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嬗变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嬗变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3/30489994.jpg)
- 胡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807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1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35页
- 主题词:政治动员-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嬗变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1
一 选题由来1
二研究意义2
第二节 研究现状4
一 国内研究现状5
二 国外研究现状10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15
一 社会动员15
二 机制16
三 社会动员机制17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
一 研究思路18
二研究方法19
第五节 创新之处20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形成与基本状况22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形成的社会基础22
一 客观的现实环境为社会动员机制预设了场景22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为社会动员机制提供了政治保证24
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动员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25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状况26
一 以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27
二 党和政府成为动员主体29
三 以工人、农民为主要的动员对象30
四 依赖行政动员与传媒动员31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实证33
一 抗美援朝的社会动员33
二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社会动员36
三 “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员3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41
一 政治动员的过激与经济动员的乏力41
二偏离原有的动员目标43
三 动员方式缺乏先进性、科学性和规范性44
四 频繁的政治运动制约了动员对象46
五 内在机制存在的问题51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动员机制面临的形势和条件的变化54
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转换54
一 “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向“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转换54
二 冷战思维渐趋式微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新要求61
一 社会主要矛盾的再认识61
二 社会主要任务的重新认识63
第三节 社会动员机制自身发展的需要64
一 社会动员仍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64
二 社会动员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66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69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69
一土地制度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78—1984年)69
二 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84—1988年)70
三 总结经验和整顿调整社会动员阶段(1988—1992年)71
四 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社会动员阶段(1992—2003年)72
五 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动员阶段(2003—2012年)79
六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动员新阶段(2012年至今)86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95
一 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95
二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96
三 着眼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上97
四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97
五 要处理好几种重要的关系98
六建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协同合作机制102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动员机制创新的基本内容1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员目标的重新确定106
第二节 动员组织的扩展107
一党组织的变化107
二政府的转变110
三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113
第三节 动员对象的扩展116
一 社会各阶级阶层116
二各民主党派120
三 海外华侨华人121
四 国际社会力量123
第四节 动员方式的多样化124
一 激励动员124
二 传媒动员126
三 行政动员128
四 参与动员129
第五节 动员内容的拓新131
一 经济动员优先开展131
二政治动员有序开展132
三 文化动员创新发展134
四 生态文明动员开拓创新136
第六节 社会动员内在机制的创新发展138
一 动力机制的创新发展138
二 运行机制的创新发展139
三 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140
四 保障机制的创新发展141
第五章 汶川地震社会动员机制实证分析142
第一节 “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成为社会动员的指向142
第二节 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挥积极动员作用143
一 中国共产党起到核心动员作用143
二 政府发挥重要动员功能145
三 非政府组织大显其身手147
第三节 国内国际社会力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48
一 国内社会各阶级阶层广泛参与148
二 海内外华人华侨积极响应151
三 国际社会力量鼎力相助152
第四节 多种动员方式同台竞技153
一 激励动员153
二 行政动员155
三 传媒动员156
第五节 社会动员成效分析157
一 应急救援成效显著158
二 社会人力、物力、财力集聚能力巨大160
三 恢复重建速度惊人165
第六章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168
第一节 当前我国社会动员机制仍存在的制约因素168
一 相关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完善168
二 社会动员主体仍需要进一步优化169
三 社会动员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171
四 社会动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173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动员机制的对策思考175
一 健全社会动员机制的基本原则175
二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的方法178
三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的路径181
四 构建社会动员新常态186
结语199
参考文献203
后记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