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力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下载

电力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应用
  • 赵毅,胡志光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750844094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539页
  • 主题词:电力工程-环境保护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电力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电力生产过程与环境保护1

第一节 我国电力生产的现状与发展方向1

一、我国电力生产的现状1

二、电力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1

第二节 电力生产过程2

一、发电厂类型和特点2

二、火电厂生产过程3

第三节 电力生产的主要生产系统与原理4

一、火电厂的主要生产系统4

二、锅炉设备的工作原理4

三、燃料及燃烧计算9

四、汽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1

五、电气系统简介13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5

一、电力生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15

二、能源问题和电力环境保护15

三、可持续发展18

四、中国电力生产可持续发展28

参考文献32

第二章 电力环境监测33

第一节 水和废水监测33

一、水样的采集与保存33

三、pH值的测定36

二、水温的测定36

四、悬浮物的测定37

五、溶解氧的测定38

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38

七、生化需氧量的测定40

八、硫化物的测定42

九、氟化物的测定44

十、砷的测定47

十一、汞的测定48

十二、六价铬的测定51

十三、镉、铜、铅、锌的测定53

十四、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55

十五、挥发酚的测定58

十六、氨氮的测定60

十七、总磷的测定62

第二节 空气和废气监测63

一、空气监测的布点方法63

二、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64

三、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66

四、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69

五、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72

六、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72

七、污染源监测采样布点74

八、烟气采样方法76

九、颗粒物采样方法81

十、排放浓度、排放量的计算87

十一、烟气温度的测定88

十二、烟气含湿量的测定88

十三、烟气压力的测定91

十四、烟气流速的测定93

十五、烟气流量的测定94

十六、烟气成分的测定94

十七、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95

十八、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98

十九、烟气中颗粒物的测定101

一、噪声测量仪器102

第三节 噪声监测102

二、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103

三、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104

参考文献105

第三章 电力环境影响评价106

第一节 概述106

一、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106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07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108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108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08

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108

一、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109

三、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109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09

二、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110

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11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112

一、环境质量标准112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116

三、污染源评价标准120

第五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21

一、评价级别和范围的确定121

二、大气环境状况调查121

三、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123

四、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124

五、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有关参数的确定127

第六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129

一、评价等级、范围和参数的确定129

二、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31

三、水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131

四、水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模型132

五、河流水质模型的参数估算137

第七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40

一、环境影响识别与监测调查140

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41

二、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程序142

三、噪声现状水平调查142

第八节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142

一、噪声评价等级划分142

四、噪声影响预测143

第九节 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144

一、大纲及报告书编制依据144

二、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146

三、环境特征及环境保护目标148

四、评价原则和评价指导思想148

五、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和评价148

六、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149

七、水土保持149

十一、公众参与调查150

十二、环境保护措施论证150

八、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50

十、灰渣综合利用150

九、清洁生产分析150

十三、结论151

参考文献151

第四章 电力环境管理与法规152

第一节 电力环境管理概述152

一、电力工业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152

二、电力环境管理体制152

三、电力环境管理的方针政策152

四、电力环境管理机构与职能152

五、电力环境管理制度153

六、电力环境管理的技术措施155

第二节 电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155

一、筹划立项阶段环境管理155

二、设计阶段环境管理156

三、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157

四、竣工验收和生产准备阶段环境管理157

第三节 电力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158

一、企业环境管理基本原则158

二、企业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158

三、环境保护计划管理159

四、环境质量管理159

五、环境技术管理160

六、环境监测管理161

七、环保设备的管理162

八、排污收费管理162

九、环境统计管理164

十、环境指标考核164

十一、环境宣传和教育培训165

第四节 电力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167

一、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167

二、环境管理体系的结构和运行模式167

三、建立电力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步骤168

四、前期准备工作168

五、初始评审169

六、环境管理体系设计173

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175

八、环境管理体系的试运行179

九、环境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180

十、管理评审181

十一、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182

第五节 电力环境管理法律与法规183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183

二、电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183

三、与电力行业相关的其他法律187

四、与电力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规章、条例及管理办法187

第六节 电力环境管理完善和发展189

一、电力环境管理体制调整与完善189

二、电力环境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完善与发展190

三、先进管理机制的引入191

参考文献194

第五章 火电厂除尘技术196

第一节 粉尘的性质196

一、粉尘颗粒的形状表征196

二、粉尘的粒径197

三、粉尘的分散度197

四、粉尘的密度197

五、粉尘的安息角197

六、粉尘的磨损性198

七、粉尘的黏附性198

九、粉尘的比电阻199

八、粉尘的荷电性质199

十、粉尘的成分200

十一、粉尘的浸润性200

十二、粉尘的爆炸性200

十三、粉尘的放射性201

第二节 除尘器分类和性能指标201

一、悬浮尘粒的分离和捕集201

二、除尘器的组成和分类201

三、除尘器的性能指标201

四、处理气体的流量202

五、除尘器的压力损失202

一、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03

第三节 机械除尘技术203

六、除尘效率203

二、旋风除尘器的压力损失204

三、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204

四、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尺寸205

五、旋风除尘器的分类205

六、旋风除尘器的选型205

七、旋风除尘器设计实例207

八、旋风除尘器的运行维护207

第四节 电除尘技术209

一、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09

二、电除尘器的分类209

三、电除尘器的基本参数210

四、电除尘器的本体结构212

五、电除尘器的供电控制217

六、电除尘器的运行维护222

第五节 袋式除尘技术227

一、袋式除尘器的过滤机理227

二、袋式除尘器的性能227

三、袋式除尘器分类229

四、滤料的性能及种类230

五、袋式除尘器的结构231

六、袋式除尘器的运行维护233

第六节 湿式除尘技术234

一、湿式除尘机理234

二、湿式除尘器分类234

三、湿式除尘器的结构234

四、消除烟气带水的措施240

五、湿式除尘器的运行维护241

参考文献241

第六章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243

第一节 气态污染物控制原理243

一、控制原理243

二、硫氮氧化物的控制途径253

第二节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256

一、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技术256

二、氨法脱硫技术269

三、海水烟气脱硫技术270

四、其他湿法烟气脱硫技术272

一、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274

第三节 干法烟气脱硫274

二、LIFAC脱硫技术275

三、喷雾干燥脱硫技术276

四、CDSI脱硫技术278

五、其他干法脱硫技术279

第四节 烟气脱硝技术280

一、催化还原技术280

二、非催化还原技术283

三、其他烟气脱硝技术285

参考文献287

第一节 废水概论288

一、废水的相关术语288

第七章 火电厂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288

二、废水的处理290

三、废水再生和工业水的回用290

第二节 火力发电厂废水及其水质特性292

一、经常性废水292

二、非经常性废水294

第三节 火电厂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295

一、物理处理技术及设备295

二、化学处理技术及设备306

三、生物处理技术309

四、膜分离技术及设备320

五、其他处理技术及设备330

第四节 火电厂主要废水的处理及回用336

一、冷却排污水的处理337

二、化学酸碱废水的处理338

三、冲灰废水的处理342

四、烟气脱硫废水的处理344

五、生活污水的处理347

六、煤场废水、冲渣水、车间冲洗水的处理348

七、含油废水的处理349

八、锅炉清洗废液的处理351

九、锅炉排污水的处理351

十、火电厂废水的集中处理与回用351

参考文献358

一、我国火电厂灰渣排放现状359

第八章 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技术359

第一节 概述359

二、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360

三、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概况362

第二节 火电厂灰渣形成、分类及基本特性365

一、火电厂灰渣形成365

二、粉煤灰、炉渣的收集和输送366

三、火电厂灰渣分类368

四、粉煤灰的品质参数369

五、火电厂灰渣的基本性能370

六、火电厂灰渣的环境污染376

一、灰渣减量化控制技术378

第三节 火电厂灰渣环境污染的控制技术378

二、灰渣资源化控制技术379

三、灰渣填埋控制技术379

四、防渗技术380

五、燃煤发电厂灰渣完全资源化清洁生产381

第四节 火电厂灰渣的综合利用381

一、粉煤灰综合利用381

二、炉渣的综合利用390

三、脱硫灰渣综合利用391

四、火电厂灰渣综合利用展望395

第五节 火电厂灰渣利用控制标准规范395

一、灰渣标准的功能395

二、国外粉煤灰标准396

三、中国粉煤灰标准398

参考文献401

第九章 火电厂输灰技术402

第一节 负压气力输灰系统402

一、系统简介402

二、负压气力输灰系统的供料器404

第二节 正压气力输灰系统408

一、大仓泵系统简介408

二、旋转卸料阀410

三、仓泵412

四、干灰集中设备415

五、空气压缩机418

二、气锁阀420

第三节 微正压(气锁阀)气力输灰系统420

一、系统简介420

第四节 空气斜槽—气力提升泵输送系统422

第五节 高浓度气力输灰技术423

一、紊流双套管气力输灰系统423

二、小仓泵气力输灰系统423

三、AV泵425

四、脉冲栓流气力输灰技术426

第六节 灰库428

一、灰库的类型与结构428

三、平底和锥底灰库的设计430

二、灰库有效容积的计算430

第七节 水力输灰技术431

一、水力输灰系统431

二、水力输灰系统的主要设备432

参考文献437

第十章 火电厂噪声控制技术438

第一节 噪声控制基础知识438

一、噪声的产生、传播和接受438

二、噪声的物理参量439

三、噪声的传播特性443

四、噪声的衰减特性444

五、噪声控制概论447

一、室内声学448

第二节 吸声技术448

二、吸声原理450

三、吸声材料451

四、吸声结构455

五、吸声减噪的设计计算457

第三节 隔声技术458

一、构件隔声性能的评价方法458

二、构件的隔声性能459

三、隔声罩463

四、隔声间463

五、隔声屏467

二、消声器的性能469

第四节 消声技术469

一、消声器的类型469

三、阻性消声器471

四、抗性消声器473

五、阻抗复合式消声器475

六、微穿孔板消声器475

七、放空排气消声器476

第五节 隔振与减振阻尼技术477

一、隔振技术477

二、减振阻尼技术482

参考文献483

第一节 电磁辐射污染源484

一、电磁辐射污染源的分类484

第十一章 电磁污染与核污染防治技术484

二、电磁辐射体的分类485

三、电磁辐射的产生与传播485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486

五、电力系统的电磁场污染486

第二节 工频电磁场487

一、工频电场487

二、工频磁场488

三、工频电磁场电磁辐射标准490

四、工频电磁场电磁辐射监测491

四、距离防护496

七、区域控制与绿化496

六、个体防护496

五、合理设计、匹配输出496

一、电磁屏蔽496

三、隔离与滤波防护496

二、吸收防护496

第三节 电磁污染的防护对策及建议496

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497

第四节 电力系统输变电环节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497

一、输变电工程的主要环境影响497

二、目前国家对输变电工程的环境保护要求497

三、主要环境保护管理措施497

一、河北省承德地区110kV输变电工程498

第五节 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污染影响及防治实例498

四、目前输变电工程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主要问题498

二、南昌地区迎西Ⅰ、Ⅱ110kV电缆线路500

第六节 核电站概论501

一、核物理基本知识501

二、核电站工作原理和分类502

三、核电站的放射性废液排放标准503

第七节 核电站放射性水的形成及分类504

一、冷却剂放射性污染的原因504

二、核电站放射性废水的形成和分类505

第八节 放射性水的净化处理工艺506

一、化学沉淀处理506

二、过滤处理509

三、离子交换处理510

四、蒸发处理513

五、膜分离处理技术514

第九节 放射性水处理系统518

一、冷却剂循环净化系统518

二、反应堆排水处理复用系统(硼回收系统)520

三、放射性废水处理系统和燃料贮存池水净化系统523

四、放射性浓集物的固化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525

第十节 核电站大气污染的控制527

一、核电站的大气污染源及其性质527

二、核电站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527

三、核电站的大气污染控制528

参考文献529

热门推荐