

六、诊断225

七、治疗225

八、预防226

第四节 利用226

一、蜡梅花芳香油的利用226

二、蜡梅花的药用226

三、蜡梅花的观赏性226

第十五章 蕨属有毒植物228

第一节 生物学228

一、有毒种及其分布228

二、形态学230

三、生活周期232

第二节 生态学233

一、蕨属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233

二、中毒的生态因素234

第三节 毒物学236

一、有毒成分及中毒机理236

二、急性毒性238

三、慢性毒性240

第四节 防除244

一、生物学控制244

二、物理学控制245

三、化学控制245

第五节 利用246

一、食用246

二、工业用246

三、农业用246

四、蕨的利用与人类健康247

第十六章 鹅绒藤属有毒植物248

第一节 生物学248

一、属的特征248

二、形态特征248

三、分布及生物学特性249

第二节 生态学251

一、危害251

二、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251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252

第三节 毒物学252

一、有毒成分252

二、毒性254

三、临床症状254

四、病理学254

五、治疗255

第四节 防控255

一、治理原则256

二、治理方法256

第五节 利用256

一、生态学方面的利用256

二、农业方面的利用257

三、医药方面的应用258

第十七章 其他重要有毒植物264

第一节 乌头264

一、形态特征264

二、有毒成分266

三、毒性267

四、中毒原因267

五、中毒机理268

六、临床症状268

七、诊断268

八、治疗268

九、利用269

第二节 藜芦270

一、形态特征270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271

三、中毒机理272

四、临床症状272

五、诊断272

六、治疗273

七、利用273

第三节 白苏274

一、形态与分布274

二、危害275

三、中毒原因275

四、中毒机理275

五、病理变化276

六、临床症状276

七、诊断276

八、治疗277

九、预防277

第四节 假奓包叶278

一、形态与分布278

二、危害279

三、毒理279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279

五、诊断280

六、防治280

第五节 千里光属280

一、形态280

二、危害280

三、毒理280

四、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280

五、诊断282

六、防治282

第六节 曼陀罗282

一、形态与分布282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282

三、毒理作用284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284

五、诊断284

六、治疗285

七、利用285

第七节 蓖麻285

一、分布与形态285

二、蓖麻的有毒成分及其毒性286

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289

四、诊断290

五、治疗290

六、预防及利用291

第八节 苍耳292

一、形态与分布292

二、有毒成分293

三、毒性293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294

五、诊断294

六、防治294

七、利用294

第九节 毒芹294

一、形态295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296

三、中毒原因296

四、中毒机理296

五、临床症状296

六、病理变化297

七、诊断297

八、防治297

九、利用297

第十节 胡芦巴298

一、形态特征298

二、有毒成分及毒性299

三、临床症状300

四、防治300

五、利用300

第十一节 麻黄301

一、形态特征301

二、有毒成分303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303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304

五、防治304

六、防除与利用304

第十二节 蒙古扁桃304

一、形态特征304

二、有毒成分305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306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306

五、防除与利用306

第十三节 无叶假木贼306

一、形态与分布307

二、毒物学307

三、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309

四、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309

五、防除与利用310

第十四节 毒麦312

一、形态特征312

二、生活习性与分布地区315

三、有毒成分及毒性315

四、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315

五、防治315

六、利用316

第三篇 分析与检验319

第十八章 一般技术与方法319

第一节 有毒植物分析实验室319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319

第三节 以毒物学观点做好实验设计320

第四节 预试验321

一、预试验检液的制备321

二、预试方法322

三、各类成分的检查322

四、预试结果判断326

五、预试验报告记录327

第五节 提取331

一、一般提取方法331

二、几种系统提取法332

三、按有毒成分的理化性质选择提取法334

四、提取过程的注意事项335

第六节 分离338

一、过滤法和离心法338

二、重结晶法338

三、升华法339

四、萃取法339

五、分配层析339

六、吸附层析340

七、气相色谱法340

第七节 鉴定341

一、定性试验342

二、定量分析342

三、物理常数测定342

四、分子式的测定342

五、光谱分析342

第十九章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343

第一节 有毒棘豆和有毒黄芪内生真菌检测技术343

一、内生真菌快速检测技术344

二、内生真菌显微形态观察344

三、内生真菌分离培养345

四、内生真菌种属鉴定347

五、内生真菌定量检测(Real-time qPCR检测)349

第二节 转录组测序351

第二十章 植物中天然产生的无机有毒成分353

第一节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353

一、一般提取技术353

二、硝酸盐的定性检验353

三、硝酸盐的定量分析354

四、亚硝酸盐的定性检验355

五、亚硝酸盐的定量分析(偶氮色素法)357

六、血清与血浆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358

第二节 草酸与草酸盐358

一、定性检验358

二、植物中草酸盐的测定359

第二十一章 生物碱361

第一节 分类与性质361

一、分类361

二、一般性质362

第二节 提取与分离363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363

二、生物碱的分离365

第三节 定性检验367

一、沉淀反应367

二、显色反应369

三、薄层层析370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372

第五节 紫外吸收光谱法373

第六节 样品中生物碱的检验374

一、植物样品中生物碱的检验374

二、生物材料中生物碱的检验375

第七节 小花棘豆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376

一、提取分离376

二、鉴定376

第八节 聚合草碱的提取分离377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377

二、聚合草碱的分离和鉴定378

第九节 乌头碱的提取分离379

一、提取与分离379

二、定性检验379

三、定量分析380

第十节 毒芹碱的提取分离381

第十一节 秋水仙碱的提取分离382

一、提取方法382

二、薄层分离法383

第十二节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提取分离383

一、提取与分离383

二、定性检验383

三、含量测定384

第十三节 莨菪碱与阿托品的测定386

一、定性检验386

二、含量测定386

第十四节 麦角碱的提取分离387

一、麦角新碱的提取388

二、麦角胺的提取和分离388

第十五节 钩吻碱的提取分离388

一、提取分离389

二、定性分析389

第十六节 蜡梅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390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和分离390

二、单碱Ⅱ结构鉴定392

第十七节 藜芦碱的检验394

第十八节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的提取分离394

一、提取394

二、分离395

三、生物碱单体的结构鉴定395

第十九节 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与定性定量分析395

一、提取395

二、分离、纯化与鉴定396

三、定性分析(薄层色谱分析)399

四、定量分析(气相色谱分析)400

第二十二章 有毒苷类402

第一节 提取402

一、强心苷的提取402

二、氰苷的提取402

三、皂苷的提取403

第二节 定性检验404

一、植物样品中苷类的定性检验404

二、生物材料中有毒苷类的定性检验405

第三节 夹竹桃苷406

一、欧夹竹桃苷C406

二、黄花夹竹桃苷408

第二十三章 多酚类化合物411

第一节 栎叶单宁411

一、栎叶单宁的定性检验与分类鉴定411

二、栎叶单宁的含量测定414

三、栎叶单宁的提取、分离、鉴定420

四、栎叶在试管内发酵产物的检验421

五、栎叶单宁在活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422

第二节 萱草根素428

一、提取428

二、鉴定429

第二十四章 有毒蛋白质432

第一节 蓖麻毒蛋白432

一、提取分离432

二、鉴定434

第二节 小花棘豆中溶血毒素的提取与鉴定434

一、提取434

二、鉴定435

第二十五章 其他植物毒素436

第一节 山黧豆毒素436

一、提取436

二、定性检验——纸层析436

三、定量分析437

第二节 木藜芦毒素438

一、提取438

二、分离438

三、薄层层析鉴定438

四、动物组织中木藜芦毒素的提取鉴定439

第三节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440

一、定性检验440

二、含量测定441

三、分型鉴定441

四、气相色谱法442

第四节 蕨毒素444

一、莽草酸的提取、分离和鉴定444

二、1-茚满酮衍生物(蕨毒素B)的提取分离和鉴定444

三、蕨类致癌原(原蕨苷)的分离与鉴定446

附录1中国有毒植物名录447

附录2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彩色图谱4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