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通史 09 民国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中国文化通史 09 民国卷
  • 黄兴涛分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21381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722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7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通史 09 民国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转型的社会和转型的文化7

第一节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9

一、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9

二、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14

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18

第二节 “变亦变,不变亦变”——清政府的文化政策22

一、强化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22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6

三、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30

第三节 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32

第二章 在救亡和变革中锻造的文化精神43

第一节 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44

第二节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53

第三节 救亡与启蒙的统一63

第三章 新旧、中西之争67

第一节 “师夷”乎?“拒夷”乎?68

一、京师同文馆之争69

二、修筑铁路之争73

三、遣派留学生之争76

第二节 新学与旧学之争79

一、维新派的文化观79

二、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81

三、民主平等与纲常名教之争85

第三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论争88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选择88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化论争90

三、“国粹主义”与“醉心欧化”94

第四节 晚清文化论争透视97

第四章 中西文化和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103

第一节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105

一、西学东渐的新态势105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119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外播137

一、域外汉学研究及其对中国典籍的介绍138

二、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145

第三节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交流154

第五章 语言文字的改革159

第一节 传统文字学研究的新成就161

第二节 晚清语言文字改革的倡导165

第三节 汉语拼音运动174

第四节 汉语语法与标点的改革183

一、汉语语法的初步探索183

二、标点改革190

第五节 新词汇的输入192

第六章 从“变易”观到进化论——晚清哲学的演变201

第一节 “变易”观与“道器”观203

第二节 进化哲学: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210

一、康有为的“以元为本”论211

二、严复与《天演论》216

三、谭嗣同与《仁学》224

第三节 革命进化论:革命派的世界观231

一、孙中山的革命进化论231

二、章太炎的哲学思想238

第七章 变革时代的儒学与诸子学245

第一节 汉宋学的调整与衰落247

一、程朱理学的“复兴”247

二、衰落中的晚清汉学252

三、从“汉宋对峙”到“汉宋合流”255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崛起261

一、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261

二、康有为与晚清今文经学267

三、今古文经之争274

第三节 晚清诸子学的复兴285

一、晚清诸子学的初步复兴285

二、诸子学研究的新开展293

第八章 晚清社会的宗教文化305

第一节 西方宗教在华的扩张306

第二节 太平天国宗教和民间秘密宗教318

一、太平天国与拜上帝教318

二、民间秘密宗教324

第三节 佛教与佛学326

一、衰落中的佛教326

二、佛学的兴起330

第四节 道教和伊斯兰教338

一、道教338

二、伊斯兰教343

第五节 宗教在晚清社会中的地位348

第九章 晚清时期的伦理道德353

第一节 封建传统道德的困窘354

一、地主阶级改革派的道德反思355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对传统道德的冲击358

三、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批判360

第二节 近代新道德的提倡367

一、国民“公德”观368

二、自由平等观370

三、权利与义务观374

四、独立自尊观375

五、竞争进取观377

六、重商主义与功利主义伦理观379

第三节 妇女解放的新进展381

一、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381

二、戊戌维新时期的妇女解放384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388

第十章 近代新史学的提倡395

第一节 传统史学的成就396

一、经世思潮影响下传统史学的发展396

二、晚清时期的官修史书407

第二节 “史界革命”411

一、标揭“史界革命”的旗帜411

二、“史界革命”的内容及其对旧史学的批判416

三、近代新史学的成就428

第三节 近代考古学的形成434

一、甲骨文的发现434

二、新研究领域的开拓436

第十一章 晚清文学新景观439

第一节 从桐城“义法”到“文体革命”441

一、晚清桐城派的复兴441

二、“文体革命”的兴起446

第二节 同光体诗与“诗界革命”452

一、宋诗运动和同光体诗的兴衰453

二、“诗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457

第三节 “小说界革命”466

第四节 翻译文学477

第五节 文艺思想的更新482

第六节 太平天国的文学489

第十二章 艺园新貌493

第一节 戏剧的变化与成就494

一、地方戏的流变和京剧的异军突起494

二、文明新戏 话剧的勃兴与变迁498

第二节 美术的新风格500

一、晚清美术新格局的形成500

二、承前启后的美术新风貌503

第三节 书法与篆刻514

一、书法514

二、篆刻523

第四节 音乐与电影525

一、西洋音乐的输入与传播525

二、中国的早期电影528

第五节 太平天国的艺术532

第十三章 新旧教育的兴替539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540

一、外语学堂541

二、专业技术学堂544

三、水陆师武备学堂546

四、近代早期的留学运动548

五、书院改革550

六、成就与不足552

第二节 “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554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555

二、新学制与新学堂558

三、近代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与“留学热”的出现561

四、清末教育改革的是与非565

第三节 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兴起568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改革主张568

二、维新派的教育活动570

三、革命派的教育活动575

四、资产阶级新教育的社会作用580

第四节 教会学校的发展582

一、教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582

二、教会学校的办学特点587

三、教会学校的社会影响590

第十四章 新人耳目的声光化电——晚清时期的科学技术593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自然科学594

一、数学594

二、物理学599

三、天文学600

四、地理学603

五、医学608

六、植物学611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应用科学与技术612

第三节 近代科技与晚清社会623

一、近代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623

二、近代科技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思潮的形成625

三、近代科技对教育改革的促进628

四、影响社会习俗变化的重要因素630

第十五章 近代文化传播业的确立633

第一节 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出现634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端634

二、华人创办的最早一批近代报刊639

三、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644

四、戊戌政变后资产阶级的办报活动649

第二节 近代出版机构的创办654

一、19世纪40—60年代中国境内的出版业654

二、洋务派创办的翻译出版机构656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出版活动658

四、商务印书馆与近代出版业661

第三节 近代图博业的开创664

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665

二、近代博物馆的出现671

第十六章 晚清社会的移风易俗675

第一节 生活习俗的变迁676

一、长袍、马褂和洋装676

二、中西餐并行的饮食文化679

三、大屋顶建筑与西式洋房682

四、多元化的交通通信684

五、五彩斑驳的生活器用690

六、剪辫与放足695

第二节 礼俗变迁与年节时令700

一、礼俗的变迁700

二、晚清时期的年节时令711

参考书目7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