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血液实验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 王鸿利;丛玉隆;王建祥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1810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90页
- 文件大小:316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血液学-实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血液实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血液学概述1
二、血液学简史1
三、血液病的实验诊断3
四、血液实验学与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关系6
第一篇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11
第一章 实验仪器11
第一节 显微镜11
一、结构与原理11
二、参数与分析14
三、应用与评价17
第二节 血细胞分析仪19
一、结构与原理19
二、参数与分析24
三、应用与评价25
第三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26
一、结构与原理26
二、参数与分析27
三、应用与评价30
第四节 流式细胞仪35
一、结构与原理36
二、参数与分析38
三、应用与评价39
第五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47
一、结构与原理47
二、参数与分析53
三、应用与评价56
第六节 其他实验仪器58
一、血小板聚集仪58
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60
三、凝血酶生成仪61
四、血栓弹力图仪62
五、染色体图像分析仪67
六、细胞培养仪69
七、血液流变仪70
第二章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74
第一节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74
一、概述74
二、各系细胞正常形态学76
三、异常血细胞形态及临床意义79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及临床意义83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86
一、概述86
二、常用细胞化学染色87
第三节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92
一、概述92
二、红细胞的正常超微结构93
三、粒细胞的正常超微结构93
四、单核细胞的正常超微结构94
五、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正常超微结构95
六、淋巴细胞的正常超微结构95
七、电镜在血液病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95
第四节 骨髓病理学检查98
一、检查方法98
二、结果判断98
三、方法评价99
四、临床应用99
第三章 免疫学检测105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105
一、T细胞功能检测105
二、NK细胞活性检测106
三、B细胞功能检测107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检测108
一、免疫浊度检测108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09
三、放射免疫法检测110
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111
第三节 造血调节因子检测112
一、IL- 3的生物活性检测113
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检测113
三、红细胞生成素检测114
第四章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116
第一节 染色体检测技术116
一、染色体制备116
二、显带技术117
三、染色体分析和核型描述120
四、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技术121
五、白血病染色体畸变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122
第二节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123
一、原理123
二、参考区间124
三、临床意义124
四、评价126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127
第一节 DNA分析技术127
一、聚合酶链反应127
二、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128
第二节 RNA分析技术131
一、Trizol法提取细胞RNA131
二、逆转录PCR131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134
一、蛋白质芯片技术134
二、质谱技术135
三、二维凝胶电泳技术136
四、液态芯片技术136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血液学中的应用136
一、恶性血液病融合基因的检测137
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的检测137
三、遗传性血液病的诊断137
四、HLA基因多态性检测137
五、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检测138
六、寻找药物靶分子及基因治疗138
第六章 细胞培养技术139
第一节 细胞培养的条件139
第二节 常用血细胞培养技术140
一、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培养140
二、人骨髓和外周血多能干细胞和系列限制祖细胞培养144
第三节 血细胞培养的鉴定147
一、髓系和淋巴系细胞染色147
二、有核细胞染色147
三、小鼠巨核细胞染色147
四、巨核细胞GPⅡb/Ⅲa免疫酶标染色147
第四节 血细胞培养的应用148
一、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分析148
二、人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分析148
第七章 核医学实验技术149
第一节 概述149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测149
一、红细胞标记检测149
二、白细胞标记检测152
三、血小板标记检测152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形态显像检查153
一、骨髓显像检查153
二、脾脏显像检查154
三、淋巴系统显像检查154
四、血小板显像检查155
第八章 血液实验的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56
第一节 分析前质量管理156
一、检验申请156
二、患者准备156
三、标本采集156
四、工作程序157
第二节 分析中质量管理158
一、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158
二、《检验程序》的编制158
三、检测系统的建立159
四、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159
五、不同检测体系比对159
六、建立血细胞分析仪镜检筛查标准160
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160
一、对检验结果进行系统性评审160
二、检测后标本的处理160
第四节 目前血液学检测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161
一、常规血液学分析质量管理的问题161
二、血栓与止血检测质量管理的问题161
三、血液学检测与临床交流的问题161
第九章 循证实验诊断学162
第一节 实验诊断常用评价指标162
一、循证检验医学概述162
二、诊断性能评价指标162
第二节 实验诊断参考区间与医学决定水平164
一、参考区间164
二、医学决定水平166
第三节 实验诊断结果的系统评价167
一、系统评价的概述167
二、系统评价的特点167
三、系统评价的方法167
四、系统评价的工具168
第四节 实验诊断项目的优化组合应用169
一、循证指南特点169
二、循证指南中实验诊断项目的优化组合应用(举例)170
第二篇红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175
第十章 红细胞疾病概述175
第一节 临床概述175
第二节 红细胞疾病的分类175
一、贫血的分类175
二、红细胞增多症的分类177
第十一章 红细胞疾病的实验检测178
第一节 红细胞形态检查178
一、显微镜观察法检查178
二、血细胞分析仪法检测180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181
第二节 铁代谢的实验检测181
一、血清铁检测181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测182
三、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182
四、锌原卟啉检测182
五、血清铁蛋白检测183
六、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检测184
七、血清转铁蛋白检测184
八、铁染色检测185
第三节 叶酸、维生素B12代谢的实验检测185
一、血清叶酸检测185
二、红细胞叶酸检测186
三、血清维生素B12检测186
第四节 溶血的筛查试验186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186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187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检测187
四、尿含铁血黄素试验188
五、红细胞寿命检测188
第五节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188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188
二、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189
三、红细胞膜蛋白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 PAGE)189
四、酸化甘油溶血试验190
第六节 红细胞酶缺陷检测190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190
二、变性珠蛋白(heinz)小体生成试验190
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检测191
四、丙酮酸激酶检测191
第七节 血红蛋白缺陷检测192
一、血红蛋白电泳192
二、抗碱血红蛋白检测193
三、红细胞包涵体试验193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193
五、异丙醇沉淀试验194
六、血红蛋白F(HbF)酸洗脱法检测试验194
七、热变性试验194
八、血红蛋白A2(HbA2)微柱层析试验195
九、尿素裂解试验195
第八节 免疫性溶血检测195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195
二、胰蛋白酶试验196
三、聚凝胺试验196
四、红细胞相关IgG定量检测196
五、冷凝集素试验197
六、冷热溶血试验(D-L试验)197
第九节 补体敏感相关溶血检测198
一、血清酸化溶血试验(Ham试验)198
二、蔗糖溶血试验198
三、蛇毒因子溶血试验198
四、热溶血试验199
五、红细胞和粒细胞CD55、CD59检测199
第十节 卟啉病的实验检测199
一、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199
二、尿中卟啉及其衍生物检测200
第十二章 红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201
第一节 诊断路径201
一、贫血的诊断路径201
二、溶血的诊断思路201
三、血红蛋白尿的诊断路径202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203
第三节 巨幼细胞贫血204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205
一、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05
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06
第五节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207
第六节 异常血红蛋白病208
一、镰状细胞贫血208
二、不稳定血红蛋白病209
三、血红蛋白M病210
四、氧亲和力异常的血红蛋白病210
五、血红蛋白C、D、E病211
第七节 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和口形红细胞增多症211
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11
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212
三、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213
第八节 红细胞酶病概述214
第九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15
第十节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216
第十一节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17
第十二节 冷凝集素综合征218
第十三节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219
第十四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19
第十五节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220
第十六节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221
第十七节 高铁血红蛋白症222
第十八节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223
第十九节 卟啉病224
一、皮肤性卟啉病224
二、神经性卟啉病225
三、皮肤神经卟啉病225
第二十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26
第二十一节 血色病227
第二十二节 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27
第二十三节 慢性病贫血228
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233
第十三章 白细胞疾病概述233
第一节 白细胞量和质的异常233
一、粒细胞(白细胞)量异常233
二、粒细胞质异常235
第二节 白血病的骨髓增生异常235
一、FAB形态学分型(1976年)235
二、MIC分型(2001年)236
三、WHO分型(2008年)237
第三节 其他骨髓增生异常240
第十四章 血液恶性肿瘤实验检查的应用242
第一节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应用242
一、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42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44
三、低增生性白血病(HAL)244
四、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TL)244
五、浆细胞白血病(PCL)244
六、肥大细胞白血病(MCL)245
七、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GL)245
八、中枢神经白血病245
九、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245
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245
十一、毛细胞白血病(HCL)245
十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246
十三、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246
十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46
十五、骨髓增生异常(MDS)、骨髓增殖性肿瘤(MPN)246
十六、多发性骨髓瘤(MM)247
十七、霍奇金淋巴瘤(HL)247
十八、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48
十九、恶性组织细胞病(MH)248
第二节 细胞免疫学检测的应用248
一、概述248
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49
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50
四、慢性白血病(CL)250
五、少见类型白血病251
六、多发性骨髓瘤(MM)251
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52
八、微小残留病变(MRDL)252
第三节 细胞遗传学检查的应用253
一、白血病与细胞遗传学的关系253
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53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55
四、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55
五、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56
六、其他257
七、白血病染色体畸变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258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应用259
一、PCR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259
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技术260
三、多重PCR技术261
四、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测序技术261
五、芯片技术262
第十五章 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265
第一节 诊断思路265
一、发热265
二、白细胞增多(减少)268
三、粒细胞增多(减少)270
四、淋巴细胞增多272
五、肝、脾肿大273
六、淋巴结肿大275
第二节 类白血病反应278
第三节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280
第十六章 髓系肿瘤(白血病)的实验诊断282
第一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82
第二节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286
第三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87
第四节 有特殊标记的急性髓系白血病293
一、AML伴t(8;21)(q22;q22)293
二、AML伴inv(16)(p13.1 q22)/t(16;16)(p13.1 ;q22)294
三、AML伴t(15;17)(q22;q12)及变异型295
四、AML伴t(9;11)(p22;q23);MLLT3-MLL297
五、AML伴t(6;9)(p23;q34)298
六、AML伴inv(3)(q21q26.2 )/t(3;3)(q21;q26.2 )298
七、AML伴t(1;22)(p13;q13);RBM15-MKL1299
八、AML伴NPM1突变300
九、AML伴CEBPA突变301
第五节 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302
第六节 急性未定系列白血病304
第七节 其他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07
一、MDS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307
二、髓系肉瘤308
三、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309
四、急性全髓增殖症伴有骨髓纤维化310
五、Down综合征相关的骨髓增殖性疾病310
六、亚急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311
第八节 骨髓增殖性肿瘤312
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13
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14
三、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15
四、肥大细胞增生症317
五、骨髓增殖性肿瘤,无法分类319
第九节 嗜酸性粒细胞肿瘤319
一、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未特殊分类320
二、髓系和淋系肿瘤伴有PDGFRα、 PDGFRβ、 FGFR1基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321
第十七章 淋巴组织肿瘤(白血病)的实验诊断326
第一节 霍奇金淋巴瘤326
第二节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28
第三节 T细胞和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31
第四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34
第五节 Burkitt淋巴瘤341
第十八章 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实验诊断347
第一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47
第二节 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348
第三节 毛细胞白血病349
第四节 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350
第五节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50
一、流行病学351
二、病因学351
第十九章 浆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354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354
第二节 浆细胞瘤356
第三节 浆细胞白血病357
第四节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358
第五节 重链病358
第六节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359
第七节 淀粉样变性360
第八节 免疫缺陷症361
第四篇血栓与止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371
第二十章 血栓性与出血性疾病的实验检测371
第一节 血栓与止血的筛查试验371
一、出血性疾病的筛查试验371
二、血栓性疾病的筛查试验376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 (vWF: Ag,免疫火箭电泳法)376
四、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检测376
第二节 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检测378
一、血管壁检测378
二、血管内皮细胞检测378
第三节 血小板数量的检测381
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检测381
二、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381
三、网织血小板检测381
四、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补体(PA-C)检测382
五、抗心磷脂抗体检测382
六、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 Ⅲa自身抗体检测382
七、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试验383
第四节 血小板功能的检测383
一、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383
二、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4检测384
三、血小板P-选择素检测384
四、血小板因子3有效性(PF3aT)检测384
五、血块收缩试验385
六、血检烷B2检测385
七、11-脱氢-血栓烷B2检测385
八、血小板环核苷酸检测385
九、血小板钙流检测386
十、5-羟色胺检测386
十一、凝血酶敏感蛋白检测386
十二、血浆纤维连接蛋白检测386
十三、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387
十四、同种血小板抗体检测387
第五节 凝血系统的检查388
一、凝血因子筛查试验388
二、凝血因子缺乏的纠正试验390
三、凝血因子功能活性检测391
四、凝血因子抗原含量检测392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394
六、凝血因子分子标志物检测394
第六节 抗凝系统的检测395
一、抗凝血酶(AT)检测395
二、蛋白C系统检测396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检测398
四、其他生理性抗凝蛋白检测399
五、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399
六、血浆肝素浓度检测401
第七节 纤溶系统的检测402
一、纤溶有关组分检测402
二、纤溶降解产物检测404
三、纤溶抑制物检测405
第二十一章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408
第一节 实验诊断的路径408
一、一期止血缺陷408
二、二期止血缺陷409
三、纤溶活性亢进出血411
四、方法评价411
第二节 血管性紫癜411
一、过敏性紫癜412
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412
三、单纯性紫癜413
第三节 血小板减少症414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14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15
三、溶血尿毒综合征416
四、常见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419
第四节 血小板功能异常症421
一、巨血小板综合征422
二、血小板无力症422
三、其他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424
四、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426
第五节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427
一、血友病427
二、血管性血友病429
三、其他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431
第六节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433
一、获得性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433
二、肝脏疾病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症434
第七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436
一、凝血因子抑制物436
二、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439
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439
四、获得性血友病A441
第八节 纤溶综合征442
一、原发性纤溶症442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44
第九节 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的实验监测447
一、抗血小板治疗的实验监测447
二、抗凝治疗的实验监测450
三、溶血栓治疗的实验监测452
第二十二章 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456
第一节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路径456
一、实验检测的目的、意义以及其局限性456
二、血栓性疾病的病因学456
三、实验检测456
第二节 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457
第三节 遗传性易栓症的实验诊断459
一、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459
二、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460
三、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461
四、抗活化蛋白C症和因子V Leiden462
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63
六、凝血酶原G20210A缺陷症464
七、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465
八、遗传性纤溶酶原缺陷症466
第四节 动脉血栓的实验诊断467
一、急性心肌梗死467
二、脑血栓形成469
三、急性周围动脉栓塞470
四、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71
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73
第五节 静脉血栓的实验诊断474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474
二、肺栓塞476
附录一血液实验室检查项目参考区间480
附录二 中英名词对照表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