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0454830.jpg)
- 赵家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2871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89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614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东方国家;社会主义理论-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理论基础3
第一章 社会形态及其划分方法3
一、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3
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8
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14
四、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20
第二章 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27
一、“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个不科学的命题27
二、“社会发展合目的性”命题是历史目的论观点32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目的论的批判35
四、人的活动有目的不等于社会发展有“合目的性”38
五、“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命题不符合社会历史规律的性质和特点46
六、正确理解“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含义53
第三章 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及其相互关系59
一、历史哲学的分类和历史非决定论的理论渊源59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性质62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唯物辩证的决定论70
四、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82
第四章 历史进步及其评价尺度88
一、历史进步概念的内涵88
二、历史进步的代价95
三、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及其相互关系101
四、马克思历史评价尺度重点的转换106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17
一、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18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1
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7
四、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29
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实际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132
第二编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137
第六章 讨论的历史回顾与研究方法137
一、讨论的历史回顾137
二、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139
第七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演变147
一、1853年以前的时期147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159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182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189
第八章 东西方古代社会比较198
一、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的不同特点198
二、东西方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发展的典型性208
三、日耳曼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直接过渡233
第三编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探讨249
第九章 俄国公社的性质及其发展前途249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250
二、实现“跨越”的可能性和历史环境253
三、要挽救俄国公社必须有“俄国革命”257
第十章 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比较265
一、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两种思路265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先决条件271
三、马克思早年思想与晚年思想的异同277
第十一章 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差别和一致性283
一、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283
二、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之间的差别293
三、恩格斯思想与马克思思想在本质上的一致性297
第十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跨越”思想的证实305
一、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分歧的关键305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308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对“跨越”思想的证实310
第十三章 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314
一、马克思“历史概述”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314
二、如何防止对马克思概述的误解319
三、马克思对待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科学态度323
第十四章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的理论贡献338
一、树立一块新的理论里程碑338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340
三、古代社会史研究与《资本论》写作的关系349
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54
第四编 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反思363
第十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未来社会名称的历史演变363
一、1844年以前未来社会的名称363
二、《德意志意识行》和《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社会的名称368
三、1850年以后未来社会的名称370
四、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划分371
五、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本意理解“社会主义”这个名称的含义374
第十六章 全面认识资本的作用378
一、资本社会作用的二重性378
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新社会创造物质技术条件383
三、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为建设未来新社会锻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88
四、促进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孕育和形成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素394
五、资本的历史作用的二重性和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397
第十七章 从新的视角反思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405
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405
二、世界革命中心的转移411
三、东西方革命的互动419
四、反思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新视角424
第十八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440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总体设想440
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449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451
四、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468
第十九章 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473
一、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474
二、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489
三、我国理论界如何看待苏联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496
第二十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50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504
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50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520
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527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535
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538
一、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538
二、邓小平1992年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特点和优点541
三、从多角度、多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544
四、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的具体实现形式551
五、社会主义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555
第二十二章 邓小平对历史时代理论的贡献560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561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568
参考文献579
后记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